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
摘要:當下新聞評論出現的一些問題,既源于評論者在專業性上的不足,同時也凸顯出其在倫理層面上的某種缺失,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筆者列出一份評論的倫理“負面清單”,包括“唯快不破”“斷章取義”“利益代言”“常識濫用”“道德優越”“話語傷害”,相應的,提出時效的倫理、事實的倫理、立場的倫理、專業的倫理、視角的倫理、話語的倫理,共6個方面的倫理問題,以廓清認識,正本清源。
關鍵詞:倫理缺失;客觀理性;職業自律;制度規范
新聞評論是對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表意見以指導實踐的一種文體。近些年來,評論在各類新聞媒體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黨媒視之為“旗幟”以引領輿論,都市化媒體熱衷于就社會熱點發聲,網絡媒體成為思想觀點碰撞的舞臺——這些都形成一個巨大而活躍的話語空間。
與此同時,新聞評論的倫理問題也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評論先于事實,只選擇有利于自己觀點的事實,未經專業評判濫用常識,站在道德制高點隨意批評他人,等等。這些問題既源于評論者在專業性上的不足,同時也凸顯出其在倫理層面上的某種缺失。以往,遇到此類問題,評論者及其所在機構大多從提升業務能力、規避潛在風險等較為“實際”的層面去解決,往往忽略了更深層次的倫理問題。筆者認為,如果承認寫評論不僅僅是“技術活”,還是“良心活”,就不能不從倫理層面發力,廓清認識,正本清源。
有必要說明,評論的倫理與報道的倫理有所不同。新聞報道有可依例而行的較完備的職業規范,如真實、客觀、全面等,在現實中對記者的職業行為起到較強的規范和制約作用。但是與記者相比,評論者不與具體的人、事打交道,因而不適用于某些新聞倫理規范,又因為評論者要闡發新聞內涵,表達個人觀點,追求獨特風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個人性”,往往更容易掩蓋某些基于客觀要求的倫理問題,也使評論的倫理問題更復雜、更隱蔽。因種種原因,評論的倫理問題之前沒有得到充分重視,也沒有形成像報道的倫理那樣確定、完備、公認的規范。的確,在具體操作上,可能難以硬性規定評論的標準,但不妨列出一份“負面清單”,從倫理層面指出,評論寫作容易出現的問題及其應對方法。筆者長期從事黨報評論工作,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出這樣一份“負面清單”,未必完備但或許能對一線評論者起到一定的作用。
負面清單一:“唯快不破”應對:時效的倫理
如今,新聞事件的“反轉”屢見不鮮。在新的傳播機制下,新聞的生產和消費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是由專業機構生產完成后“和盤托出”,而是發生、傳播、評價幾乎同時進行,呈現碎片化、大眾化、即時化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評論常常處于尷尬的局面:如果要做出準確判斷,應該“讓事實先飛—會兒”,但評論者會擔心沒有跟上熱點,丟失了評論的主動權;如果要追求時效性,無論如何“打一槍”再說,極易導致言論失當,尤其對當事人造成的輿論傷害幾乎難以挽回。
如果新的傳播機制不可能后退,新聞“反轉”已經成為常態,評論者就必須思考在這種情況下,評論該如何把握介入的時間,如何做出評論工作機制和評價標準上的調整,這就是時效的倫理。新聞可以“唯快不破”,但評論應堅守“唯準不破”。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評論者應有一種“等待的哲學”,忍住表達沖動,等更多事實經核實之后再介入也不遲。即使必須及時介入,也應保持充分理性,既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認識,又為更多事實可能性預留表達空間。媒體機構也應對評論部門和采訪部門進行更有效的整合,使報道與評論的配合更加緊密;同時調整對評論工作的評價標準,不唯快而要追求事實為先、有理有據、穩扎穩打。需要指出的是,這并非自我設限、自我審查,而是一種必要的審慎,既是追求正義、恪守倫理的需要,也是媒體自身健全機制、維護聲譽的需要。
負面清單二:“斷章取義”應對:事實的倫理
