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您選擇住所時,會主要考慮哪些條件?”
這是“中國居住小康指數”調查問卷中的一道題目。“2020中國居住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時隔三年,性價比再次位列“公眾選擇住房的十項標準”榜單第一位。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國人經歷了一段不短的“宅家”時光。從居住品質到社區服務,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用如此長的時間去感受“家”的空間與溫度,也因此對自己的居住品質及服務提升有了新的思考。
自2005年起,《小康》雜志社每年都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中國居住小康指數”的調查測評。2020年4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2020中國居住小康指數”進行了調查,經對調查結果和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20年度中國居住小康指數為97.2分,比上一年度的90.2分提高了7.0分。
“中國居住小康指數”分別從居住面積、住宅建筑質量、住宅配套及環境、社區關系、物業服務等五個方面進行衡量。在本年度的調查中,得分最高的是居住面積指數,為99.5分;其次是社區關系指數,為98.8分;住宅建筑質量指數排名第三,為98.2分;住宅配套及環境指數排名第四,為96.0分;得分最低的是物業服務指數,為93.1分。不過,雖然得分最低,但物業服務指數進步卻最大,比上一年度提高了9.7分。
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對目前的居住狀況感到“滿意”,其中27.8%的受訪者感到“非常滿意”,49.7%的受訪者感到“比較滿意”;11.5%的受訪者“不滿意”目前的居住狀況,其中7.4%的人表示“不太滿意”,4.1%的人表示“非常不滿意”;還有11%的受訪者感覺目前的居住狀況“一般”。
和去年相比,24.3%的人覺得今年的居住狀況有變化,而且是“越來越好”了;8.3%的人覺得今年的居住狀況“更糟糕了”;其余67.4%的人在居住方面沒有什么變化。
選擇住所時,人們往往會列出很多標準,除了排在榜首的性價比,位列本年度“公眾選擇住房的十項標準”榜單第二至十位的依次是:價格;交通;周邊生活服務,如超市、菜市場等;地段;周邊公共服務設施,如學校、醫院等;物業管理;房屋品質;離工作單位遠近;房屋質量。
而在上一年度,“公眾選擇住房的十項標準”榜單第一至十位分別為:地段;價格;交通;周邊生活服務,如超市、菜市場等;戶型;周邊公共服務設施,如學校、醫院等;性價比;房屋質量;房屋品質;離工作單位遠近。
“地段、地段,還是地段。”李嘉誠的這句話被房地產業界和很多購房者奉為金科玉律,風行了好多年。在“中國居住小康指數”調查中,自2017年至2019年,地段亦是連續三年穩居“公眾選擇住房的十項標準”之首。不過,今年這一情況發生了變化,74.7%的受訪者將選擇住房最看重的因素投給了“性價比”,比選擇“地段”的受訪者占比高出31.5個百分點。
“我的理解,地段更多考慮的是房子的升值空間,更多看重它的投資屬性。前兩年,房價上漲,買房做投資是很多人的主要目的。而性價比其實是個綜合平衡的指標,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對性價比的理解也不同,但相比地段這個指標,關注性價比,本質上更多地傾向居住屬性。”張迪是位房產咨詢師,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國家堅持“房住不炒”,堅決打擊房地產市場投機行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取得了顯著成效,投機性購房大幅減少,剛需型和改善型購房需求逐漸成為主流。
貝殼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 2020年一季度66座大中城市總體成交套數與成交面積分別為4247萬平方米、37萬套,累計同比分別下滑28.6%、30.7%,成交規模明顯縮量。其中,一、二線城市成交下滑幅度較大,一線城市成交套數同比下滑39.5%,成交面積同比下滑38.4%;二線城市成交套數同比下滑34.9%,成交面積同比下滑31.7%;三、四線城市則成交套數同比下滑17.1%,成交面積同比下滑15.6%。
