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生物產業飛速發展,全球經濟體均對生物領域做出全面部署,我國在政府引領下,生物產業初現規模。生物產業企業但仍存在包括缺乏技術創新,企業規模小、抗擊打能力弱,團隊核心競爭力差等問題。于此同時大量的生物學術型人才滯留市場,造成國家教育資源浪費,本該促進生物產業發展的人才卻無法進入生產體系。造成“供不匹配求、求不及供”的尷尬局面。在分析這一系列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方案,促進生物技術類人才和生物產業良性發展。
關鍵詞:生物產業;人才;技術創新;良性發展
當前中國的生物產業主要是指以生命科學以及生物技術為基礎,結合相關學科例如:信息學、統計學、系統科學、化學、工程控制等理論和技術手打,將生物體以及期細胞、亞細胞層次展開研究并制造相應產品或改造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使其具有所期待品質特性從而進一步產生經濟效益的一系列可以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行業類別統稱。包括生物醫藥產業、生物農業產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具體類別。
生物產業是中國發展歷史最久的產業同時也是目前最現代最具潛力的產業類別。近半世紀以來,全球生物技術的進展導致生物產業整體技術飛速升級,從發酵工程的誕生、生物醫學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的誕生及飛速發展直接導致了生物技術革命。近年來,以個別發達國家為代表的經濟體紛紛對生物產業做出全面部署,將生物產業的發展作為獲取未來科技以及經濟領域競爭優勢的重要突破口。近10年來,全球生物產業發展的集聚態勢日益明顯,以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占據明顯主導地位。根據著名咨詢公司MARKETLINE提供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術產業報告顯示,2017年美國生物產業產值占全球生物產業總產值的46.5%,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以生物制藥為代表的生物產業產品已被廣泛用于治療癌癥、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亞洲地區生物展業發展狀況由日本領跑,中國的生物產業在政府的積極培育和政策扶持下目前也走上高速發展的道路,尤其是自發布《“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業規劃》《“十三五”生物產業發規劃》以來,但距全球生物產業第一梯隊經濟體還具有一定差距。
一、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國內生物產業具體類別及發展狀況
生物產業作為目前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領域之一,已被我國政府列入戰略新興產業當中,特別是2012年國務院頒布《生物產業發展規劃》開始,歷經“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生物技術產業總產值以約30%的年均增長率遞增。根據《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年報》顯示,2015年我國生物產業總產值占國內當年生產總值的比重較2010翻了一番,預計到2020年生物產業總產值將達到6萬億元,成為我國經濟支柱型產業。
目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以生物醫藥產業、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海洋生物技術產業三大類為代表。其中,生物醫藥產業占我國目前安生物產業總產值的比重最大,201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先后發布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于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的公告》以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于藥品注冊審評審批的公告》規范了國內生物制藥市場,從新藥的上市審批到質量評估多個角度出發,激勵生物制藥領域創新創制。使得近3年來我國生物制藥行業發展速度遠超傳統工業年均發展速度。綜合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大小企業反饋問題來看,目前生物醫藥產業面臨最嚴峻問題之一是核心創新技術不足以及科研成功的市場轉化率低下。作為一個知識、資金、人才高度密集型產業,多數企業存在招人難,招人才更難的現象。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在國內外都屬于新興產業,截止2012年其總產值達到國內生物產業生產總值的11%。
(二)國內生物產業發展問題分析
