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



[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邊疆地區區域政策大致經歷了生產力均衡布局、服務沿海優先發展、重視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邊疆地區四個階段的演變。但從絕對發展水平來看,邊疆地區與其他地區尤其是東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依然較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奇跡”并未顯著扭轉邊疆地區與其他地區發展差距較大的趨勢。而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人口流失和生態環境脆弱又成為當前邊疆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文章作者認為,未來邊疆地區應積極抓住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機遇,通過積極參與國內區域協作與分工、走綠色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城市集群建設為核心增長極、全面擴大沿邊開放來實現經濟的騰飛。
[關鍵詞] 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政策演變
[中圖分類號] 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20)03-0012-09
一、引 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飛速的發展,被稱為“中國奇跡”(林毅夫和姚洋,2009)。與迅速發展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邊疆地區①的發展相對緩慢,區域差距不斷擴大。為促進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中央政府先后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區域政策,并于“十一五”期間形成了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區域政策是中央政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空間布局結構、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魏后凱,2011)。從區域政策的演變來看,邊疆地區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性被逐漸提升。針對邊疆地區的區域政策從建國初期的國防需要,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增加財政撥款和對口支援,再到20世紀初的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都充分反映了邊疆地區重要性的變化。邊疆地區是一個特殊區域:一方面,支援落后地區的區域政策基本涵蓋了邊疆地區;另一方面,邊疆地區除了自身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外,還肩負著祖國邊疆安全的歷史重任。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本文通過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政府針對邊疆地區實施的區域政策進行梳理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當前邊疆地區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為“十四五”期間中國邊疆區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可借鑒參考,以促進中國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邊疆地區居民,實現共同富裕。
二、邊疆地區區域政策階段特征及其演變
一些學者對區域政策的演變進行了整理(李華香、李澍,2017;李仙,2017;付曉東等,2019),但是這些研究主要著眼于全國層面。本文著重分析針對邊疆地區的區域政策演變歷程,并依據其政策特征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1953—1979年:生產力均衡布局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小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鞏固國防、發展經濟和滿足居民生活需要,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核心內容。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工業布局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區,基于國防和均衡地區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避免生產力布局過度集中,1953—1979年期間中央政府運用行政和政策手段一方面將有遷移條件的企業向內地轉移,另一方面在邊疆地區新布局了一批工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區域經濟不平衡的狀況。
“一五”(1953—1957年)期間,中央政府著重對東北工業基地進行改建和擴建,同時新建了西北地區工業基地,并積極為西南新工業基地建設創造條件。“二五”(1958—1962年)期間,工業布局的重心仍是內地,而沿海地區工業發展定位為適應經濟增長和支援內地建設。這時期,邊疆地區建設重點圍繞能源、鋼鐵、化工等重工業領域。例如,東北和內蒙古地區重點發展鋼鐵工業,西南地區發展以鋼鐵、水電站建設為主,新疆地區主要進行石油和有色金屬工業建設。“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期間,國家投資重點于“三線建設”。“五五”(1976—1985年)時期,中央政府將全國劃分為六大經濟協作區,即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和西北,其中東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主要涉及邊疆地區。根據該計劃,東北地區發展定位是燃料、動力、原材料和加工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協調配套的大型重工業區,西北地區要形成一個以國防工業、機械工業為中心的工業體系,而西南地區則是較為強大的戰略后方基地。除此之外,為了配合工業發展需要各種原材料的運輸,這時期中央政府也在邊疆地區進行了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五”計劃期間,鐵路方面,重點建設蘭新、寶成、內蒙古包頭到甘肅蘭州、內蒙古集寧到二連線、廣西省黎塘到廣東省湛江的鐵路;在公路方面,主要是改建甘肅河口到青海西寧公路、新建甘肅中堡到郎木寺公路、新建康藏公路西康馬尼崗果到西藏拉薩段、改建云南楊林到會澤(礦山場)公路、修建青藏公路等。“二五”時期則建成蘭州到新疆、包頭到蘭州、蘭州到柴達木等鐵路干線以及為工礦、林業服務的鐵路支線。
綜上所述,建國初期的生產力布局主要出于國防以及國家戰略安全的需要,未考慮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要素稟賦和市場需求,生產力布局過于分散難以形成聚集經濟,制約了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但邊疆地區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機遇,縮小了邊疆地區與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根據圖1,1953—1979年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實際人均GDP與其他地區差距較小,處于較低水平;二是實際人均GDP增長率波動大,與其他地區的增長率平均值基本持平。因此,在這個階段,邊疆地區與其他地區基本處于發展協調的狀態。
