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中國從“一畝三分地”的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全面轉型,連續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創造著人類經濟發展歷史上的奇跡。之所以取得如此驚人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國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解放、發展生產力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既充分體現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走出一條“中國式發展道路”。
時至今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向更加完善、成熟的階段。從世界各國現代化轉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來看,并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夠順利從低收入不斷跨越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但凡是能夠順利實現轉型升級的國家,其內部往往具有完善、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正是市場力量推動供給和需求結構不斷升級,更好地調動市場主體和要素的活力,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產權制度、分工機制、交換體系和價格體系是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制度,只有生產要素被賦予完善的財產權利體系,才能夠成為市場主體,獨立開展市場經營行為。正是因為市場主體能夠擁有自己的財產,才能為分工體系和交換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條件。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生產社會化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方式,每個人生產的目的不是自給自足,而是用于市場交換,分工機制不斷深化,分工效率成為工業社會下社會生產效率提升的主要根源。
當前,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按照全國“一盤棋”的思路和理念,要素配置的空間布局效率亟待全面提升,社會生產生活的基本載體正在從農村轉向城鎮,非農產業在創造價值和吸納就業中的作用不斷擴張,傳統農業要素也正在全面進入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工業生產業已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方式,城鄉二元分割終將走向一元統一。

蔣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稅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向更加完善、成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繼續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發展的體制保障。隨著全球各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贊同和認可,在世界范圍內提升各國的分工效率,更加成為共識,這是事關人類社會福祉的重要一環。
在這種背景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向更加完善、成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繼續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發展的體制保障。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全面推動產權制度、分工機制、交換體系和價格體系等制度不斷完善、成熟,推動國內市場分工更加精細化和專業化,正確發揮各級政府的積極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積極引導生產要素順應現代化轉型趨勢全面實現自由流動,拉長加粗傳統產業鏈,不斷創造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讓各類生產要素在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內自由流動、充分涌流,更加體現市場價值,將會釋放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一輪“制度紅利”。
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借豐富的勞動力要素資源優勢,建立起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要特征的產業結構,成為“世界工廠”、融入全球價值鏈,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和人口紅利的不斷消失,“制度紅利”將成為拉動新一輪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從根本上總攬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精準把握歷史節點,順應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推動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更好地“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必將高質量推動中國向現代化轉型的步伐。從“意見”的內容來看,有以下主要含義,值得我們好好體會、把握:
第一,注重要素的多元性、多層次性,以問題為導向,分類施策,精準打通各類要素資源配置的關鍵節點。從要素自身特點來看,內容包含技術(科學)、技能和物質等不同層次的要素,除了傳統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物質要素之外,技術要素應從一般勞動要素中獨立出來,加以重視。傳統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以物質要素投入為主,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業發展不斷轉向創新驅動,創新的最重要載體就是“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人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復雜勞動,成為衍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最關鍵因素。未來的經濟發展會越來越依靠技術要素,創新將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它決定的是經濟發展的“方向”性問題,即“從無到有,從0到1”。與之相適應,技能要素解決的是將“方向性”思路轉化為生產方案,即“將技術創新轉化為產業,從1到100”。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要培養一批具有高度技能與理論水平的勞動力,正所謂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更好地提升生產過程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因此,在未來經濟發展中,面對愈加明顯的要素分化趨勢,我們必須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形成各類要素相互分工、配合良好的市場體制機制,更好地調動活力,走向高質量發展。
第二,數據要素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勞動創造世界,人們通過聰明才智推動技術領域不斷突破,讓整個人類文明都在升級、迭代,當前正處于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數字社會跨越的重大節點。數據將成為新的價值創造方式,不斷推動產生新的產業類型,徹底改變工業社會下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格局,讓整個社會資源配置更加精準、有效。
今天的數據要素相當于工業社會下石油資源等物質要素的地位,成為下一輪全球競爭的核心領域,誰能夠在數據要素的搜集、分析、使用等領域進行制度創新突破,就能夠在未來國家、地區、產業競爭中占得先機。《意見》對數據要素市場的培育做出明確部署,特別是在數據開放共享的體制機制建設方面作了規劃。政府從傳統工業社會下的“各管一攤”“屬地管理”轉向數字社會下的“共治”,數據要素的開放共享應該作為先行領域,打破共享體制機制中的壁壘、痛點,形成共治合力,按照依法治國原則,形成相關制度體系,深刻體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念和宗旨。數據要素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還會催生出更多的問題,數據要素的運用能力成為融入全國統一市場的重要能力,不同主體在理解、運用數據要素方面的“數字鴻溝”問題,將成為各類要素參與市場競爭能力的制約因素,我們需要著力加以解決,這將會形成新的市場公平領域,也會成為開辟一條人民群眾融入全國統一市場的新渠道,特別是從根本上提升貧困群眾融入市場的能力,對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有著重要意義。
第三,從體制機制上打通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將顯著提升國內外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地位。當前,雖然內外部復雜因素不斷交織,但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趨勢,隨著全球各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贊同和認可,在世界范圍內提升各國的分工效率,更加成為共識,這是事關人類社會福祉的重要一環。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領域不斷進步,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中國人民的命運已經和世界各國人民緊緊捆綁在一起,《意見》提出的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不僅能夠打通國內要素自由流動的節點,而且有利于更好利用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完善全球互聯互通的市場分工網絡體系。按照《意見》提出的指導精神,我們必須繼續深化相關領域體制機制改革,特別是正確發揮各級政府的積極性,明晰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激發它們的創造性和活力,創新行政管理服務的體制機制,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有效維護公平、公正、公開的統一市場規則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