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俊 楊光維 乃比江
摘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分析了伊犁河谷草原地下害蟲的發生特點,論述了其發生規律,并提出了對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草原地下害蟲;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6.8 ? ? ? ?文獻標識碼:B ? ? ? ?文章編號:1007-273X(2020)01-0041-02
草原是我國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草食是畜牧養殖產業的主要飼料來源,做好草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維護當地生態安全,保證畜牧養殖產業科學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伊犁河谷草原地下害蟲主要包括蠐螬、金針蟲、螻蛄、地老虎、擬地甲、根蝽、根蚜、根象甲、根葉甲、根天牛、白蟻、蟋蟀與彈尾蟲等。主要以蠐螬、地老虎、螻蛄、金針蟲這4類為主,發生面積廣,為害程度重,是地下害蟲中常發性、災害性類群。因此在進行草場地下蟲害防治時,應提高重視程度,切實做好草原地下害蟲防控,充分掌握各種害蟲的發病規律,在進入高發期前進行針對性防控,將草原地下害蟲控制在合理的范圍,避免危害到草地的正常生產。
1 ?發生特點
在草原生態系統中,有很多多年生植物,不能像其他農作物一樣通過科學的輪作或土壤深松翻耕消滅地下害蟲,一旦草場存在地下害蟲,危害就會逐年加重。草原地下害蟲的發生與牧草本身的品種、土壤質地、土壤含水、鹽堿程度以及生態環境有密切聯系。如大部分地下害蟲較喜歡潮濕疏松多孔的土壤。隨著對草原地下害蟲流行規律的調查逐步深入,可發現大多數地下害蟲多集中發生在春秋兩季,主要以咀嚼式口器危害種子、幼苗、根部、幼嫩的葉片,造成牧草不能正常出土,牧草種子腐爛。
2 ?發生規律
2.1 ?螻蛄
草原螻蛄主要為害牧草幼苗,同時還會在牧草土壤中竄道,導致幼苗根系與土壤分離,直接造成幼苗枯死。螻蛄屬于直翅目螻蛄科害蟲,在土壤中主要以成蟲、若蟲與蟲卵3種形態存在,其中成蟲與若蟲的形態大致相同,主要差別是若蟲的赤翅還沒有形成,觸角節數較少。螻蛄成蟲外觀呈現紡錘狀,前足開掘式,口器咀嚼式。在新疆地區主要以華北螻蛄、東方螻蛄為主。該種地殺害蟲1年生產3代,以成蟲與當年若蟲正常越冬,6—7月后成蟲產下大量蟲卵,若蟲第3年8月羽化成成蟲。
2.2 ?金針蟲
金針蟲又被稱為鋼絲蟲、小黃蟲與姜黃蟲,專門在牧草植株的地下根莖處鉆洞,被危害的牧草植株表現為萎蔫不能正常生長發育,造成牧草大量死亡。在新疆地區金針蟲主要有3種,其體表顏色與長度存在一定差別,其中勾金針蟲幼蟲體表呈現紅黃色,體表皮膚有光澤,長度為20~30 mm,寬度為4 mm。細胸金針蟲幼蟲體表較細長,顏色呈現淡黃色。褐紋金針蟲身體顏色較深,外觀呈現紅褐色[1]。在新疆地區金針蟲一年可以發生2~3代,以幼蟲與成蟲在土壤中正常越冬,第2年4—5月出土活動,并產下大量蟲卵,當年3齡期的幼蟲越冬,幼蟲在土壤中生活第3年7—8月化蛹。成蟲羽化后不會直接出土,而是在土壤中越冬。
2.3 ?地老虎