(二)1979—1990年:服務沿海地區優先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外部環境發生改變,和平與發展取代對抗與沖突,經濟增長成為國家首要任務。為實現經濟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的生產力布局開始追求效率優先,東部沿海地區成為建設重點,區域均衡發展模式開始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模式進行轉變。為順利實現區域發展戰略轉變,鄧小平同時提出“兩個大局”思想:一個“大局”是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20世紀末全國達到小康水平時,東部地區拿出更多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為促進東部沿海地區加快發展,1979年中央政府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讓東部沿海地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這一時期邊疆地區發展以支持東部產業發展需要為中心。例如,“六五”(1980—1985年)期間,為了滿足沿海地區工業發展的原材料需求,邊疆地區大力發展石油工業,重點進行了東北松遼盆地、內蒙古二連盆地和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勘探;“七五”(1986—1990年)時期,則提出要進一步加速東部沿海地帶發展,把能源、原材料建設的重點放到中部,并積極做好進一步開發西部地區的準備,這一時期在邊疆地區完成了云南魯布革水電站、新疆塔里木油田的建設。
綜合以上分析,這一時期邊疆地區主要是作為東部沿海地區的原材料和能源基地,重點發展農業和資源開采業,為東部沿海地區提供穩定和低價的原材料,農產品和礦產資源價格一定程度上存在扭曲,嚴重低于市場價格,導致了邊疆與其他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逐漸擴大。圖 1中,1979—2000年,邊疆地區人均GDP增長速度開始落后其他地區。此外,邊疆地區在人均固定資產方面與其他區域也逐漸擴大(如圖 2所示)。
(三)1991—2000年:重視邊疆地區經濟發展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獲得了優先發展的機遇,造成沿海與內地之間經濟發展差距迅速擴大,區域之間發展已經嚴重不協調,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到了總體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關注。為縮小區域差距,從“八五”計劃開始,中央政府開始陸續出臺相關區域政策促進落后地區發展。“八五”計劃(1991—1995年)提出,要正確處理發揮地區優勢與全國統籌規劃、沿海與內地、經濟發達地區與較不發達地區之間的關系,促進地區經濟朝著合理分工、各展其長、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方向前進。“九五”計劃(1996—2000年)提出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促進符合地區特色的經濟和經濟布局合理化。
這一時期,為縮小邊疆與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中央政府也出臺了一些促進邊疆地區發展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加強能源、原材料工業建設和農牧業的開發,例如支持黑龍江、吉林、新疆等地區的糧棉生產基地建設和當地經濟發展,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增強邊疆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二是加大對邊疆地區項目投入力度、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開發力度,發放“支援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和提供低息貼息貸款。這一時期,邊疆地區固定資產投入與其他地區的差距開始收窄(如圖 2所示)。三是開始實施規范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對邊疆地區的財政支持。四是促進邊疆地區與周邊國家開展邊境貿易,發展外向型經濟。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開放戰略開始由沿海向沿邊、沿江和內陸城市延伸,邊境貿易逐漸發展起來,滿洲里、丹東、綏芬河和琿春等邊境城市得到發展機遇。五是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力增強,國家開始組織中央各部門、社會各界和東部沿海各地區以多種形式支援相對貧困地區。例如,對新疆、西藏等地區開展對口支援。
(四)2001年至今:全面建設邊疆地區階段
這一時期,區域發展總體進入相對均衡階段,但是東快西慢格局仍然未變(安樹偉,2015),邊疆地區與其他地區發展差距依然不斷擴大(見圖 1)。為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十五”(2001—2005年)期間開始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中央政府將區域發展推進次序調整為西部、中部和東部。“十一五”(2006—2010年)提出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即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將東北地區獨立納入區域政策框架。“十二五”(2011—2015年)在提出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主體功能區戰略。“十三五”(2016—2020年)提出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區域政策總體框架不斷完善。
“十五”至“十三五”時期是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形成和完善的時期,邊疆地區也作為“老少邊窮”特殊區域范圍而納入國家區域政策總體框架之中。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邊疆政策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政策差別化更加明顯。“西部大開發”戰略,涉及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③,覆蓋了大部分陸地邊疆地區。2019年3月19日,中央政府在《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西部大開發要形成新格局,重點包括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對外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振興東北邊疆地區,中央政府則先后出臺了《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等文件,提出東北地區要依靠改革開放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競爭優勢,集聚各類人才,實現振興。
二是將區域政策與國土空間利用結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形成主體功能區”,將區域政策與國土空間利用結合。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在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邊疆地區城市化發展方向主要分布在重點開發的區域性城市群,農業和生態戰略中基本涉及了邊疆所有地區(具體如表1所示),與其他區域相比限制及禁止開發面積占比相對較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指出,邊疆地區需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培育城市群、聚集產業和人口。
