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很多文化相互碰撞并融合,而在語言方面,因為多民族和地域廣的特征,因此很多地區的語言都不相同。推廣普通話則是為了令人們的交流、信息的傳遞更加便捷和準確,可見推廣普通話對我國民族的團結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文章則是從各個角度深入分析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
關鍵詞:普通話;中國文化;社會發展
在建國初期,國家和政府就頒布了推廣普通話的相關法令和政策。統一語言,普及通用語言和文字不是單一國家或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也不是特殊地區和人群中產生的情況,國家通過頒布相應的法令或其它方式來推廣和普及通用語言,是古今中外所有國家的首要發展策略。
一、對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
推廣和普及一種通用語言和文字可以令人們產生種族和國籍上的歸屬感,即便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特征的人群,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具備使用相同語言和文字的能力,便更加容易在思想意識上把其他人當做自己同樣的民族的共同體,從而在心理層面上產生親切感與信任感,而在此種親切感和信任感的前提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穩定和包容。道德觀、價值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信息交流都可以減少社會面貌的差異性,長期而穩定的保障此種交流對人們的浸染和干預,在潛移默化的同時又可以滋生出不同人群之間的感情交流,從而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團結意識。要實現全面化的交流,推廣一種通用的語言和文字則是最有效率的途徑。現實中,我國近年來不斷推廣和普及的普通話已經在多個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不同民族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融以及穩定團結已經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方向。
二、推廣普通話可以強化不同文化的交流
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間不斷的進行文化交流對國家的穩定發展是尤為重要的,因此通用的語言和文字是這種交流得以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因為語言和文字是文化交流的基本載體,雖然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亦可進行文化上的交流,但需要翻譯的過程,而依靠翻譯跨越語言和文字之間的障礙是困難的、復雜的且需要長時間不斷研究的。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不清不楚并不是首要問題,而同一國家的人與人或民族之間因為語言障礙而導致交流出現問題,首先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負面的影響,進而對國家與地區的發展也會帶來很大程度上的阻礙。
三、推廣普通話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離不開語言和文字這一關鍵性的媒介,即便是在現代社會經濟日益多樣化的環境下也是如此,推廣普通話不單可以為人們提供通用的交流工具,進而可以增進彼此的信任感。當某一地區擁有某種較方便便捷的交流方式,那么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的更加活躍,在此前提下就更加有可能形成內部相對繁榮、交易高效的市場。但局部的通用語言只能形成局部較活躍的市場經濟,而局部市場在貿易上則存在一定的缺陷。從中國貿易發展的歷史來分析,市場越大,資源和信息共享程度越高,有效增值的可能性也更高,經濟上也就更加容易最大程度上發揮地區之間的優勢互助作用。這種情況首先有利于全國市場的統一發展,但因為不同語言和語言所代表的文化之間的差異與交流障礙,則容易使經濟的發展處于不同程度的分離狀態。我國現代正全面向市場經濟發展,普通話的推廣已經是必然的趨勢。
四、推廣普通話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職場社交、文娛活動、讀書看報、休閑購物等各個部分,都離不開語言和情感的交流。對于日常生活而言,通用語言有利于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需求的發展。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交往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因此掌握了共同使用的普通話,則令人們更加容易維系與他人的情感關系。無論是親人、朋友、戀人等關系,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情感的維系變得更加多樣化和便捷化,無論是因為學業或工作,在硬件設備快速發展的今天,推廣普通話令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加的緊密。
