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追求經濟的時代里,一天八小時的工作時長已經很難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加班成為勞動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在司法時間實踐中,由于視同工傷這一條款,法律沒有清晰的明確規定,筆者結合王某在加班期間死亡這一案件,將視同工傷這一情形對四要素進行界定,并針對當前的“視同工傷”條款提出改善建議。
【關鍵詞】 突發疾病死亡 視同工傷 要件分析 制度完善
一、案情簡介
原告:胡某
被告: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胡某之夫王某系某園區管委會副主任。2015年3月20日,周五14時許,王某接到單位通知于3月23日上午開會討論工作任務,安排王某準備好材料。3月22日21時左右,王某又接到通知,3月23日參加中層干部會議。園區管委會工作時間為上午九點到下午4點半,沒有午間休息。王某于2015年3月22日23時許,用筆記本電腦創建工作文檔,并于第二日早上6點對該文檔進行了修改。當日8時許,王某的三位同事在接其上班時,發現王某倒在其家里玄關與客廳之間,昏迷不醒,便將王某送到醫院搶救。王某于3月23日9時14分入院,之后因搶救無效于當日17時44分死亡。死亡原因為低血容量性休克。同年4月15日,園區管委會向被告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被告于2015年6月18日作出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經訴訟,法院因該決定認識事實不清,工傷認定書被依法撤銷。宣判后,被告不服,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王某的死亡是否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情形。[1]筆者認為解決該問題需要對以下要素重新界定,即,工作時間,工作場所,突發疾病,48小時搶救無效死亡。
二、四要素的界定
1.工作時間。工作時間是按照用人單位與員工之間協商協商一致的,處理日常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員工是因為工作需要而加班,通常也計算在工作時間內。所謂加班,是指工作任務工作量大,時間緊張,員工在單位規章制度規定的時間以外,選擇繼續完成工作,或者是臨時接受工作安排,犧牲個人休息時間完成工作。[2]工作時間最重要的判定因素是要求員工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占用休息時間。案例中的王某在周末晚上以及周一上班前處理工作事務,其是否符合時間緊,任務重的要求也是需要考量的問題。
2.工作場所。工作場所是勞動者進行勞動的一定工作區域。在該區域內,因為環境、條件不安全造成的傷害屬于工傷。[3]工作場所在筆者看來不是單一且固定的的地方。首先,這個場所可以把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聯系起來。其次這個場所可以是為勞動者的工作提供便利的。例如休息室,消毒間,更衣室,廁所等非勞動者的作業區,這些設施的存在可以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最后,由于我國當前立法和法律解釋還未對工作場所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因此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案例中王某周末在家里處理工作,其工作場所實質是延伸到了家里。
3.突發疾病。有觀點認為,突發疾病必須是工作原因導致的,如果是因為勞動者本身的疾病造成死亡,則不能是視為工傷。也有觀點認為,根據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三條之規定,突發疾病包括各種疾病。在筆者看來,突發疾病強調的是疾病的發作突然與嚴重程度,但是在工傷認定時,仍然要考慮發病原因,發病類型以及是否與個人體質,精神狀況等要素。案例中王某死亡最后修改文檔的時間是在周一上午的6點54分,該時間與王某同事到達其家中的時間相差一個小時左右。而且王某是為了單位利益,占用個人時間將工作在家中完成,在工作期間突發疾病,理應受到保護。
4. 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關于48小時的規定,學界一直對其合理性有爭議。支持的觀點認為,48小時制度應該嚴格限制,緊密圍繞工傷認定的核心,即因公受傷,而不能將突發疾病無限制的擴大,否則會給工作單位造成壓力,影響勞資關系。另一種觀點認為,48小時太過嚴苛,可能會有倫理風險。由于此處討論的是48小時如何界定的問題,對于48小時的存廢暫不給出意見。在筆者看來,48小時的起算時間,應當以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為準。搶救無效的重點應當是搶救行為是否改變了勞動者死亡的結果。
三、工傷認定的完善建議
由于當下的法律和司法解釋對視同工傷這一條款沒有明確規定,導致司法機構在適用時,基于主觀因素,導致理解適用不同。因此,需要統一確定工人認定的原則。
1.統一視同認定工傷標準。現行的法律法規對“工作場所”“工作時間”“突發疾病”只是簡單定義了一下,對于有一些要素術語缺乏解釋,從而導致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出現。因此,對相關要素進行明確解釋,例如“搶救無效”“死亡”等,只有形成統一的理解,清晰的認識,才能增強制度的指導性,并且滿足有效解決復雜個案的需要。
2.明確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工作時間,工作場所應當著重強調與工作的密切聯系,同時勞動者的行為可以為單位用人單位帶來利益。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應具有延展性,而不是只限于某個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例如在遠程工作狀態下,勞動場所就會脫離用人單位的控制,轉為其他場所或者是勞動者家中。
3.限定疾病發生原因。將疾病原因限于因工作原因引起,明確這一核心原則。針對突發疾病如何認定是因為工作而造成,目前這一技術有些難度。在案例中,王某的死因是低血容量性休克,造成這一病癥是由于大量失血或失液而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劇減少所致血壓下降和微循環障礙。這個病因否是因為王某工作還是自身體質問題,很難確定。在日本,過度勞累作為一個認定工傷的標準。在判定時,對突發疾病而死亡的勞動者會進行一系列的綜合考察,如工作內容,環境,總量以及加班的時長等因素來綜合考量勞動者的工作強度是否過大。此外,還要分析突發疾病死亡的原因是否是因為過度勞累,如果符合該條件,則可以認定為工傷。
4.病亡后48小時視情況納入工傷范圍。48小時的限制,是為了將死亡與突發疾病更直接聯系起來,防止過度搶救而擴大工傷范疇,兼顧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利益,因此筆者并不建議直接廢除該規定,而應在此基礎上,區分不同情形:48小時之內患者死亡的視為工傷。而在48小時之后死亡的,如果勞動者的死亡是由于工作引起,則依舊認定為工傷。如果不是由于工作原因導致死亡,則不予認定為工傷。
【參考文獻】
[1] 王帆,湯龍.在家加班期間突發疾病死亡的工傷認定[J].人民司法,2019(02):8-10+68.
[2] 楊曙光.試論工傷認定中“工作場所”的涵義[J].法學雜志,2010,31(02):122-124.
[3] 黃帝行.突發疾病死亡視同工傷認定的爭議與完善[J].山東工會論壇,2020,26(01):78-85+92.
作者簡介:李鑫鑫(1993—),女,河南濟源市人,學生,法律碩士(非法學)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