三是加強邊疆地區對外開放。“十二五”(2011—2015年)提出為邊疆沿邊地區制定和實行特殊開放政策,加強邊疆地區基礎設施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發展面向周邊的特色外向型產業群和產業基地,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建成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樞紐,把新疆建成向西開放的重要基地,把廣西建成與東盟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成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同時,在邊疆地區建設了一批重點口岸、邊境城市、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而在“十三五”(2016—2020年)時期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在推動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新亞歐大陸橋、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領域,為邊疆地區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四是完善邊疆與其他區域合作機制。為進一步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這一時期在完善區域合作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同時又進一步完善了對口支援制度、健全生態保護補償、資源開發補償等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等區際利益平衡機制,進一步向邊疆地區進行傾斜。除此之外,在《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提出“強化邊境城市穩邊戍邊作用,推動公共資源傾斜性配置和對口支援”,邊境城市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之中將為邊疆地區發展帶來一定的政策紅利。
總體來看,這一時期是邊疆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獲得政策“紅利”最多的時期,是邊疆地區獲得全面發展的機遇期。在中央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下,邊疆地區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由2000—2014年逐漸追平其他地區到2008—2015年開始超過其他地區(見圖 2 REF_Ref21203765\h\*MERGEFORMAT ),對口支援等扶持政策有助于邊疆地區新經濟、新動能培育發展(范恒山,2019),交通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有效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增長(劉生龍和胡鞍鋼,2010),邊疆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
三、當前邊疆地區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根據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邊疆地區區域政策經歷了生產力均衡布局、服務沿海地區、重新重視邊疆地區和全面建設邊疆地區四個階段的演變,邊疆地區也經歷了被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重視——忽視——再重視”的過程。但由于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累積了較大的發展優勢,從絕對發展水平來看,邊疆地區與其他地區尤其是東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依然較大,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人口流失和生態環境脆弱成為當前邊疆地區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經濟發展水平滯后
盡管從“八五”時期,中央政府就已經開始重視邊疆地區經濟發展,但由于改革開放以來起步較晚以及自然條件較差、市場機制不完善、人才等生產要素稀缺等原因,從人均GDP來看邊疆地區與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絕對差距越來越大且未有縮小的跡象(見圖1)。
此外,從全國層面來看,邊疆地區與其他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拉大是造成中國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在區域經濟學中,反映多個區域差距變化的指標有離差、標準差、變異系數和Gini系數,本文選取目前學者較多使用的Gini系數來分析邊疆地區對全國區域發展差距變化的影響。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根據1949—2018年中國區域Gini系數及其分解我們可以發現(見圖3),整體來看,盡管中國區域Gini系數波動較大,但總體呈下降趨勢。1953年中國區域差距的Gini系數為0319,在生產力均衡布局戰略影響下,1961年降至0279;而改革開放后,在沿海優先發展戰略影響下中國區域Gini系數在2003年到達最高0322,隨后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下,Gini系數開始下降,至2018年達到0225。從區域Gini系數的分解來看,組內差異相對較為平穩,而殘差重疊部分呈下降趨勢,僅有組間差距呈上升趨勢。根據本文的設定,組間差距表示邊疆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計算結果表明,邊疆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始終在拉大,除此之外,邊疆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對區域差距Gini系數的貢獻也由1953年的4%上升到2018年的35%。
綜上所述,盡管全國層面區域之間的差距呈現下降趨勢,但是邊疆地區在區域差距中的貢獻卻在不斷增加,當前對邊疆地區的政策扶持并未顯著扭轉邊疆與其他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二)人口流失嚴重
人口是經濟增長重要動力來源(年猛,2019),也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隨著城市化進程和一些大城市集聚功能優勢顯著,一些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小城市開始呈現人口減少的“城市收縮”現象。而對于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邊疆地區來說,城市人口流失現象更加嚴重。根據表2所示2007—2017年期間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市轄區人口變動及收縮情況,發現,這期間有46個地級城市產生人口流失的“收縮”現象,而其中有26個城市來自陸地邊疆地區,占據收縮城市數量達一半以上。
從邊疆地區具體發生人口流失現象的城市來看(見表3),筆者認為邊疆地區城市收縮的原因可以歸結以下四種。一是資源枯竭造成人口流失。以自然資源開采為支柱產業的城市,會因為資源枯竭導致產業衰退,就業崗位消失,城市發展無法維繼。在東北邊疆地區,過去以森林、煤炭和石油等傳統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隨著資源減少或枯竭而面臨著嚴重的人口流出,如鶴崗、雞西、雙鴨山、七臺河、伊春、大慶和阜新等城市。二是產業轉型緩慢難以適應市場變化。這類以重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為主,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傳統重工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一些城市由于產業轉型緩慢無法適應市場變化而面臨產業嚴重衰退、企業破產現象,從而造成大量產業工人失業和人口流失,如鞍山、本溪和撫順等城市。三是地理位置偏遠。區位是影響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地理位置偏遠、遠離主要市場往往會導致城市發展水平滯后,從而間接造成人口流失,如齊齊哈爾和呼倫貝爾等城市。四是大城市的“虹吸效應”。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在吸引人口等要素資源方面往往處于劣勢地位,與大城市距離過近往往會造成這些中小城市人口等資源流失,這就是大城市產生的“虹吸效應”所致,例如巴彥淖爾等城市就屬于此類型。
(三)生態環境約束較大
