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4日,重慶派出的首支心理援助醫(yī)療隊出征武漢(新華社 王全超 攝)
新聞事件:為做好防控疫情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國家衛(wèi)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不久前發(fā)出《關于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原有心理援助熱線的基礎上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向公眾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導等服務,預防與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頓,防范心理壓力引發(fā)的極端事件。
患者、醫(yī)務人員、相關服務保障人員是目前心理問題出現較為集中的三類人群。新冠肺炎患者在經受疾病考驗的同時,擔心、憂慮甚至自責、后悔等情緒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壓力;正奮戰(zhàn)在一線的醫(yī)務人員也是急需心理支持的人,他們從事著高強度的工作,關心病人的生命安全,更要承受著感染高風險帶來的焦慮和不安;而為了抗擊疫情奮戰(zhàn)在一線的管理、安全保障、后勤服務人員等,也處在高危和高壓的狀態(tài)下。
這些人群的負面情緒若不能得到及時的消除,就很容易成為不確定性的風險。但目前而言,我國面對突發(fā)公共事件或者重大災難的心理干預依然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整個社會重視程度不夠,相應的保障體系十分薄弱,專業(yè)化的機構和人員數量不足,在心理危機干預方面也有許多空白和盲區(qū)。
事實上,在重大突發(fā)疫情中,往往有兩個疫區(qū),一個在現實中,一個在心理上。疫情所造成的身體傷害是顯性的,心理傷害則更加隱性,也很容易被群體所忽略。但因為疫情而帶來的公眾心理應激反應,本身也應該成為疫情防控的內容,甚至決定疫情防控的成敗。
因此,我們應該舉全社會之力高度重視,加強對有需要的人進行心理疏導,切實提升抗擊疫情的合力。我們欣喜地看到,目前已經有精神科醫(yī)生、臨床心理學工作者、社會工作者開始進行此項工作;各地更是有不少精神科醫(yī)生編隊進入了醫(yī)療隊前往疫區(qū);全國各大相關的學會、學術機構都在后方努力地為“前線”的醫(yī)生想辦法,同時也在為更廣大的人群提供心理咨詢。
這是另一個“疫區(qū)”的戰(zhàn)斗,只有給我們的內心戴上“口罩”,才能取得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在這場戰(zhàn)役中,對于一線醫(yī)生,需要及時跟蹤其心理狀態(tài),開展心理咨詢和疏導,讓他們消除心理壓力、輕裝上陣。對患者而言,保持樂觀與自信是提高抵抗力的前提,也是積極配合治療,并實現早日康復的基礎。對普通市民而言,要正視自己的情緒變化,合理宣泄,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規(guī)律,不要讓“疫情焦慮癥”影響我們的抵抗力和戰(zhàn)斗力。
盡管此刻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在經受考驗,但要相信人的心理是有彈性的,壓扁了還可以再跳起來。希望大多數人都能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錘煉,并且依然可以用積極的情感面對生活,不斷體會愛的意義、增強愛的能力。而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免疫力,也會成為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