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森



1985年3月,河南省永城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永城陳集鄉丁集輪窯場征集到一件青銅,現存于永城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該青銅通長35厘米,高15厘米,重3.3千克。該青銅的流較長且寬,下附四個獸形足,夔龍形鋬,龍嘴銜住器物口沿。口沿下部飾竊曲紋一周,腹部飾瓦紋。形制、紋飾與陜西扶風發現的中友父、傳世的史頌以及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I 式青銅(M1601:16)極為相似,時代應為西周晚期。
該青銅器物內底部鑄有銘文3行,連重文共17個字,銘文內容為“奠(鄭)白(伯)乍(作)宋孟姬媵也(),其子
子孫孫永寶用之”。上述銘文中,“奠白”即鄭伯,“鄭”為諸侯國國名,“伯”為爵稱。“宋孟姬”當是該青銅的主人,“姬”是器主人母家之姓(鄭國為姬姓諸侯國),“孟”指她在姊妹中的排行,“宋”為其夫家所在的諸侯國國名。“媵”即古代為女孩出嫁所做的陪嫁妝奩。從上述銘文內容可知,該青銅是鄭國的國君特為其女兒出嫁到宋國所送的陪嫁器物之一。
該青銅的時代為西周晚期,根據銅的時代以及西周晚期鄭、宋兩國之間的政治關系進行推測,該青銅極有可能是鄭桓公友(公元前806-公元前771年在位)嫁其女兒與宋戴公(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之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公元前748年在位)的陪嫁器物之一。
《史記·鄭世家》記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根據《史記·鄭世家》記載,鄭桓公友于公元前806年初封于鄭(今陜西華縣),為鄭國的開國君主,后來擔任過周幽王的司徒,于公元前771年同周幽王一起為犬戎所殺。鄭桓公友在擔任司徒并參與周王朝中央執政期間,目睹了西周王室腐朽,諸侯叛離,西周王室政權岌岌可危,深恐危及自己,便問計于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對曰:“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雒之東土”指今河南洛陽以東地區,“河濟之南”應指黃河和濟水的南部,即今河南中部一帶。鄭國為避犬戎之亂,確保國家安全,準備舉國東遷,東遷前首先要考慮處理好與周圍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搞好與東遷后東方鄰國宋國這樣一個重要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從另一方面說,宋國地處中原,面對西周晚期日益形成的大國爭霸的形勢,必然也會考慮如何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注意搞好與周圍諸侯國,特別是作為西周王室重臣的姬姓諸侯國鄭國之間的關系。在這種互利情況下,鄭、宋兩國進行政治結盟應在情理之中,通婚聯姻則是實現政治結盟的重要手段之一。
鄭桓公友于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所殺,其子鄭武公繼位。自鄭武公初年始,鄭國舉國東遷到河南中部一帶,建都新鄭(今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鄭武公在位時期,文獻對鄭國的情況記載較少,僅見“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為夫人,曰武姜”(《史記·鄭世家》),不見鄭、宋兩國通婚之記載,鄭、宋兩國應保持著較為密切的交往。鄭武公死后,其子鄭莊公繼位。根據《史記·鄭世家》記載,鄭莊公曾娶鄧女,生太子忽,即鄭昭公,后又娶宋國雍氏女,生鄭厲公突,亦不見鄭國嫁女于宋國之記載。自鄭莊公中期,鄭、宋兩國關系惡化,因宋穆公之子馮(即后來的宋莊公)奔鄭,宋殤公與夷十余次對鄭國用兵,發動戰爭,再加上宋莊公九年(公元前702年)宋國插手干涉鄭國國君的繼立之爭,從而導致鄭、宋兩國之間的長期敵對,戰爭連年不斷,所以已經結為世仇的鄭、宋兩國自鄭莊公以后是不可能通婚結盟的。
綜上而論,該青銅銘文中的“鄭伯”應為鄭桓公友,受封于公元前806年,卒于公元前771年,在位36年,至西周末年他的年齡至少在50余歲,其女兒也應到了婚嫁的年齡。與鄭桓公友并世的宋國國君為宋戴公,立于公元前799年,卒于公元前766年,在位34年,至西周末年他的年齡也應在50歲以上,其子也應該成年。按照周代慣例,一方諸侯國國君之女所嫁之人應為另一方諸侯國國君本人或者太子。因此,我們推斷該青銅極有可能是鄭桓公友嫁女于宋戴公之子宋武公司空的陪嫁器之一。該青銅的發現,填補了史籍文獻對某些歷史史事失載的空白,為研究西周末年鄭、宋兩國之間的政治關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丘市文物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