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范煒 王黎明
(1.內蒙古科技大學土木學院;2.內蒙古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高職院校以“建成一批課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選樹一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建設一批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為指導,就如何實施課程思政,成為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專業課教學中不能沒有“德”育,不能沒有思想政治的內容。在課程中融入思政是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傳達“真”、求“美”的價值觀,才是真正的育人。大學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陣地,十分有必要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工作。
眾所周知,建設工程投資額大、消耗資源多,關系國計民生。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工程招投標階段往往是工程貪污腐敗的重災區。本課程是大土木類專業學生均需修讀的一門專業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應具備進行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的基本業務能力,同時具備進行相關工作的職業素養。針對當前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側重對職業道德、職業價值觀的培養,這就需要在專業知識學習中深度融合課程思政的內容。
1.本課程中本身就具有思政教育的內容,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天然土壤
本課程內容中的《合同法》與《招投標法》法律基礎知識,系統介紹了我國法制體系下建設工程的市場交易過程,其教學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法治觀念”,使學生能夠“公平、公正”做事、“誠實信用”做人。這些與我國“依法治國”的方略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社會層面、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高度吻合的。這些內容的教學本身就是思政教育開展的天然土壤。
2.本課程的實踐性與綜合性,使得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具有內在的關聯性
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與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內容涉及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行業規范、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造價等知識,培養學生具備工程招投標管理、工程合同管理、風險管理、國際工程承包管理的基本能力。在工程實踐中,工程招投標階段往往是工程腐敗的重災區,規范從業人員行為、提高從業人員職業素養一直是行業健康發展的根本需求。這一問題的實質就是要使從業人員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精神,明確自身的職業責任,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然而,價值觀與職業精神的形成需要一個較為長期和穩定的過程,專業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再進行教育其收效甚微。因此,在本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是由其內在基因決定的。
另外,在學習國際工程承包過程中,需要介紹我國對外國際工程承包情況,與國家經濟發展形勢、“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等內容具有天然的相關性,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自覺的關注國家發展,從而弘揚愛國精神、樹立文化自信。
3.本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可適應建筑行業飛速發展需要,“育人”效益將大幅度提高
當前我國建筑業進入到新的發展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體量和復雜程度越來越大。這些項目大部分為政府投資項目,均需進行工程的招投標。未來的招投標從業人員不僅要求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更要求有職業責任感和崇高的職業精神,這些均需要在專業教育階段進行價值觀的引導。在本課程中導入“愛國”、“敬業”等內容不僅可以實現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工程與社會”中的培養要求,未來也將輻射到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當中,使建筑行業的行業文化和生態得到扭轉,實現育人效益的幾何級增長。
總之,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都具有良好的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條件,實施課程思政后將直接作用于行業一線人員職業道德的培養,具有良好的實施基礎。
首先,從優化課程的教學目標入手,將課程思政內容與知識目標有機融合。本課程思政的培養目標是為培養學愛國主義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同時,明確自身職業使命,成為適應行業和社會需求的新一代建設者。
其次,在教學中,把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統一起來,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從而“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再次,教學內容設計時充分考慮了相關職業資格要求、工程認證要求,并將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等價值范式滲透其中。
實施課程思政的總體思路如圖1所示:
1.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尋找合適的課程思政融入點
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基礎上,將教學內容進行拆分整合,尋找思政融入點,達到理論知識與思政教育的自然過渡和有機融合。
針對合同法基本原理,結合合同法基本原則引入公平、法治等思政概念。在工程招投標相關法律基礎部分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針對勘察監理合同、施工合同等的相關合同引入契約精神、公平公正的價值觀。通過對合同爭議解決的講解滲透公正、文明、和諧、友善的價值觀。通過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使教學目標與思政育人目標的有機統一。
2.改革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討論、課堂測驗、撰寫活動報告、課堂民意測驗、案例反思報告、學習匯報等形式,豐富課內外教學方式,利用視頻講解、參觀、調研等多種手段,使學生有直觀的感悟,從而深刻領會思政教學目的。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廣泛討論、交流,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反面警示案例分析報告及調研走訪由學生自主完成,經過廣泛的討論和交流,使學生對相關問題有深刻認識。同時利用課程教學平臺,開辟課程思政專題討論,使學生在線上進行廣泛交流,能夠啟發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究。通過學習工程招投標典型案,引用身邊的案例,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和行業發展,從而從情感上與老師產生共鳴,真正使思政教育入腦入心。
課程思政如何開展是值得專業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在大學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其中,將理想信念教育、傳統美德、職業文化、工匠精神等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行課程思政不僅不會沖淡專業教育,反而在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承擔社會責任,關心行業發展,錘煉職業素養等方面起到核心作業。專業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是大學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職責,是實現育人目標的根本途徑,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