“一山一山挨著一山,一座一座連著一座,蘑菇大棚種著咱的希望,圓圓的蘑菇圓了幾代人的夢想……”地處遼陽、海城、岫巖三地交界處的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牧牛鎮,溝壑縱橫,山路崎嶇。每天清晨,全鎮老少一天勞作開始,總會哼唱起歌曲《種蘑菇》,這首流淌于百姓心里的歌是牧牛鎮的“鎮歌”。牧牛鎮黨委第一副書記常亮如同這首歌曲,帶著初心走進百姓內心。
在2018年全省第一批選派干部到鄉村工作中,沈陽音樂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常亮響應省委號召,主動向組織申請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地區經受鍛煉。經組織考核后,常亮到牧牛鎮擔任黨委第一副書記。
到任后,為加強村級黨組織干部隊伍建設,常亮指導駐村第一書記開展全鎮村級后備干部選拔工作,舉辦全縣首個村級后備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常亮創建了校地黨建共建基地,以鎮會議室、文化站、村廣場為活動陣地,建立沈陽音樂學院共青團實踐、學生黨員社會實踐和藝術惠民群眾性演出基地,創新農村黨建機制和方法,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為組織兩地黨員開展活動、培訓、實踐搭建平臺。
常亮初到農村即要回答一道難題:“高校能為農村帶來多少資金和技術,音樂能有啥用?”面對當地干部群眾的疑惑,常亮深入思考著。
當時,恰逢沈陽音樂學院八十年校慶,紅色校史給了常亮堅定的信心和努力的方向。早些年的歌曲《黃河大合唱》《我們走在大路上》《我和我的祖國》等,在各個歷史時期,無不激勵著中國人民不懼艱險、奮力前進,唱出了時代最強音。在脫貧攻堅決勝決戰的關鍵時刻,歌曲能否唱出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心聲?
常亮立即與遼寧省歌曲創作基地——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對接,帶領師生到牧牛鎮采風,參觀蘑菇種植大棚和倉儲運輸過程,介紹當地特色產業、自然風光和勞動場景。師生們感嘆于昔日的教務處長與農民群眾和鎮村干部話家常、講述蘑菇產業如數家珍,更感動于這位第一書記熱愛農村并為之奮斗的情懷。歷時半年,經集體創作,一首節奏歡快、朗朗上口的歌曲《種蘑菇》應運而生。牧牛鎮的百姓驕傲地說:“這是我們自己的歌。”
有了自己的歌,常亮還要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聽上音樂會。他先后邀請校團委、大連分院的70余名師生將高雅藝術送到鎮廣場上、校園里。百姓觀演熱情高漲,現場人山人海,這使常亮更加堅定了自己脫貧攻堅的工作思路——利用高校在音樂藝術文化上的資源優勢,校地雙方在供給側、需求側兩端相互配合、協調推進,共奏鄉村振興交響曲,讓全鎮人民在音樂文化生活上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扶貧先扶志。常亮牢牢把握宣傳思想工作主動權,創新工作載體,在百姓中講好扶貧振興故事,用身邊好人引領文明鄉風。
為宣傳特色產業和自然風光,在常亮協調下,沈陽音樂學院戲劇影視學院為牧牛鎮拍攝了主題形象宣傳片《中國香菇之鄉》。宣傳片在微信等網絡平臺上廣為傳播,點擊率過萬,經常在全鎮聯誼會、招商會等大型活動中放映。來自全國各地的食用菌企業家一致驚嘆于這個遼東南小鄉鎮的精心力作,為加速促成合作意向發揮了作用。

常亮在農村小學課堂上旁聽
用身邊好人講好身邊故事,堅持群眾主體地位,才能激發內生動力。在常亮組織下,牧牛鎮首屆“身邊好人”表彰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在隆重舉行的“牧牛好人”頒獎典禮上,孝老愛親的好媳婦、熱心為民的好村民組長、勤勉敬業的好青年好楷模、美滿和睦好家庭以及致富好帶頭人等92位“牧牛好人”披紅戴花走上絢麗的舞臺,感受電視里一樣的頒獎盛況,欣賞來自沈陽音樂學院師生和當地百姓的精彩演出。一個個平凡的好人故事讓在場觀眾淚光閃動,感染和激勵著身邊干部群眾干事創業,在百姓中有力地弘揚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
扶貧必扶智。牧牛鎮教育基礎薄弱,師資隊伍不穩定,特別缺少藝術專業教師,在青少年階段這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美育還未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實施。常亮緊扣扶貧教育,把藝術教育“請進來”再“走出去”。一年多來,常亮組織了3場藝術支教活動,涵蓋音樂、舞蹈、表演、美術等多門課程,累計50多學時。
“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將來有所作為,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標和美好心愿。”常亮在駐村日記中寫道。2019年“六一”兒童節前夕,他帶領32名小學生走進沈陽音樂學院,實地感受舞蹈、書畫課程,模擬直播新聞,在音樂廳觀看精彩的慶“六一”專場音樂會。學生在作文中寫道:“這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會,一個個音符如清泉流淌進我的心田……”藝術教育在幼小的心靈里為美好生活印下了藝術密碼,實現了教育扶貧“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
“常書記來后,讓咱農民有了自己的歌,還讓咱在家門口就看到音樂藝術節目。”“常書記讓孩子們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樣的藝術熏陶。”陶醉在歡快的歌聲中,陶醉在10米手繪的長長畫卷里,陶醉在朗朗的“少年中國說”表演場上,余音繞梁,如夢似幻,讓孩子們久久難以忘懷。
“第一書記只有俯下身子了解實際情況,帶頭干,切實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才能被干部群眾接納,才能得到鍛煉提高。”這是常亮在與省市選派干部交流中經常說的一句話。
作為全鎮選派干部工作組組長,常亮身先士卒,奮戰在扶貧一線。2018年,兩場特大暴雨引發嚴重汛情;2019年的清明節時值大風天氣,林木干燥,火災隱患大。常亮帶領駐村第一書記堅守崗位,與村鎮干部一道,奮戰在災情險情第一線、防汛防火最前沿,用實際行動守護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有時正值中午休息時間,常亮剛準備趴在辦公桌上瞇一會兒,村民有急事找到他,常亮二話不說就放棄休息時間為村民的事東奔西跑。農歷小年,常亮帶著駐村第一書記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到建檔立卡貧困戶老人家里包餃子,話家常,為他們送上黨和政府的新春問候。
為給村民創造更好的生產和居住環境,常亮與鎮黨委政府班子成員一起協調省市縣三級水利部門,為哨子河牧牛鎮流域河岸護坡工程爭取到財政資金1500萬元,工程建成后,不但可以防洪治沙,保障人民生產生活安全,也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常亮是一個8歲孩子的父親,因為駐村工作的原因,父子倆聚少離多。孩子現在最喜歡看《人類簡史》,因為爸爸告訴他,“中國共產黨正帶領全國人民在2020年年底前徹底消除貧困,這是在譜寫人類戰勝貧困歷史的新篇章”。常亮置身于這一偉大時代之中,并為之努力奮斗,兒子覺得很光榮。
“思想得以升華,才智得以歷練。農村工作見世面、長才干、受鍛煉,我要力爭為群眾多辦實事、辦好事。”這是常亮寫在駐村日記中的一段話,也是對他駐村工作最好的詮釋。
(遼寧省委組織部組織二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