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
一
冼夫人被譽為“嶺南圣母”“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這是對其一生致力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歷史功績的最好褒揚。冼夫人文化在嶺南盛行,尤以高州地區為重。談及冼夫人文化,不得不從當地的冼太廟說起。
冼太廟位于高州城人民路,潘州公園北面。明初,高州府治南遷茂名城(今高州市區)后,冼太廟也隨之南遷,并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于東門外,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和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先后重修。冼太廟主體建筑為三間四進,面闊13.2米,進深62.2米,建筑面積826.3平方米。磚木結構,紅墻綠瓦,飛檐斗拱,裝飾華麗,運用彩繪、琉璃構件、雕刻等藝術形式,表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貌。
冼太廟整體分前殿、中殿、正殿。正殿為穿斗式梁架結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頂脊二龍戲珠等飾物。廟內《冼夫人記》《恭謁冼夫人廟書》等碑刻,保存完好。新中國成立后,該廟曾一度被改作幼兒園,冼夫人像被毀。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省、市、縣有關部門的重視下,各界人士踴躍捐資修葺,該廟得以重光。清同治年間的玉香爐,亦由私藏居民完璧歸廟。兩尊冼夫人像,一大一小,大者由雕刻師與機械師仿原像設計,施以巧藝,使之能坐能立,供人瞻仰。
二
廟中有清同治年間的玉香爐,晚清駐美國、古巴、秘魯三國公使陳蘭彬和工部左侍郎楊頤等人為該廟撰寫的楹聯、多通明清石碑等,與一批當代書畫家墨寶,多幅精致木刻、石刻,一起形成了富有特色文化的冼廟景觀。其中,彩繪、琉璃構件和雕刻的工藝技巧令人驚嘆。
彩繪,主要是壁畫。以民間故事為題材,每幅內容表現一個主題,連續彩繪于各殿墻檐的頂邊,達近百幅。在中殿墻檐壁畫中,明清兩代交疊繪制,形成特殊的多層繪畫形式。琉璃構件主要是脊飾。前、中、正及后殿均有脊飾,其內容有二龍戲珠、雙鯉躍龍門、冼夫人故事等主題造型,這些作品構思新穎,令人耳目一新。雕刻,主要有石雕、木雕兩大類。石雕有十二生肖欄桿、立體龍柱、大門抱鼓、雌雄坐獅等。木雕有吉祥屏風、百花落地罩、哼哈守門將等。冼太廟正殿明間內,雕有冼夫人坐像。坐像兩旁站立的是冼夫人兩個貼身侍衛,一個叫木蘭,手執寶劍;另一個叫曹娥,手捧帥印。
中間端坐于龍椅上的是冼夫人雕像。后面的大像是固定在殿堂內的,前面的小像是行宮像,即在出巡時,可抬著游行。固定在殿堂內的大像設計得很科學,在按動機關后會自行站立,自行坐下,自行伸手,自行縮手,方便信徒為她更換衣裳。這種設計由于難度大,科學性強,僅在高州冼太廟內的雕像中才有。比較引人注目的還有冼夫人幕府的五虎將畫像和一副對聯。五虎將是:祝興(后防)、廖勝(謀略)、陳善(火炮)、盤石(陸戰)和甘和(水戰)。對聯為:前南越王后東莞伯英雄昭史冊天生巾幗共三人;誅歐陽紇佐陳霸先功烈照常民奉馨香綿百世。
中殿次間墻壁上,鑲嵌有十數通碑刻,碑文有一萬余字,書法形式有篆、楷、隸、行、宋等五體。這些碑文如實地記載冼夫人的生平及歷史功績,既是研究冼夫人的實物資料,又是書法藝術珍品。以上不同的藝術品種既獨立成章,又相應滲透,交相輝映,給人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太廟后殿是馮公廟。馮公是冼夫人的丈夫馮寶,任高涼太守,畢生支持冼夫人成就大業,被隋文帝追封為廣州總管、譙國公。馮公廟是單進建筑,正殿前面為大天井,兩邊有回廊,廊端與冼太廟正殿次間相通。馮公廟內設馮寶夫婦坐像,民眾稱為和合神。青年男女遇到難解的煩惱事時,都喜歡到坐像前細語傾訴,以求得馮冼夫婦的幫助。這種馮冼廟宇統建為一體的建筑布局,在冼廟建筑群中并不多見。
高州冼太廟是冼廟系列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具有頗高的歷史、科研價值,在冼夫人文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