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醴陵經開區(圖/紅網)
“我在園區工作了十余年,園區改革搞了很多次,可以說2019 年改革是最徹底的。”醴陵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黎平如是說。2019 年,醴陵經開區開展了自成立以來最為大膽的綜合體制改革,從行政體制、行政審批體制、財稅體制、人事和薪酬體制、園區平臺公司改革等多個方面進行破釜沉舟式的改革,最終實現園區管理放權、獨立經營,告別過去“輸血式”被動發展,走上“內循環”自強道路。
近年來,醴陵經開區全力推進園區改革,目前已形成了鮮明的產業特色,基本形成了以陶瓷、玻璃、新材料、交通裝備為主導的產業格局。特別是陶瓷產業,已經形成了集日用瓷、電瓷、藝術瓷、特種瓷以及陶瓷機械、色釉、窯爐等為一體的產業集群。
醴陵經開區先后被評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國陶瓷出口轉型示范基地”“省新型陶瓷材料特色產業園”“省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基地”“省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目前正朝著千億園區和創建國家級開發區闊步前行。
活力激發,效能提升,醴陵經開區發展“換擋提速”正當時。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關鍵是要促進園區和當地政見暢通,工作推動順暢,減輕園區社會事務。”黎平說。
2019 年9 月,醴陵市委、市政府《關于湖南醴陵經濟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下發,拉開園區綜合體制改革大幕。
對鄉鎮采取托管的方式,只托管園區有需求的。醴陵市委、市政府對國瓷街道和東富鎮的部分管理權限委托經開區管理,包括征地拆遷安置、施工環境維護、拆違控違、土地執法、信訪維穩、統計等。委托管理事項由經開區進行考核評估,市直有關單位和部門對國瓷街道和東富鎮的考核評估直接采用經開區的考核評估結果。
人事管理權首先下放,讓園區在人事任免上有更多發言權,園區內打破身份“尷尬”,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
賦權,意味著責任上肩。黎平感慨,以前是“站在岸上”,現在是“下在水里”,只能自己拼命往前游。壓力就是動力,2019 年,投資額70 億元的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等大項目、好項目紛紛落地醴陵經開區,園區共引進項目31 個,引資額123.27 億元,同比增長近300%。
行政體制框架有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園區發展離不開財政支持。此前,醴陵經開區每年獲得2000 萬元醴陵市財政支持,用于支出的費用包括機關運轉費用、項目咨詢費用、部分“園區招商十條”政策獎勵等。
“園區改革,必須自己‘造血’,形成良性循環。”醴陵經開區產業發展局副局長何澤華說。在這次醴陵經開區的體制機制改革中,建立獨立財政體制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目前,該園區已搭建了管理構架,明確了相對獨立的稅收征管機構,完成了設立金庫的基礎工作,且已報人民銀行株洲市中心支行審批。建立了財政結算機制和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支出體系,制定并實施園區財力增長計劃。
財政體制改革激發了園區立足自身、培育壯大財源的積極性,這也促使園區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醴陵經開區對醴陵高新集團行使出資人權利,與優秀民營企業合作以及投資優質的產業項目就是其中妙招。2018 年,園區招商部門對江蘇昆山一家智能制造公司進行考察,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可以給醴陵傳統陶瓷制造企業賦能,相中這一點,園區高新集團入股與民營企業合辦了三創智能科技,將項目招進了醴陵經開區。
醴陵經開區已開始由園區建設方向園區產業運營商轉型。截至2019 年12 月,醴陵高新集團已完成了對碲化鎘發電玻璃、科一環保、三創陶瓷機械智能制造等8 家企業項目的2 億元股權投資,現有地產開發、建筑施工、會展營運、自來水公司等實體經營企業7 家,實現了2 億元自主經營收入。
在園區體制機制改革中,醴陵經開區還承接了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核發等104 項市本級涉企行政審批事項權限,新成立企業服務中心,把過去分散在政府職能部門、與園區企業事務相關的辦事項目,集中到企業服務中心受理、服務,真正實現“園區事園區辦”。
中鹽紅四方湖南100 萬噸復合肥生產基地項目正加緊建設,2019 年3 個建設標段的審批事項全部在園區辦理,提交資料后2 個工作日即辦結。“放在以前,企業得來回奔波,順利的話也要跑5 個部門、10 個工作日才能辦完。”醴陵經開區項目推進辦執行主任楊新星介紹。
項目落地時間越少、建設周期越短,園區的發展也越快。企業服務中心可以幫園區企業跑腿、代辦,提供咨詢等各項服務,讓企業安心發展。通過企業服務中心代辦的形式,集中審批,大大縮減項目審批的時間,加快項目從開工到竣工的進度,為項目建設提供便利。(據紅網、《中國經濟時報》)

醴陵經開區一隅(圖/紅網)

瓷彩中國項目(圖/紅網)

溫馨而有地域特色的企業服務中心(圖/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