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展
摘? ? 要:本文簡述樁基礎技術概念、應用優勢,分別闡述人工挖孔樁、振動打樁、靜力壓樁三種技術應用形式,以建筑項目為例,闡述樁基礎施工環節沖擊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中各項技術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土建施工;建筑工程;樁基礎技術
1? 引言
不同建筑的建設原理大致相同,需要保證基礎牢固,才能確保上層結構穩定。因此,建筑施工起始環節需要科學選擇樁基礎技術,將建筑對地面形成的壓力分散開來,防止地面受力集中,導致結構失穩。因此,為保證建筑質量,延長其使用年限,需要對樁基礎施工過程技術的應用要點展開分析。
2? 樁基礎技術介紹
2.1? 概念介紹
常見的基礎樁的類型分為鉆孔灌注樁、靜壓力樁和人工挖孔樁等,應用以上基礎樁可進一步改善建筑、巖層二者關系,將建筑整體對地基的壓力均衡分布,控制地基沉降問題的發生。樁基礎施工環節需要全面分析土層特點,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施工技術。
2.2? 技術分析
灌注樁分為鉆孔灌注和成管灌注兩種形式,適合應用在砂土、粉土、粘土等土質當中,以人工鉆孔配合機械成孔完成施工。振動沉樁主要是借助基礎樁自身重量,對其頂部振夯,確保沉樁過程順利進行,此方法施工工藝簡便,但是可能產生較大噪聲污染。預制樁主要使用振動、靜壓和錘擊等方式對基礎樁進行打壓,直到其和基礎施工要求相符。三種施工方式“各具優劣”,需要合理選擇。
3? 樁基礎技術應用形式
3.1? 人工挖孔樁
此技術是在標位預埋預制樁,施工之前,先確定樁基位置,挖孔并使用人工灌注施工方式,施工環節成本低,對周圍地基破壞力小,因此受到廣泛應用。在應用過程,需要對水流量嚴格控制,在透水層設置鋼筋籠,使用預制混凝土灌注。在送樁量的控制方面,為樁橫截面積與送樁長度之積。鉆孔灌注樁長度為設計樁長和設計斷面乘積。
3.2? 振動打樁
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和樁基礎施工過程技術應用有重要關聯。按照建筑結構需求,合理選擇樁基礎施工技術十分重要。振動打樁為樁基礎常用技術類型之一,施工環節需要合理選擇機械,利用高強度振頻將基礎樁打到樁位當中。在此過程,地底受到沖擊力隨樁身深入不斷增加,使地下結構緊密壓縮,和樁位貼合緊密。但是使用此施工方式存在局限性,即需要分別對施工區域基地展開測量,當地基內含水量較高時,可能導致樁基礎出現不穩定狀態。
3.3? 靜力壓樁
土建樁基礎結構的施工環節,施工方常將施工速度考慮其中,以便自身獲利,選擇靜壓樁施工技術。此技術應用時,借助大噸位機械擊打樁身,利用振動力將樁打入地底。但是應用此技術也存在局限性,即當樁身持續向地下深入過程,對地下結構產生擠壓力較大,若結構難以承受,可能導致坍塌問題的出現。對此,需要施工環節保證樁位相對位置合理。
4? 建筑土建施工樁基礎的應用要點
4.1? 項目介紹
某建筑項目土建施工共有4個區域,其中A區為主體,建筑高度為64m,結構為框架抗震墻;B區為裙樓,建筑高度15m,結構為框架式;C區中主體建筑高度49m,結構為框架抗震墻;D區為商業建筑,高度7m,結構為框架式,下文重點對該項目土建施工過程樁基礎施工的技術應用流程加以介紹。
4.2? 施工前勘查現場
項目施工之前,需對現場展開全面勘察,掌握施工過程重點環境數據,保證施工方案制定的合理性與高度可操作性。施工段存在軟土層、陡坡或者孤石等,需要先加以處理。之后技術員按照設計方提供的地質信息,展開基層、地表等勘察工作,進一步對施工區域地基穩定性加以分析。同時,還需對現場環境因素展開調查。經調查之后,現場最高氣溫8℃,最低氣溫3℃,地震次數0次,土質為砂土和黃土。
4.3? 確定和調整樁基
