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璐
親朋好友聚會時,你不難聽到行酒令的聲音,比如“五魁首啊,六六順啊”等。這些酒令,代表從零到十中的某一個數字,都帶有吉祥色彩,如“五魁首”代指五,“六六順”代指六。這十一個代稱中,以“五魁首”最讓人捉摸不透。為什么呢?
“魁”“首”兩字都代指“居第一位的”,“魁首”合在一起意為首領,多有褒義,如:“文章魁首”指文章寫得最好的人,“女中魁首”指女子中才華最出眾者,“五經魁首”指科舉時代五經取士每經的第一名。既然都是第一,怎么會用來代指五了呢?
大多數人認為,“五魁首”是“五經魁首”的簡稱,又作“五魁”。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大多要讀《詩》《書》《禮》《易》《春秋》五種經籍著作,尤其是到了明代,科舉考試以五經取士,最后綜合五經的名次獲得總排名。每科的第一名,都叫“經魁”,五科加一起,就有五名“經魁”,是為“五魁”。
或許,“五魁”的說法與民間信仰有關。我國古代將天上的星星分為二十八宿,其中白虎七宿里有“奎”(即“魁”),主文運,能保佑學子和教書先生。老百姓把魁星星君和文昌帝君、朱衣神君、文衡帝君、純陽帝君合稱“五文昌”(“五魁”),視為教師職業的行業神。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說法,與明成祖朱棣有關。據說朱棣自恃才高,想顯擺一下學識,就改名換姓參加科舉考試。沒想到,發榜時他才得第五名。朱棣很生氣,就去問主考官。主考官這才知道得第五名的是皇上,但金榜已公布不能更改,便急中生智,在榜上加上注解:“第五名為前四名之魁首?!贝耸聜鏖_后,人們就將“五”稱為“五魁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