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信息技術在給職業院校學生帶來生活、學習便利的同時,也給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帶來挑戰。混合教學綜合了優秀傳統教育教學理念、方法和現代教育理論、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教育資源。以混合教學模式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生產生活實際設計教學流程、加工教育資源,把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與學習、生活及未來的工作崗位結合起來,并以線上線下等平臺進行綜合評價。
關鍵詞:混合教學;職業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普及、不斷升級,其手段、方式逐步多樣化,背后的支撐理論也不斷變化,但其發展必須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基準。在當代,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正在改變世界,知識創新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傳統的“授業”往往只局限于“知識的傳遞”,當前,應以“教學做合一”的方式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發揮自身潛能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依靠傳統教學模式是無法完成的。混合教學以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結合、教學做合一為形式,綜合采用多種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行為主義等)、整合多種學習環境(課堂、社會、生產場所、網絡等)、吸取多種學習方式的優點(接受學習、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傳統媒體、生產實景、數字化媒體等),尤其重要的是,混合教學不是在形式上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變革,而是教學理念角度的變革,其課程設計、框架思路、師生關系都與傳統教學模式具有本質區別。
互聯網、自媒體等信息傳播手段的出現,既為職業教育提供更好的平臺,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豐富職業院校學生業余生活、提供即時學習幫助的同時,現代媒體也帶來了多種社會思潮、差異性文化,新時代下的政治思想教育面臨復雜、嚴峻的局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這句話不僅指出職業院校培育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為其踐行指明了途徑。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職業教育是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也是中國新時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之一,而職業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應充分利用包括現代信息技術、優秀文化熏陶等多種手段或途徑,提高工作效率。
一、以混合教學模式培育職業院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
(一)中國職業院校學生進入“微時代”
據統計,職業院校的學生幾乎都有智能手機,手機上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博、微信等“微工具”也被普遍使用。但是,處于“微時代”的職業院校學生并沒有充分利用前所未有的便捷性現代信息工具來提高學習成績、增加自己的知識面,而是把其中的大部分時間用于娛樂。甚至一部分學生還受到追求物質享受或其他不健康思想的感染而傳遞庸俗化信息,脫離主流意識形態,迷戀于快餐化的低俗娛樂、信息。“微時代”需要職業教育者搶占現代信息技術教育陣地,綜合發揮傳統、現代教育手段、方法、理論的優點,提高教育效率。
“微時代”的來臨,意味著學生每天與以手機、電腦等為載體的信息有大量接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應以搶占這些輿論宣傳的主陣地為基礎,以發揮微信、微博等“微工具”的作用。把思想道德教育融于日常生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喻于生活,不但可以減少腐朽、低趣味信息腐蝕學生的機會,而且可減少他們對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抵觸心理。
(二)混合教學模式是職業院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觀的較優選擇
混合教學模式兼有傳統教學和現代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可統籌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建構主義、認知主義、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理論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混合教學看似是多種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育資源的整合,但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簡單疊加那么簡單,實質上,它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它是人們在試圖用-learning改變傳統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受到挫折時,反思現有學習理論和教育模式,有機整合傳統課堂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而得到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教學,注重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遵循科學的知識建構規律。早在2 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見多而識之”“學以致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他提倡通過多看、多聽,從直接經驗中感悟知識;提倡通過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概括出普遍規律,看清世界的本質,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在今天仍然是優秀的、有效的,甚至是我們致力于在教育教學中實施的。但是,一個教師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教師面對的學生也更加多樣化,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教師遠程回答學生的疑問、組織不在一個班級的學生展開討論、及時對多個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混合教學降低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枯燥和文字的單調,可以綜合利用視頻、討論等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參與積極性。通過引導讓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感知民族復興責任感和自豪感,讓其認識到和諧生活的來之不易與意義,從而增強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提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努力讀書的自覺性。
(三)以混合教學培育職業院校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教育規律
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思想道德教育應以文化知識的掌握為基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應在增強學生的知識視野、掌握專業技術的過程中進行。例如,在一般人看來,“敬業”一詞是和努力工作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在教育教學中,學生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在科技興國的案例閱讀中感知到,沒有知識、沒有精湛的技能、沒有創新能力,是談不上“敬業”的,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能不斷普及的大環境,學生才能感悟到學習的重要性,和理解培養國家創新體系的意義。
混合教學模式以其多種教學手段、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可以給學生提供廣博的知識、寬廣的視野、立體化的學習環境,在增進對世界的了解中、在抓住時代的脈搏中,深刻感悟、自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基于混合教學的職業院校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觀培育實踐
(一)基于混合教學的職業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設計
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提出的深度學習路線以掌握學情和學習內容為基礎,為學生構建適宜的學習環境、遵循學習規律,與混合教學理論相結合,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具體教學過程可以分為6個步驟。
1.確定學習目標
通過分析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確定主要概念、要點、能力等,然后,根據課程目標、學時把課程內容分成若干單元,并制定每一個單元的目標,在課程學習之前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元的學習目標并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以此檢驗自己是否達到學習要求。