評論是否斷章取義,涉及到對事實的倫理認識問題。事實的倫理與時效的倫理有聯系也有區別,區別在于后者是在事件進行或傳播過程中的介入選擇,強調時效的不同,而前者是在事件基本明朗的情況下,強調事實的選擇。一個評論者主張自己的觀點,當然要選擇有利于自己觀點的事實,但是事實是復雜的,可能是多面性的,如果只選擇有利于自己觀點的事實而對另外的事實視而不見,甚至歪曲、簡化事實,這就是倫理問題了。“斷章取義”還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僅僅根據某一句話、某一個標題就進行批評,忽略了對方如此表達的來龍去脈,這對被評論的對象是不公平的,造成的影響與傷害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挽回。
如何解決這個倫理問題?首先是評論者的自律。評論者應絕對地尊重事實,要在全面、準確的事實基礎上進行評論。對此,《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曹林曾提出過評論的價值次序問題,即“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再斷是非,再說利害”。如果不能摒棄先入為主的成見,不能克制自我表達的沖動,評論是經不起考驗的。其次,應形成對評論的倫理評價機制。對評論的倫理可能難以用法律法規、宣傳紀律等“硬標準”去要求,但可以在實踐中形成一種相對軟性的機制。
負面清單三:“利益代言”應對:立場的倫理
評論者的天職是探究真理服務社會,作為“公正的旁觀者”,應該以相對超然的態度,出于公共利益的考慮,做出獨立、客觀、公平的評論。但評論者同樣身處復雜的社會中,有其社會屬性。如果評論者深陷于某種利益之中,所做的判斷難免會從自身和所處階層的利益角度出發,很難做到真正客觀。更別說有些專家身份的評論者已經成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他們善于以種種學術話語包裝其利益動機,為某些商業機構搖旗吶喊,個別言論甚至挑戰了公眾的認知常識。這不僅突破了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倫理底線,更對媒體的公信力造成極大傷害。
理想狀態下,評論者保持著客觀、中立的立場,超越個別群體或集團的利益局限,對事件和現象做出獨立的判斷、客觀的分析。但理想與現實往往有所差距,倘若這種距離主要是因為評論者個人的立場與偏見,還可能在實際工作中逐漸自省、調整,但對于個別評論者主動成為利益代言人的行為,就需要在制度上加以遏制,這就是立場的倫理。目前,新聞實踐層面有一些思路和做法值得借鑒。比如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撰文認為“作為一家向公眾負責的報紙,其刊登的任何言論,如果作者講敢對自己的言論負責的話,必須表明其作者的真實身份”,以此防止評論者以筆名專門寫作符合某個特定集團利益的文章。這種做法已被《新京報》等一些媒體實踐,但尚未得到普遍推廣。在這個問題上,媒體自身尤其應自律,在采集、發表一家之言時,應對其身份和背景有所考察。同時,以多種形式引導公眾有效參與,集納各方不同意見,形成觀點的互動、爭鳴,“真理越辯越明”,從而保證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根本屬性,不做利益集團的附庸。
負面清單四:“常識濫用”應對:專業的倫理
公眾可能以常識來勘破有些專家的驚人之語,“回歸常識”一度成為評論領域的熱詞,但正像我們應該對專家話語保持警惕一樣。實際上,常識也是應該被警惕的,因為有些評論對象已超出常識范圍而進入專業范圍,在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更是如此。倘若對超出自己知識和經驗范圍的話題妄加評論,還以“常識”沾沾自喜,那么常識就可能成為反智的擋箭牌,最終貽笑大方。評論實踐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霧炮車是一種環保政績工程”“食品添加劑必然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大橋垮塌肯定是豆腐渣工程”,這種因為過往經驗和慣性的批判思維所形成的簡單判斷,不乏自以為是的“正義”,缺乏對專業的敬畏和對科學的尊重。常識濫用帶來的謬誤,傷害的可能不是具體的人,而是整個社會亟待養成的理性主義、科學精神,因此評論者必須自警自省。
