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強
摘要:時政新聞在地方電視新聞節目中占有很大比重。在融媒時代,如何創新報道方式,讓時政新聞“活”起來,提高受眾的關注度是新聞記者的必修課。本文從時政新聞概述、存在問題、創新策咯三個方面論述創新時政新聞報道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融媒時代;時政新聞;報道方式
一、當前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枯燥乏味
地方媒體尤其在縣一級,由于受地域條件、專業隊伍、后勤保障等因素限制,新聞節目還是主要以時政新聞為主,內容顯得非常單調,不能提起觀眾對新聞的興趣。大多數時政新聞的播報只能起到傳達的效果,卻忽視了新聞事件自帶的價值,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大量的觀眾。因此,迫切需要增加主題報道、民生新聞、社會新聞、經濟類新聞報道的比重和分量。
(二)形式死板僵化
長期以來,時政新聞的報道形式程式化非常嚴重。大量時政新聞報道不是領導參加會議發表重要講話,就是深入基層督查調研對下級提出要求指示,諸如此類,使時政新聞的報道形式備受詬病,缺乏對觀眾的吸引力。加之,時政新聞一般都會在電視或報紙等媒體上播發,與受眾的互動性弱,許多群眾難以理解新聞所要表達的內容,就會降低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
(三)語言生硬老套
由于時政新聞普遍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在語言風格上生硬老套,內容上空洞單一,很難做到通俗化、口語化。甚至一些播音員“文件腔”很重,帶有“官腔”,以居高臨下的方式為人民群眾播報,不僅不能拉近受眾與新聞的距離,而且會增加觀眾對新聞的厭煩度。
二、創新時政新聞報道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時政新聞,傳遞百姓關注的話題
時政新聞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新聞性、時效性。只有借助媒體的力量才能凝聚人心,擴大影響,提高執行力。一般受眾了解時政新聞的重點不是放在哪個領導參加了什么活動、發表了什么言論,而是側重于新聞報道的內容是否與自己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時政新聞的播報內容和形式應當遵循新聞傳播規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盡量避免板起面孔說教,長篇大論灌輸,切實發揮時政新聞資政育人、春風化雨的作用。
(二)合理設置欄目結構,避免新聞一盤散沙
當地黨政的施政方略迫切需要通過視頻方式傳遞到千家萬戶,而廣大民眾更是希望通過電視新聞獲得更多的信息和幫助。如何緊密配合政府工作,做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就必須選準時機,精心策劃一些相關的欄目進行報道,實現多路徑傳播,讓電視產品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三)跳出會議寫新聞,捕捉最有用的信息
會議是時政新聞報道的重點,尤其在地方臺,會議新聞所占比重較大。因此,記者要在題材的發現、選擇上,盡可能“跳出會議寫新聞”,從會議中抓重點,捕捉會議中最有用的信息和最吸引人的地方,挖掘出會議背后的內容和相關聯的其他新聞事件來,才能在各種信息碰撞中取得意外收獲。
同時,記者要把各類會議作為反映當地黨委、政府工作最為重要的新聞源,在視覺上深入挖掘,在內容上不落俗套,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在編發上推陳出新,使受眾不僅獲得信息,而且得到享受,從而讓會議成為時政新聞的亮點。
(四)強化新媒體思維,創新時政新聞報道形式
在融媒背景下,報道手段創新必不可少。地方媒體要在“準、快、深、獨”上下功夫,充分運用網絡技術手段去改造傳統媒體,綜合運用多種形式,多維升級融合,積環節為體系,積形態為常態,抬頭改革、低頭實踐,努力汲取別人的長處,把思路搞活,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得先機。讓時政新聞可親可信,易于受眾接受。
(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做精做優新聞節目
作為地方新聞單位及從業人員,要找準時政新聞與百姓關注的結合點,強調選題申報、突出策劃調度,報道選材要“貼近農村、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多反映來自基層一線的聲音,把輿論監督對象定位在那些黨和政府密切關注、人民群眾熱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交叉點上,科學、合理、有效發揮輿論監督效能,做到新聞宣傳特色鮮明、引導有力,從而達到改進政府作風和干群關系的目的,為各項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三、結語
基層是新聞的活水源頭。縣級融媒體中心是離基層群眾最近的媒體,對群眾的所需所盼最先感知、最接地氣。作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及從業者,應當準確定位,堅持內容為王,充分挖掘當地新聞資源,走媒體融合之路,借力發展,順勢而為,用專業的方式做好“地方版”時政新聞,彰顯地方亮點,體現媒體價值,讓時政新聞在接地氣中凝聚人心、傳遞信息、服務群眾。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