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邊疆地區由于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大部分區域被劃分為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而重點開發地區僅有哈長、北部灣、蘭州-西寧、呼包鄂榆、天山北坡和滇中城市群區域⑤,可供大力開發面積相對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邊疆地區未來的經濟發展。此外,《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也強調了“邊疆地區的城鎮化需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培育城市群、聚集產業和人口”,表明未來邊疆地區的發展將會在嚴格的生態環境約束下進行。但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邊疆大部分地區正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由于自身經濟實力限制很難吸引到低排放的環境友好型企業,這就面臨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兩難抉擇之中。總體來看,邊疆地區要發展很難突破當前生態環境的約束,這就需要中央政府進行干預,通過中央補貼的方式來吸引環境友好型企業參與邊疆建設則是較為可行的方案。
四、邊疆地區未來發展的對策建議
2019年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又一起點,區域經濟發展將向著均衡化與非均衡并存、區域繁榮融合與化解風險同行、以發展速度換取發展質量和不斷優化區域空間結構的新的發展階段(孫久文和夏添,2019)。同時,未來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將會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陳耀,2017),邊疆地區應當抓住區域協同發展的機遇,加快實現跨域式經濟發展。
第一,積極參與國內區域協作與分工。邊疆地區參與國內區域協作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積極參與區域分工,在充分利用本地區優勢條件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約束下的情形下,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二是充分利用對口支援,向發達地區學習管理經驗、經濟發展思路,通過發達地區援助的項目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第二,走綠色發展道路,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邊疆地區的發展應當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推進高環境標準、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業化進程。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去除對資源的依賴。對于產業衰退型城市,應加快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轉型。同時,應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和旅游業,提升農產品的生態附加值,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將生態環境紅利轉換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第三,加快推進城市群建設。城市群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基于邊疆地區人口稀少、可供大力開發國土面積相對較少的現狀,應按照當前國家城市群發展戰略布局,重點推進哈長、呼包鄂榆、蘭西、遼中南、天山北坡和滇中等城市群建設,依托城市群之間的分工合作,建設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以城市群的方式培育增長極,促進就業和經濟發展,進而起到促進邊疆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距的目的。
第四,擴大沿邊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區域合作。邊疆地區應利用地理位置優勢,進一步擴大沿邊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一方面,邊疆地區應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打造沿邊全面開放的格局;另一方面,邊疆地區利用沿邊開放的口岸優勢,積極與內地尤其是沿海地區加強貿易合作,大力發展轉口貿易,以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
[注 釋]
①本文研究的邊疆地區是指陸地邊疆區域,包括遼寧省(與朝鮮接壤)、吉林省(與朝鮮、俄羅斯接壤)、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接壤)、內蒙古自治區(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壤)、西藏自治區(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接壤)、云南省(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廣西壯族自治區(與越南接壤)。
②由于1949—1973年各省的固定資產投資缺失值過多,因此本文選取1974年之后的數據進行說明。
③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包括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加上湖北省恩施、湖南省湘西、吉林省延邊州):四川省、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云南省、貴州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④在每個樣本收入為所在組的平均收入情形下計算。
⑤其中哈長、呼包鄂榆、天山北坡和滇中城市群為邊疆城市群,城市群全部位于邊疆地區。
[參考文獻]
[1]安樹偉“一帶一路”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格局重塑 [J]經濟問題,2015(4):1-4
[2]陳耀中國區域政策的成熟與高效 [J]區域經濟評論,2017(3):14-15
[3]范恒山值得關注和重視的地區分化問題 [J]區域經濟評論,2019(3):1-2
[4]付曉東,王靜田,崔曉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區域經濟政策實踐與理論研究 [J]區域經濟評論,2019(4):8-24
[5]李華香,李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態勢與政策走向 [J]區域經濟評論,2017(5):119-123
[6]李仙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發展差距的演變和調控對策 [J]宏觀經濟管理,2017(7):51-57
[7][JP4]林毅夫,姚洋中國奇跡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劉生龍,胡鞍鋼交通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中國區域差距的視角 [J]中國工業經濟,2010(4):14-23
[9]年猛中國南北經濟差異的原因透視 [J]群言,2019(8):13-15
[10][ZK(#]孫久文,夏添2019:區域政策應著力于差別化和長效化 [N]中國經濟時報,2019-01-24(4)
[11]魏后凱中國區域政策——評價與展望 [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12]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發改規劃〔2019〕617號 [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904/t20190408_932843html
[13]國務院1982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premier/2006-02/23/content_208652htm
[14]國務院1993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premier/2006-02/16/content_200926htm
