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會同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養殖設施允許建設多層建筑。短短12個字并不顯眼,但卻引起了業內熱議。這代表著“高樓養豬”獲得官方正式認可,這樣立體化的養殖方式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此次政策明確‘高樓養豬也是受到豬價的影響。”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說,2019年以來多種因素導致國內生豬大規模減產、豬價高企。為了穩住“菜籃子”,決策層頻繁出臺政策促進生豬養殖、增強豬肉供應能力,允許“高樓養豬”亦是其中之一。
自然資源部耕地保護監督司司長劉明松解釋說,隨著家庭農場、養殖小區等農業生產模式的興起和推廣,畜禽養殖的規模化比例不斷提高,這對養殖生產、環保及糞污處置等設施用地提出了新的需求。有的養殖企業建設多層建筑進行生豬生產,原有政策對此沒有涉及。“從節約資源、集約經營出發,《通知》明確養殖設施允許建設多層建筑。但各地在實施中,建多層養殖設施一定要注意符合相關規劃、建設安全和生物防疫等方面要求。”
這種立體化的養殖方式最大的優勢是節約用地。胡定寰說,“高樓養豬”在黑龍江、浙江、湖北等多地有相關實踐,比如湖北宜城市的王集農場,2018年就規劃了年出欄生豬40萬頭的高層立體化養殖項目,分兩期建設20棟立體化養殖樓。據王集農場負責人介紹,按年出欄兩萬頭生豬的規模測算,在不計算飼料倉庫、環保設施等用地的情況下,傳統養豬廠在豬舍上的用地就達到3 hm2以上,而立體化養殖模式僅用地773.7 m2。
“同時,對提升養殖業的現代化水準也有一定幫助。”胡定寰提到,“高樓養殖”方便集約化管理,各種設施設備也能集中配套,這無論對養殖的智能化還是防疫來說都有很大幫助。
現在國家鼓勵生豬復養,有能力的企業適合往這個方向發展,但同時存在建高樓的成本問題。胡定寰認為,政府之后應該會拿出一部分鼓勵資金或是一定的政策支持“高樓養殖”,但之后的可持續性確實是應該考慮的問題,“我們的成本、投入怎么能從養殖當中拿回來?”他建議從豬肉的品質方面尋求突破。
“立體化養殖和附加值高的生豬結合起來能使這種創新更有持續性。”胡定寰說,現在市場上生豬品種很多,但包括從國外引進的,不少品種吃起來味道一般。“育種方面的突破是關鍵”,他認為,“高樓養殖”是創新之舉,如果能結合有“中國味”的豬肉,品質提升了、附加值高了,消費者是愿意埋單的。
(來源:中國畜牧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