地老虎又被稱為土蠶、地蠶、切根蟲,危害牧草的地老虎種類主要有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八字地老虎等。其中以小地老虎較常見。地老虎屬于鱗翅目、夜蛾科害蟲。成蟲體長為16~23 mm,展翅長度為42~50 mm。頭部與胸部外觀呈現深褐色或暗褐色,腹部呈現灰褐色。前翅腎形紋外側有一尖端向外的楔形黑色紋與亞緣線上有2個尖端向內的楔形黑斑相對。地老虎所產的蟲卵外觀呈饅頭狀,并且在蟲卵表面存在很多橫向隆起的紋路,直徑大小為0.5 mm,高度為0.3 mm。剛產下的蟲卵外觀呈現乳白色,生長發育一段時間后,逐漸變成黃色或黃褐色,前端頂部呈現黑點。幼蟲重體為37~47 mm,外觀呈黃褐色或深褐色,表面粗糙,并且在蟲體表面存在很多致密的黑色顆粒,蟲蛹長度為18~24 mm,外觀呈現赤褐色,并且具有光澤感。在新疆地區,小地老虎1年能發生3代,以蟲蛹與老熟的幼蟲越冬。小地老虎具有夜間活動的習性,趨光性較強,對糖、酒、醋氣味十分敏感。在草場4月下旬出現第1代幼蟲,幼蟲成熟后潛入6 cm深的土壤中化蛹。1~2齡的幼蟲具有日夜采食的習慣,將牧草的心葉啃咬呈針孔狀[2]。葉片展開后呈現一排排的小孔。在牧草幼苗階段,從接近地面的莖部咬斷,導致草場幼苗數量下降,造成草場產量顯著下降。
3 ?防治措施
3.1 ?強化檢疫
在牧草品種或草坪調運中,運輸過程一定要檢疫,避免害蟲傳入新地區。
3.2 ?農業防治
在人工草種植中,一定要做到科學選種,盡量以本地牧草品種為主,這樣能極大降低地下害蟲的危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低對草場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在牧草播種前,應做到土壤翻耕精耕細作,破壞地下害蟲的生存環境。通過對土壤進行翻耕,增加害蟲接受天敵與其他自然條件的影響,提高死亡率,這是做好人工防治的最有效措施。通過土壤翻耕能直接殺死地下害蟲的成蟲與蟲卵,減少草場蟲口基數。
3.3 ?生物防治
在草場日常管理中,可以利用某些地下害蟲的天敵達到防控地下害蟲的目的。對于自然天敵數量不足的,可以采用人工招引或釋放的辦法。通過吸引成群的鳥類,能有效減少草場地下害蟲的數量。草場病蟲害防治中,應嚴格控制化學藥物的使用量,避免各種鳥類采食死亡的害蟲導致中毒死亡。還可利用某些微生物代謝中產生的多種活性物質,抑制害蟲的正常生長發育。近年應用較多的微生物制劑主要包括阿維菌素等。
3.4 ?化學防治
采用農業防治與生物防治措施達不到防治要求時,應選擇化學手段進行防控。藥物使用一定要保證科學合理,避免選擇的農藥對牲畜產生藥害,保證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牧草在播種前,種子用辛硫磷乳油進行拌種。針對某些害蟲的趨性,還可以在牧草中設置誘殺盆進行誘殺,選擇使用糖、醋、白酒、90%的敵百蟲顆粒,按照6∶3∶1∶1配制成溶液,放置在草場中,誘捕地老虎成蟲。在牧草秋苗或返青后,每667 m2用50%的辛硫磷乳油300 mL,隨水灌入土壤中?;蜻x擇使用9%的晶體敵百蟲300倍液,和炒香的麥麩混合均勻后,添加適量青菜,傍晚灑在草場周圍,對降低地下害蟲危害有很大幫助[3]。
4 ?小結
草原地下害蟲是威脅草原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具有危害嚴重、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因此,要求相關部門不斷加強草原地下害蟲工作的優化,提高草場管理質量,研發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確保草原地下害蟲防控工作能高效開展,保證草原生態環境安全。
參考文獻:
[1] 楊秋華,溫德銘,徐志健.南方草坪地下害蟲的綜合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07(24):73-74.
[2] 秦雪峰,呂文彥,杜開書,等.草坪蠐螬種群調查及綜合治理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7(2):56-57.
[3] 趙同貴,吳彤林,莫熙禮,等.黔西南州牧草常見地下害蟲調查[J].現代農業科技,2010(13):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