[15]國務院199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premier/2006-02/16/content_201115htm
[16]國務院200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premier/2006-02/16/content_201157htm
[17]國家計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計規劃〔2002〕259號 [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545htm
[18]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東北地區振興規劃 [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gzdt/2007-08/20/content_721632htm
[19]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國發〔2007〕21號 [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zwgk/2007-07/31/content_702099htm
[20]國[JP3]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國發〔2010〕46號 [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2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九五三—一九五七) [EB/OL]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6-03/06/content_37950663htm
[2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一九五八—一九六二)的建議 [M]//建國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重要文件匯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草稿) [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 [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摘要) [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 [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 [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 [EB/OL]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1-08/16/content_1665636htm
[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綱要 [EB/OL]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6-07/08/content_1993756htm
[32]上海證券報發展改革委:《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正在完善 按程序報批后印發 [EB/OL]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http://newscnstockcom/news,bwkx-201904-4365056htm
[3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21號 [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http://www.gov.cn/gongbao/2016-05/10/content_5070739.htm].
[34]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收稿日期: 2019-10-10
網絡出版網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91127.1825.00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9-11-28 08:34:04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戶籍制度改革與中國城市規模體系優化研究》(17CJL0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王垚(1985—),女,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學。
70 Years of China′s Borderland Economy:
Policy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
Wang Yao
(Institute of Chinese Borderland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70 years ago, the regional policies of border areas have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priority to coastal development, emphasi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order areas and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border areas However,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levels,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other regions, especially the eastern region, is still larg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DK1]"China′s miracle" has not significantly reversed this development trend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other regions The backward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loss and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the main challenges preventing the current border areas from achieving [DK1]"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holds that, in the future, border areas should actively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the policy of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develop its economy by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domestic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taking the new industrialized road of green developmen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clusters as the core growth pole, and comprehensively expanding the opening up along the frontier
Key words:? frontier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evolution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