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鋒
摘要:在現階段媒體融合大環境之下,信息內容的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傳播手段更加多樣,對報社記者的技能與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基于此,本文就媒體融合環境下報社記者的技能與素質提升展開了探究與分析。
關鍵詞:媒體融合環境;報社記者;技能素質;提升措施
一、媒體融合環境給報社記者帶來的沖擊
(一)新聞傳播平臺從“壟斷”到“大眾”
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信息傳播平臺打破了傳統媒體環境下的“報臺網”的“壟斷”傳播,“全員媒體、全程媒體、全息媒體”等的出現,使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皆可成為“新聞記者”,信息傳播平臺變得極其“大眾”。一部手機就可成為一個移動的“信息平臺”,信息傳播日益“碎片化”“泛眾化”“海量化”。在此種情況下,如何搶占新聞傳播制高點,增強輿論引導力,對媒體和媒體記者,特別是報社記者的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聞傳播手段從“單一”到“多樣”
媒體融合環境下,網絡技術與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信息傳播手段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實時傳播、多元化傳播等,使得新聞信息傳播的效率、覆蓋面以及傳播的語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樂山日報社為例,由樂山日報、三江都市報、無限樂山APP、樂山日報微信微博、三江都市報微信微博、樂山日報抖音號等,構成了實時傳播和多元化傳播的報社融媒體新聞傳播矩陣。在此情況下,報社記者的技能和素質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媒體融合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新挑戰。
(三)新聞采集要求從“平面”到“立體”
全程媒體、全息媒體……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傳統媒體環境下“一個筆記本、一只筆”的記者“標配”,已明顯無法滿足新聞信息傳播的需求。不僅要會寫文字,還要會拍視頻、會玩抖音、會攝圖片、會網絡語言……一句話,記者要成為全能記者,記者的新聞采訪必須從“平面”到“立體”,必須學會把“有用的菜都買進籃子”,供后端不同平臺編輯組合。
二、媒體融合環境下報社記者的技能與素質提升措施探究
(一)提升理論修養
新聞輿論工作處在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宗旨和方向。要實現這一目標,更好地推動媒體融合,就更需要新聞記者具備過硬的政治理論修養。基于此,我們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及學習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列入記者學習必修課,按學時進行考核。在部門開設省委、市委全會精神專題講座,堅持每月講授一次。同時,充分運用學習強國平臺,把記者納入學習范圍,做到“日日學、堅持學”,確保一線記者準確把握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并有效運用到采訪工作中。
(二)夯實專業知識
媒體融合環境下,新聞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手段發生了根本變化,“內容為王”更顯突出。記者作為“一線信息采集”的關鍵人員,他們的專業素養對新聞報道質量與實際成效的影響最為直接。能否構建起記者的專業知識結構體系,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為此,我們始終遵循“業為精”的要求,通過微信群、QQ群、專題輔導、外聘講座等形式,堅持每月一期開展培訓,全方位地提升記者的新聞專業技能。強化對記者進行短視頻、抖號等制作、手機視頻拍攝技巧的培訓,提升記者的新聞采集綜合能力。
(三)增強傳播意識
隨著科技發展和新興技術的運用,新聞傳播“全息化、全程化”,媒體受眾的閱讀需求和習慣發生了明顯變化。能否有效地運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實現分眾化、多樣化的傳播,成為衡量報社整體競爭力和記者綜合能力的標尺。基于此,我們始終堅持增強記者的傳播意識,堅決剔除過去習以為常的“以我為主”的單向思維,要求記者從采訪的“第一時間”開始,就構思此次采訪采取何種表現形式,提前謀劃傳播效果,從而為后端編輯再加工、各平臺再創作創造傳播的先期條件。
三、結語
隨著融媒體的發展,記者這一關系融媒體建設和發展的“關鍵軟件”,對能否實現融媒體“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目標,至關重要。為此,讓“硬件夠硬、軟件過硬”,是報社融合發展中必須著力解決的最為迫切的現實問題。千方百計提升報社記者的技能素質,讓“軟件”真正過硬,適應融媒體發展的需求,才能讓報社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環境當中穩步前進。
(作者單位:樂山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