顯然,這種自警自省是在挫敗中提升認識的過程。評論者起初往往朝通才的路子上走,廣泛涉獵,積累經驗,以適應不同評論主題的需要,這也是必須的。然而到了一定時候,當他發現隔行如隔山,常識判斷與情緒表達遠遠不及專業分析和評判更能說服人時,他就應該努力將自己發展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不熟悉的領域不要輕易發言,臨時抱佛腳的工作做得再足,也無法彌補專業知識的短板。只有對某一領域有充分的了解,積累足夠的經驗,才能旁征博引,融會貫通,做出正確論斷,以專業深度增加評論的含金量。
負面清單五:“道德優越”應對:視角的倫理
評論者擔負著捍衛社會道德底線的責任,但做好“道德文章”并不等于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居高臨下地批判他人,這樣的評論看上去非常正確,實際上失去了同理心和同情心,那種高高在上的道德優越感反而會讓人產生逆反心理。例如,在2019年夏天南方臺風期間,一位開鎖小伙涉水去為被淹的救災消防車開鎖,收取300元費用,輿論起初一邊倒地批判開鎖工人“發臺風財”,但實際上消防員也認為涉水開鎖很辛苦,這個錢該收,而且輿論肆意批判的結果卻是,有的開鎖者明確表示“以后這種事再也不去了”。在這里,個別評論者揮舞起道德大棒,用道德完人的標準要求他人,沒有全面了解事實就貼上“不道德”的標簽,已經在倫理上給他人造成嚴重傷害,于引領社會風氣也毫無益處。
評論者要警惕自己的道德優越感,不要凡事總是站在宏大道德的立場去批判。有時候,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著想,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去看問題,考慮他們的現實處境,理解他們的訴求,或者反躬自身,想一想自己在那種情境下會怎么做,可能就會多一些同理心和同情心,評論也會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氣。
負面清單六:“話語傷害”應對:話語的倫理
評論是批判的藝術,可以說它最大的價值就是為了社會進步而去質疑和批判。但質疑和批判的力量主要來自于理性、邏輯、思想,要用理性去客觀看待,用邏輯去分析判斷,用思想去啟發感召,而不能以話語傷害來達到批判的目的。現實中,話語傷害在傳統媒體評論中基本得到克制,但在一些互聯網媒體尤其是自媒體中不但未被克制,甚至被有意、無意地放大。個別評論者為迎合炒作的需要,不惜用低俗粗鄙的話語進行評判,用極端激進的觀點表達態度,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標題刺激受眾情緒。這種話語傷害有時針對具體事件中的個人,有時干脆將某個群體“一棍子打倒”,甚至制造對立、割裂。
評論者的節制是一種美德。即使被批評對象在行為上的確有錯,也應在理性范圍內以理來辨明是非,不能因對方有錯就對其進行人身攻擊;不能侮辱他人人格,借機惡意誹謗,更不能造謠謾罵甚至號召網民進行人肉搜索或實施現實中的傷害;對非公眾人物、未成年人的錯誤行為,可以作為一種社會不良現象進行抨擊,但不宜在媒體中暴露其姓名和隱私。如果評論者不顧話語的倫理,施行著話語的暴力,可能短時間內能收獲流量與眼球,但終將被受眾唾棄。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列出一份評論寫作中涉及倫理問題的“負面清單”,并提出時效的倫理、事實的倫理、立場的倫理、專業的倫理、視角的倫理、話語的倫理6個方面的認識問題及應對措施。坦白而言,如何消除這份“負面清單”,需要制度方面的努力,但又很難寄望于剛性的制度去完全解決,因為剛性的制度無法規定得面面俱到、細致人微,倘若規定過于細致,就有抑制“個人性”而傷害公民表達權之嫌,也并不符合新聞創新的要求。
評論者及其所在機構應意識到,一方面,評論的倫理必須靠一種內在、軟性的道德訴求去規范,因此評論者提升倫理素養、提高思想認識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評論的倫理并非是完全個人化的,而是多數人在正常情境下會對此有較為一致的認識,可以通過公眾的批評和業內的辯論來形成共識的一種體系、一種標準。
評論倫理的實現,既靠內省,也靠他律。兩相結合,才能督促評論者以道德自省來加強自律,以公眾評判倒逼業務提升,使新聞評論向著執著而不自負、包容而不無原則、深刻而不苛刻、激情而非濫情的正向道路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