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星
近日,我國科學家“以茶為令”啟動人工設計的基因調控系統進而治療糖尿病的研究,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學》作為封面文章發表。這項在小白鼠和靈長類動物中得到驗證的研究隨后卻被誤解為證明了喝綠茶能治糖尿病。有網友對相關報道評論道,按小白鼠的劑量估計人一天要吃兩斤茶,獲得最高點贊數。
“我們不是研究喝綠茶控制血糖,很多評論似乎并沒有看懂全文。”日前,記者采訪了論文通訊作者、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葉海峰。他表示,最關鍵的是把微膠囊包裹的工程改造過的細胞移植到體內,有這種細胞的存在,喝綠茶才會啟動胰島素基因表達分泌產生胰島素,從而控制血糖。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種人工設計的關鍵細胞,喝再多綠茶也難發揮作用。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近些年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學的發展,使人們在理解生命現象的同時,有能力人工修改生物元件,創造新的生物功能,用于解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面臨的重大難題。在這項生命科學前沿研究中,綠茶更像一把鑰匙,而科學家發明的是一把與之匹配的“鎖”,這把“鎖”控制著大門的開關,門背后有著可臨床應用的“無限風光”,包括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將其誤解成“喝綠茶治糖尿病”的說法,無疑是斷章取義。只有公眾、評審專家等各界以求真之心解讀科研成果,避免盲目輕信謠言、斷章取義,才能正確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