施工過程,樁基選型環節,需要將建筑荷載特征考慮其中,同時結合施工區域的地層構成,選擇沖擊鉆孔灌注樁樁形,按照設計需求,確認最佳方案。審核施工方案環節,需要考慮到A、C兩個區域主要為主體建筑,同時處于風化層地段,地基承載能力較強,使用長度25m的樁基。按照項目地質條件,對基礎樁展開適當調整。調整過程,保證不影響上層建筑荷載能力的前提下,合理將樁徑進行縮小,之后使用機械鉆孔,配合C25型號的混凝土為護壁材料。
4.4? 科學放線和定位
基礎樁施工環節,放線為關鍵環節,為保證樁位、水準點等位置放線精準,將放線和其他施工分開進行,防止產生干擾。定位樁位時,需確保樁基的表面平整,使用方格控制網,結合設計尺寸,按照軸向逐一編號,確保打樁時位置精準。定位水準點時,分別測量每根樁體標高,保證準確掌控樁高。
4.5? 護筒埋設和鉆機就位
埋設護筒時,保證其中心和樁位中心誤差≤20mm,傾斜度≤1%,使用厚度4mm~8mm鋼板制作,內徑需高于樁徑設計值200mm,并在上方開設溢漿孔,數量2個。該項目土質為砂土層,護筒埋設深度≥2.0m,頂端高于地面30cm,埋設護筒可將鋼筋籠固定,保護孔口。鉆機就位時,需置于枕木上,鉆頭、護筒二者中心點誤差<20mm,開始鉆孔時,保證孔內泥漿表面比地下水位高1m。
4.6? 鉆孔和清孔
鉆孔之前,在護筒內部添加水、粘土等,確保護壁穩定,成孔環節適當加水,控制泥漿比重<1.25,含砂率≤6%,粘度為18s~20s,按照規范流程終孔驗收。將沖擊鉆和護筒中心對準,誤差控制在-20mm~+20mm之間,保持錘高0.5m左右,及時使用泥漿和粘土護壁,擠壓孔壁,待孔深至護筒下方3m~4m之后加大沖程,提升速度、連續沖擊。鉆進環節,每鉆進2m需對成孔垂度加以糾正。首次清孔是在終孔之后,使用鋼絲繩捆綁泥漿管,置于孔底,使用泥漿循環清孔,當返出泥漿含砂率≤6%,沉渣厚≤50mm,泥漿比重≤1.25時,測量孔深,使其達到對應鉆深,完成清孔。
4.7? 制作鋼筋籠
按照下料單確認鋼筋籠分節長,加勁箍筋間距控制在2m,使用點焊連接主筋、加勁箍筋,同一截面中接頭數量需小于鋼筋數量50%,使用單面焊接形式焊接主筋接頭。在鋼筋籠的內部設置滾動保護墊,“梅花形”設置,入孔環節使用吊車吊裝,對準孔心、垂直輕放、核對無誤、焊接固定。
4.8? 二次清孔
安裝鋼筋籠耗時較長,可能導致孔底產生沉渣,因此,鋼筋籠、導管等就位之后,可使用“換漿法”進行二次清孔,將沉渣置換。施工環節,擺動導管,確保置換徹底。當孔底<500mm距離內泥漿密度≤1.25;粘度18s~20s,含砂率≤6%;沉渣厚≤50mm時,清孔結束。
4.9? 混凝土灌注
使用“回頂灌注”方法,澆筑水下砼,按照標準施工工藝進行,先將拌合物流過導管底口,作為隔水層,將初期灌注砼頂出,保持上方泥漿逐漸上升,使后面的灌注砼凝結為完整樁身。首次灌注時,需保證導管下方和孔底間距300mm~500mm之間,保證砼順利被排出,灌注量按照導管口大小確認,并將導管向澆筑砼內埋入1.0m~1.3m,防止泥漿流入到導管當中。待孔底沉渣通過驗收之后,需在0.5h之內完成初次灌注,保持澆灌連續,不必預留施工縫,整體樁身砼灌注時間需控制在2h~4h之內。
5? 結束語
總之,建筑項目的土建施工環節,需要充分發揮樁基礎技術應用優勢,保證施工順利進行。施工環節,結合建筑設計需求,合理選擇基礎樁類型,使用規范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藝,提高基礎樁的施工質量,保證建筑承載性能良好,提升其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國柱.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樁基礎技術的應用研究[J].居業,2020(1):114+116.
[2] 李明星.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樁基礎技術的應用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9(3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