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

山西五臺山屬太行山山系,別稱“清涼山”“紫府山”,為佛教名山。五臺山地跨忻州五臺縣、代縣、定襄縣、繁峙縣及原平市,周圍250余千米,海拔3 000余米,有五座高峰,但峰頂平坦如壘臺,故稱“五臺山”。
五臺山地層豐富,尤以25億年前之寒武紀結晶巖地層最為典型,其地形切割深峻,高低落差達2 400米之多,并有大面積裸露巖層,為研究地殼演變提供了例證。現辟為國家地質公園。

五臺山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44.8%,其余多為高山草甸,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山中氣溫較低,尤宜盛夏避暑,是國家5A景區。
不過,一般游客并無考證地殼運動之情趣,亦少品味山林草甸風光之雅興,登山幾乎皆為參觀廟宇而來。五臺山為佛教圣地,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合稱“佛教四大名山”,且以規模論,為四大名山之首。據考,五臺山初為道家道場,建有紫府廟等道觀。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有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來此,發現此處地形與印度釋迦牟尼修行處靈鷲峰極為相似,后又發現一處信為釋迦牟尼之足印,并稱發現釋迦牟尼舍利,因而在此建寺,名“靈鷲寺”,即今顯通寺之前身,是為五臺山佛教寺院之首。至南北朝時期、盛唐時五臺山佛教寺院皆有大規模發展,且漢地佛教與蒙藏佛教并重,鼎盛時期有廟宇360余座、僧眾近萬人。傳文殊菩薩曾居山中石盆洞傳道,因而稱五臺山為文殊菩薩道場,影響遠及朝鮮、日本、緬甸、斯里蘭卡諸國。

2009年,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政府尊重宗教信仰,著力加以保護。今五臺山尚有廟宇近50座,其中以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金閣寺等為游客最多涉足之處。
某年亦起興而往,別有體味。繪圖四幀以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