2.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評定
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和前期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學生的心理狀況,確定本課程的學習起點及引導學習的激發點,并根據差異性進行分組,為課程進行中的教學安排做好準備。
3.營造積極的學習文化
首先,在課程的第一節課,詳細介紹課程內容、評價方法、評價標準等,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其次,強調學習過程中活動安排的目的,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過多的顧慮或抵觸;最后,分析課程學習的生活實踐性,激發學生教學做合一的積極性。
4.找準新知識建構基礎
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應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新知識的學習,應以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結為基礎。通過前期調查了解學生已經學習哪些課程、對關鍵知識已經掌握到什么程度,在原有知識不足以與新知識銜接的情況下,需要補充哪些新知識,或者為學習新知識構建恰當的知識背景。
5.整合、加工新知識
一般來說,教材內容是按照概述、分述這樣的邏輯關系來設計的,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在使用教材教學時,還應注意與課程相應的生產或生活實際相聯系。例如,講述“敬業”時,從理論、案例都難以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敬業”的內在含義,如果把學生帶到古代建筑、工藝品前,看到精致的做工、令人驚嘆的結構,就能讓人從心靈深處感受到敬業的本質。
同時,對于每一部分的知識,應按照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的順序安排內容,把原教材內的概念、定義貫穿在任務完成、討論、小結等環節。即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概念、定義,而不是機械地背誦文字;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民族復興的重要性和偉大意義,而不是簡單地理解文字、模仿教師的動作。這樣才能達到深度理解、應用、遷移知識的目標。
6.對學習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評價和反饋不只是對學生努力程度的檢測,也是教師了解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性的途徑,混合教學模式下的評價應由課前活動參與、課堂表現、課后拓展三部分組成,評價主體一般應包括教師、學生,有時還包括兼職教師或企業專家等。
(二)職業院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統治地位、起指導作用、從最深層次 科學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價值 理念。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雖然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基礎,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他們仍有一定的抽象性,教育方法不當時會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弊端,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混合教學模式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具體過程如下:
1.確定教育目標
對職業院校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達到思想上深刻理解、并能貫徹在生活、學習中的程度。例如,愛國主義是我們都熟悉的詞語,但是,愛國也是抽象的,在和平年代如何實踐愛國精神是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必須回答的問題,這就需要在教育中把抽象的目標具體化,也就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
2.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評估
職業院校的學生已經學習過很多政治思想品德課程,但依然不能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為在生活、學習中過度強調自我、學習不努力、過度重視物質享受等,改變這種現狀不能只依靠說教,實例感化和環境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3.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
混合教學是集線上線下、課內課外于一體的,這是課程設計時的難點,也是其能起到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在課堂上引發深層次的思考、辯論,在線上展現豐富的實際案例,在課外安排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內感受新時代學習環境的變化,都是塑造學習氛圍的手段。
4.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
在以前的學習中,大多職業院校學生是從理論和書本學習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在現階段,一方面要使他們的政治思想道德升華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理解與引起共鳴上,另一方面,還要引導他們在生活、學習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以前的愛國主義思想是尊重國旗、學習國歌等,現階段應升華到培養創新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上,并在日常生活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習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為將來在工作崗位上做出更多的貢獻奠定基礎。
5.整合、加工新知識
相同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學習對象,具體教學安排會有所區別。職業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大部分畢業后就踏上一線工作崗位,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應結合生活、工作崗位進行,把生產場景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感悟在工作崗位上如何做到“敬業”、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友善”,在案例觀察、生活案例分析中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在心靈深處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信念,在生活、學習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6.對教育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價
混合教學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優勢,也給全面評價效果提供了平臺,線上自動統計學生參與討論情況、測試結果、相互評價結果,線下統計學生課后作業、課堂討論及互動情況。在設計具體的評價體系、指標時,可以根據平臺的功能、教學時間等按照學生表現、預期目標完成程度、集體活動參與程度等分層次、有重點地制定評價體系。
三、結論
當前,職業院校正在普及智慧校園建設,為混合教學模式中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及實施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將取得更好的效果。混合教學是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同時,也繼承了優秀傳統教學觀念、方法,在實際運用中,應根據學生、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對職業院校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運用混合教學的優點,對學生開展立體式的培育、感化,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唐文秀,石晉陽,陳剛.混合學習五維評價模型的構建與應用——以“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8):89-95.
[2]孫志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1):
79-82.
[3]賈迅.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能力的培育[J].高教探索,2011,(6):149-152.
[4]周開權.以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涵育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混合教學模式[J/OL].輕工科技,2019,(9):
167-168+170.
[5]鄧雨巍,付曉東.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31-32.
編輯/宋宇
作者簡介:周開權(1972-),男,安徽濉溪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院校思想品德教育。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混合教學模式下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涵育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證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2018SJSZ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