一季度成交量驟降,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并不意外,她告訴《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從目前的情況看,疫情對于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較為明顯的就是成交量下滑,一方面春節期間本來就是購房淡季,再加上疫情防控,大家普遍居家隔離,一季度成交量下滑無法避免。“不過,伴隨著國內疫情趨向穩定,3月市場已經明顯有所回暖,市場帶看量等數據明顯回升。”郭毅提醒人們注意,“仔細觀察各大樓盤的表現,人們會發現,目前,市場上,尤其是北京市場上,出現了明顯分化的狀態,一部分項目借助低總價優勢或者給出較大價格優惠,成交量取得突破,呈現了較快回暖的趨勢,但更多的項目還是處于一個成交比較艱難的情況。”

要不要買房,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很多人的心頭。
為了買到一套適合自己的婚房,孫濤從去年年底就開始轉戰北京各大樓盤,付出了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但就在前不久,他決定推遲買房計劃了,原因是因為疫情影響,其所在的公司業務大調整,原本可能的升職加薪泡湯了。
劉海峰也正準備在北京買房,雖然購房計劃沒有取消,但原來他想買的是500多萬的房子,現在看的卻都是400多萬的房子,首付比例不變,但總價預算降了100萬。“因為這段時間,我們夫妻倆工作上都有一些動蕩,雪上加霜的是股票和基金投資也虧了不少,不能不縮減預算。”4月初,他選好了一套400多萬的房子,各方面條件都可以,唯一的問題就是房東的戶口還沒有遷走,糾結再三,劉海峰還是放棄了這次交易, “如果有合適的,會繼續買。如果沒有,就持幣觀望。”


與孫濤、劉海峰不同,楊麗最近正在為要不要退房而苦惱。楊麗研究生畢業北漂5年,終于在2020年1月初買了一套40多平的小房子,交了15萬元的定金。但春節假期剛過,她所在的公司就倒閉了,于是她動起了退房的念頭。不過,賣家要求只退10萬元定金的做法,讓她有些進退兩難。
買或不買,都有理由。“2020中國居住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63.2%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會在今年買房,余下的受訪者,12.1%明確表示“會”,24.7%的受訪者選擇了觀望,伺機而動。與上年度相比,明確會在今年買房的受訪者占比減少了5.7個百分點。
房價的問題不能不談。對于2020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勢,有人看跌也有人漲。“2020中國居住小康指數”調查顯示,25.5%的受訪者預計今年年內其所在城市房價會上漲,27%的受訪者認為會下跌,39.4%的受訪者認為不好說,另外還有8.1%的受訪者認為維持現狀的概率較大。與上年度相比,看跌的人有了明顯增加,上漲了9.3個百分點。
不過,從價格角度分析,郭毅并不認為會出現大范圍的大幅度降價。理由是,“開發商沒有太多價格下調的空間。從開發商公布的年報看,利潤率基本上在10%左右。”
張迪對此表示認同,在他看來,在2月、3月,多地、多部門都出臺了針對企業層面、交易層面的利好政策,對市場穩定產生了積極作用。
不過,最近的政策調控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新政見光死”。
3月24日,海寧市頒布短期購房“福利”政策,3月25日起一個月內,暫停執行“外地戶籍人口限購一套住房”的規定。但3月25日當天,這一政策便宣告取消。新政策存活還不到1天。
此外,河南省駐馬店市、廣東省廣州市、山東省濟南市、陜西省寶雞市也先后頒布了新的樓市政策,均快速被收回。
那么,樓市政策到底會走向何方?郭毅分析認為,從目前看,地方政府主導的寬松是個大趨勢。“近期幾個城市政策快速被收回,皆是因為觸及了中央‘房住不炒的調控底線。在保持調控底線不被突破的基礎上,無底線降低人才引進門檻、放松開發商資金管控、加速項目預售等政策在一些城市都得到了放行。針對限購限貸限售進行政策放松可能都會引起中央敏感反應,因為一旦‘房住不炒這個底線被突破,房地產政策大放松,可能引起未來更大的經濟泡沫,形成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對于這一點中央把握底線的眼光還是比較長遠的,態度也是堅決的。”
2020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接下來會怎么走,在郭毅看來,疫情依然是個重要因素。“疫情對房地產市場影響巨大,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相當一部分改善型客群可能關注別墅型產品,因為它具有低密度屬性和自然健康居住的狀態,可能帶來一個別墅需求量的小高峰。對于平層類產品,可能更關注面寬尺度能否保持很好的通風和采光。二是增加考慮在室內能否配備成套型居住狀態,比如主臥配備獨立衛生間。三是多功能空間的需求增加。疫情期間在家辦公,在家學習,相對私密單獨的多功能空間需求上升。四是針對室內智能化設備,綠色健康的科技應用可能成為剛需。五是物業服務對生活品質的重要性得到重視。”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