根據《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年鑒》數據分析,將我國的生物產業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2005年之前的產業起步階段、2005年-2012年的加速發展階段、以及2012年至今的跨越式發展階段。雖然自2005年以來生物產業發展迅速,但任存在一系列問題。根據問題來源,主要分為客觀方面及主觀方面兩部分。客觀方面,目前我國的生物產業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法規等尚不完善,金融市場影響資金投入量不夠。主觀方面,國內生物產業研發數量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以及產業內部專業化發展有待進一步規范。
(三)綜合來看,國內生物產業發展面臨著三大重要問題。
(1)粗放式發展,缺乏產業技術創新
與大多數的新興產業類似,生物產業目前在我國依然處于粗放式發展階段。其典型特點為:核心技術分散、中小企業眾多、產業無主導性大型企業作整合。研究和開發能力明顯不足,以我國目前生物產業發展較為領先的生物制藥產業為例。絕大部分企業不具有自主開發研制新藥的能力,大多停留在單純的仿制藥物或直接引進,而自主創新是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的關鍵,是目前國際上巨型跨國生物藥企幾乎百分百的收入來源。全球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有55%來自美國, 占全球該領域稅收的72%,研究經費占70%。
(2)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夠
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以及缺乏系統性、科學性、有效型的研產一體化路線。大部分研發人員在市場或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盲目試驗開發,缺乏戰略性規劃,使研究成果無法有效的轉化為產品投入市場產生經濟效益從而刺激下一輪研發的投入。造成有成果沒有產出得不到回報進而失去下一輪投資機會的惡性循環。
(3)相關配套政策不夠全面
雖然近幾年各項利好政策發布,但受制于新興產業原因政策體系尚未完善。其核心是上位法律缺失,法律對于產業發展的主要的作用是提供保護和便利,從而達到鼓勵產業發展的目的。這樣的情況造成我國在制定產業政策時經常出現各自為政,缺少有效溝通和統一標準,形成區域壁壘。 另一方面造成在產業發展敏感性制度領域方面,如知識產權保護和轉化、稅收性鼓勵政策、產業投資與融資、人才培育與引進等的嚴重缺失。
二、綜合國內生物產業發展狀況的人才資源分析
(一)國內生物相關專業畢業生數據概述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伴隨著國家相關政策方針的出臺以及國際生物領域迅速發展的背景,我國相當一部分綜合性大學、理工農林醫師類高等學府陸續設置了生物產業所需的相關專業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在1997年-2002年五年時間內出現了一個劇增現象,據2002年全國高等學校生物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與研討會報告顯示,2002年當年,生物工程類專業辦學點達到119個,僅生物工程類專業在校生人數,同1997年比增加近4倍。21世紀初第一批過飽和的生物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出現困難,導致劇增現象稍微緩和,但招生點及招生人數依舊發展迅速。截止2016年底國內設置生物科學專業的高校達到298所并且更加細化,部分以生物化學、植物、微生物等基礎學科為主進行人才培養,部分側重于制糖、發酵、細胞培養等具體技術為主的人才培養。
大量的高校每年為市場輸送越來越多的不同層次的生物學相關人才。社會輿論近10年來對生物產業的期望也越來越高,但實際上職場上對生物人才提供的職位缺未出現預計的上漲,且大批量的生物產業公司的人才需求同各高等學府培育出來的畢業生不符。導致出現生物專業相關人才就業難問題一直高居不下。《2010-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將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學列入十大難就業專業中。擇業難直接導致生物相關專業畢業生出現了普遍的“升學熱”2018年全國生物科學專業讀研率高達30.3%。其讀博率及出國深造比例也遠高于其他專業畢業生。有人對此數據的分析得出結論這恰恰能說明生物專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工作成果頗豐,但生物專業學生尤其碩士博士畢業生在面向生物產業市場中會更佳茫然、困惑,難以選擇合適的企業滿意的職位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國內生物產業類企業人才需求狀況分析
國內生物產業的蓬勃發展,大批量生物技術人才的涌入市場,沒有造就預期的效果,反而出現企業“招人難”畢業生“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問題出在目前國內不管擴張的生物科學教育規模對產業市場需求的片面理想化了解。導致人才培養過程出現盲目性。通過對生物相關企業人才崗位數據進行分析,市場上生物產業企業所需人才根據主要從事工作范圍進行劃分為四類:生產類 銷售類 研發類 質量類。就崗位需求數量而言,銷售類崗位需求量最高,其次為生產類相關崗位。質量類需求數量最低。從人才類別需求上可將其分為技能型人才 工程學術型人才兩大類。其中工程學術型人才普遍傾向選擇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技能型人才則大量來源于各大中專院校。依據相關機構做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近三年內需要高職學歷層次的崗位類別中銷售和質量占比較高。