五、推廣普通話有利于教育產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一,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信息交換和格式兼容成為了國際標準化。無論是國際金融匯兌到“托福”考試的命題,還是電子計算機技術到全球移動通信,都體現了國際標準化的特征。其中,教育信息相比其它方面的標準化則顯得更為重要,而要實現教育信息標準化,首先應保證教育語言和文字的標準化和統一化。從目前我國的教育產業發展來分析,推廣普通話教學應成為基礎教育與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從進入21世紀開始,普通話的推廣與使用對教育產業的重要影響已經被人們所關注并引起的重視。我國的教材基本是以普通話為基礎所編著的,其中包含的科學文獻和理論概念都是以普通話為基準所寫成的,閱讀、思考、研究和交流這些教材也是按照普通話的語法來組織語言與思維的,因此教師授課必須使用普通話,學生則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強化自己的普通話。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摻雜過多的方言,還需要同步的使用普通話進行解釋,從而浪費了教學時間與降低教學效率。
第二,由于不同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生活習慣與社交模式的形成也有較大的不同。普通話普及的核心地區首先是華北地區,新興的科學技術最先孕育形成就是在此,這就導致了普通話地區已構建出許多知識、文化的概念與科學原理。如果在講述和傳播此類知識與信息時采用一定的方言去翻譯和注解新的科學技術或理論概念,則容易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信息技術、遺傳基因、精密制造等近代科技都是中國方言所沒有涉及到的領域,而細分電子計算機的相關零件,如:CPU、主板、內存、顯卡技術等在方言方面也是處于空白的狀態。針對這一方面,只用采用統一化的普通話才可把國外的新技術新理念在國內進行推廣并取得良好的發展空間。
第三,普通話與地方方言的差異性與普通話推廣的意義并不局限于新興技術,部分傳統的文化在其內涵和延伸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與矛盾。如:客家方言中的“吃飯”,通常是指“食用以大米為主的米飯”,而普通話中的“吃飯”通常是指用動態性的進餐的整體過程。其次,除概念的差異以外,語法之間的差異性也尤為明顯。很多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摻雜過多的方言會書寫出一篇較生動文章,而用普通話的標準來評斷卻是錯誤較多。例如:普通話中表示拒絕的詞語“不可以”,方言則是“不得”;普通話中的“你先走”,廣西方言則是“你走先”。
第四,同語法相比,語言的發音其實更為重要的,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發音是推廣普通話所要實現的第一目標,因為發音是普通話最為直接的表現形式。在傳播不同領域的技能與知識方面,發音的準確性直接影響了傳播的效率。特別是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信息一體化已經成為了未來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語言的規范化就尤為迫切的重要。如:當把文字信息輸入計算機時則面臨著各種方法,現存的兩大類輸入法分別是:拼音輸人法與五筆畫輸入法,兩者各有優勢與劣勢。但目前我國科研人員已發明了讀播輸入法,工作人員只要誦讀所要輸人的內容即可,而讀播輸入法所能識別的只有普通話,可見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
六、推廣普通話于我國國情的必要性
我國具有地域遼闊、人口和民族眾多、歷史悠久等特點,在此前提下,語言的種類也非常復雜,其中存在雙方單靠口語無法交流的情況。在以往普通話并沒有得到普及時,無論是國家和政府的政策法規的傳達,或是貿易往來,教育教學,學術研究等,都受到了因語言差異較大而導致的負面影響。與國外其他國家相比較,部分國家地域較小,人口不多,民族較統一,語言的差異性也就較小,因此推廣和普及通用語言的緊迫性也較小,但我國的特殊情況令推廣普通話成為了國家和地方教育文化事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同時需要注意一點,因為我國的多民族的特征,推廣和普及普通話并不意味著排斥或去除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而是在保持普通話和民族語言共存的情況下,令國家人民具備統一化化的、彼此間可以更加便利的交流的語言,為我國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帶來了更好的環境,從而令我國民族間的團結意識更強更牢固。
七、結語
普通話發音清晰準確,在以往國家和媒體的大力推廣下,雖然仍有很多人并不具備使用普通話交流的能力,但在聽力方面卻并沒有障礙,這就令現代人對普通話的認同感更強,也為進一步推廣和普及普通話創造了良好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黃行.中國現代漢語規范化的歷史與現狀[J].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2015(02).
[2] 畢利利.依法推廣普通話 提高國家軟實力[J].中國農村教育,2015(10).
[3] 王群一.淺析普通話推廣的現狀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6(33).
[4] 崔嬌陽.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的關系研究[J].經貿實踐,2016(20).
作者簡介:沈心玥(2001- ),女,湖南大學新聞與影視藝術學院播音1901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