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小朋友們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生摩擦,很多家長聽到孩子被欺負的第一反應就是:真是恨鐵不成鋼,覺得孩子懦弱膽小。如果讓孩子“打回去”,真的是最明智的做法嗎?
讓孩子學會反擊是重要的。但是,一味鼓勵“打回去”,可能會讓他們覺得:暴力是解決沖突的最好手段。孩子很難分辨什么時候能用暴力,什么時候不能用。
研究表明,很多愛打人的孩子,就是曾經挨打之后,被教育“打回去”的孩子!再者,家長的憤怒,讓孩子“打回去”的口吻,很容易讓孩子感到自己的無能,更加深了自己“不打回去”是懦弱表現的錯誤認識。真的打回去了,如果孩子本身在體能上處于弱勢,很可能遭受更嚴重的毆打。哪怕勢均力敵,也把原本的一次小摩擦演變為一場“大戰”。萬一打架時受到意外傷害,是誰都無法承受的結果。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默默忍受。從小受欺負不敢反抗的孩子,極大可能會一直受欺負,導致越來越自卑,遭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折磨。
逞一時之快,還是讓孩子健康成長?首先要明確的是,沖突是孩子學習社會規則的寶貴機會。家長可以利用這些機會,鍛煉孩子表達自己、解決問題、友好相處等方面的能力。所以,不要被憤怒沖昏頭腦,想一想,其實,孩子被欺負,無外乎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孩子被打了。很多家長看到這個情況,會一個箭步上去把孩子抱開,并指責對方。
而這樣處理可能更好:
看孩子年齡 如果孩子小于3歲,被同齡人推搡,首先要保障孩子安全。告訴孩子:“打人不好,小朋友之間應該是友好的。”因為,3歲前的孩子是不會故意傷害別人的,成人不恰當的解釋和阻攔,會扼殺孩子剛剛萌發的社交意愿。如果孩子大于3歲,事態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給孩子自己處理的機會,觀察孩子的反應。
看孩子反應 如果孩子沒哭鬧,家長也判斷對方沒有惡意,那么不要干預。如果孩子哭鬧,家長首先要接受和安撫孩子的情緒,再根據情況,和對方家長一起協商解決。真的遇到無理取鬧的“熊孩子”和“熊家長”,以后就應該與之保持距離!
第二種,如果孩子告訴你“我被人打了”,或者別人告訴你“我看到你孩子被人打了”,這時候,家長應該先問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比起“打回去”,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建立健康的社交觀。
怎么讓孩子成為不好欺負的人?
擔心孩子受欺負,是為人父母的本能。怎么讓孩子不受欺負,這里也有幾點建議:
孩子表達自我,學會拒絕
家長平時要告訴孩子,被欺負時,可以大聲地威懾對方:“住手!”或直視對方的眼睛,用表情表達出你的生氣和勇敢。美國兒童心理專家建議,被欺負時,你臉上的表情比你說的是什么更重要。
家長還可以在家里用游戲的方式,和孩子多演習幾次。還可以跟孩子一起閱讀抵抗欺凌的繪本,如《小霸王》《不要隨便欺負我》。通過講解和適度引導,教孩子應對生活中類似的挑戰和困難。
教孩子適度反抗
如果對方繼續攻擊,可以將對方的手撇開,并迅速離開。如果對方追打,可以適度還手,推對方的肩膀或前胸,推開即可。打不過要大聲叫喊,并尋找身邊成年人的保護。
教孩子實用的社交技能
研究顯示,在人群中更受歡迎的孩子,受欺負的概率比溝通能力不足、行為控制力弱的孩子要低 60%。家長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并學會一些社交技能及社交用語。
勤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好,或者經過訓練的孩子,更容易震懾他人,并擁有反擊的力量。
最重要的一點:被欺負了一定要告訴家長
比起被欺負的孩子,最可憐的是“被欺負了卻不敢向家長求助的孩子”。一般來說,被欺負不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是因為他們曾經告訴了家長,但換來的不是安慰和幫助,而是憤怒和指責。能全心信任父母的孩子,一般也擁有不被欺負的底氣,因為他知道有人保護自己。
(來源:科學家庭育兒ID:kexueyuer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