結合生物產業對人才的市場需求及近幾年的生物相關專業畢業生數據分析不難發現,在經歷十幾年強調發展高層次人才的觀念及“升學熱”“讀博熱”潮之后,市場上已經累計相當部分數量的高級科研人才,而生物產業市場無所做出及時的規劃調整,使得一方面國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資源造成浪費,另一方面企業也無法合理利用社會人才資源發展自身。
三、整合人才資源與產業發展現狀的生物產業發展建議的討論
從世界生物領域發展狀況推測,未來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想要迅速的發展必將經歷一個大規模產業化過程,擁有核心化技術的“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型“慢公司”將會占據行業主導地位,整合現有行業人才資源現狀及產業發展問題及面對前景作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利用社會大量“高精尖”人才資源,打造效能型研發團隊
縱觀全球大型生物類企業,其研發投入占比都普遍較高。以美國前20的大型生物產業公司為例,排名第一的美國大型生物制藥公司塞爾基因研發強度達到其營業額的40%,而最后一名的強生集團其研發投入占比也達到了當年營業額總收入的13%。相比之下,我國生物產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強度普遍較低,最高生物醫藥類領域也僅為5.4%其余相關領域均低于5%。過低的投入比重一方面浪費了我國大量生物領域高學歷人才,另一方面不利于產業良性循環發展。
(二)行業集團同科研院校聯動,培養適銷對路人才
行業發展,尤其是新興行業發展迅速,而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過程相對獨立相對具有片面性。極有可能造成人才的供給和人才需求的不匹配。目前政府已意識到此項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大力推動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學術型科研人才過剩,在生物類方向尤為明顯,而市場需求量較大的生產類、質量類工作人才缺口較大。產業牽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定期溝通制度,讓高校科研院所了解現在市場缺什么、讓待進入職場的儲備人才知道努力及發展方向。企業可主動聯系地區相應高校提供包括企業發展現狀、崗位需求分布、崗位適應狀況、職業發展理念、技能能力需求、工資福利待遇等信息, 另一方面提前獲取包括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崗位適應情況、發展前景評價、專業調整建議等信息, 從而動態優化培養人才, 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培養適銷對路的應用型人才。一方面合理利用國家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刺激生物領域產業合理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鮑婷.校企合作: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必然要求、實然狀態與應然趨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239-240.
[2] 濮潤,董麗娟,唐尚鋒,敖翼,孫燕榮.我國區域生物醫藥產業分工研究[J].醫藥導報,2019,38(10):1376-1378.
[3] 王飛.美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的升級規律及啟示[J].南京社會科學,2019(08):29-35.
[4] 薛文強,龔岳斌.國外生物產業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經營與管理,2016(06).
[5] 程俊峰,盧慶云,陳琴苓,徐志宏,林雄,黃潔容,伍曉玲.國內生物產業發展環境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4,41(07):223-227.
[6] 劉志高,張薇.中國大都市區高新技術產業分叉過程及動力機制——以武漢生物產業為例[J].地理研究,2018,37(07):1349-1363.
[7] 任志武.抓住國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機遇,大力推進我國生物產業發展[J].生物產業技術,2010(01).
[8] 金光明,李正鵬,孫玉軍,劉宇航.應用型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以安徽科技學院應用型本科專業生物技術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48(09):31-33.
基金項目:文章系“合肥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QDXM009);2.文章系“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mooc241。
作者簡介:張歡(1991- ),女,合肥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細胞信號轉導,高職生物人才就業與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