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討論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大學期間不同個體自我意識的類型對就業偏好的影響,主要包括大群體我和小群體我、家庭我和個人我、表面我和內在我對就業方式偏好、就業地域偏好等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大學生;自我意識;就業偏好
一、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概述
(一)自我意識的涵義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性別、年齡等)、心理特征(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西方心理學從不同的方面提出過許多不同的自我意識分類,在形式上,自我意識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構成。在內容來看,自我意識主要包括現實自我、理想自我和鏡中自我三大方面。而在中國文化中的自我與西方的自我概念不同,中國的自我在口語上經常用“我”來代替,而“我”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代表著“我”和“他人”。
(二)自我意識的特點
大學生所處的階段為成年早期,這一階段標志著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為成熟的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的建立以及向新的成人角色的過度。在大學階段,青年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內心世界,開始深度的探討自我。這是由于:首先,身體急劇成熟,這造成了青年對自我的內部需求的探索;其次,社會人際關系的擴大,大學相比高中時期的同學更加廣泛,不局限于一個地方,導致青年與他人的性格等進行對比,引起對自己內部的關心;最后,認知能力的發展,這就會引起青年對自己所做事情的思考。
(三)中國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分類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自我的發展有其獨特的特點,所以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自我分類。
(1)大我和小我。大我和小我一般是相對而言。大我一般表示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小我則相對的表示小部分人的利益。這也是廣義上的公我和私我,這里大我代表著以國家為集體的利益。中國人一般以群體為單位,而且講求以集體利益為先,所以更多的時候遵從的是大我而常常忽略小我,習慣于跟隨大眾。而西方更注重的是小我,主張自我的利益高于群眾的利益,并且鼓勵和贊賞追求個人利益。
(2)家庭我和個人我。家庭我的含義和個人我的含義本質上與相同之處,不同于大我,家庭我代表著包括父母在內的親密他人的自我,而個人我代表的是僅包括自己本身的自我。當家庭我代表著家庭的利益,個人我則代表著個人利益。
(3)表面我和內在我。表面我是指在社會他人面前表現出來的自我。也是社會化的自我、經過偽裝后的自我。而內在我則是面對真實自己的自我是真實的自我。
二、大學生就業偏好
就業偏好可以理解為就業主體在就業選擇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傾向,是就業主體對可供選擇的職業目標按自己的意愿進行的選擇和排序[2]。自2013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出《關于編制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的通知》,表明國家已經開始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所以如何使高校畢業生選擇合適自身的就業方式和就業地域就成為問題。因此文章以中國畢業生的不同自我程度為視角,探討其對就業偏好的影響。
(一)就業方式偏好
就業方式偏好是指大學生在將來選擇職業時所體現出來的對就業方式的傾向。現今的就業方式主要有:(1)自主創業:創立企業(包括參與創立企業),或是新企業的所有者、管理者、(2)境外就業(出國)、(3)升學、(4)項目就業:參加國家、地方項目就業(西部計劃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黨建組織員、預征入伍、農村教育碩士等)等方式。
(二)就業地域偏好
就業地域偏好就是指大學生在將來選擇職業時所體現出來的對就業地域的傾向。主要分布為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石家莊,哈爾濱,濟南等二線城市。以及分布于全國的三線,五線等城市。其中又分為家鄉城市和非家鄉城市。
三、中國大學生自我意識對未來就業偏好的影響
(一)自我意識對就業方式的影響
(1)對于自我意識為大我的中國大學生來說,凡是追求大我而不惜犧牲小我的做法都會受到人們的贊許。因此由此推斷大我的中國大學生會選擇參加國家、地方項目就業等對于大群體或者是國家有利的事情。而小我的大學生來說是與大群體不同的,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就業方式。
(2)對于自我意識為家庭我的中國大學生中,他們將家庭包含在自我的領域之內,就會受到來自家庭方面的影響,所以這一部分的人會可能更加聽從家庭中的意見來選擇工作,如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等。而對自我意識為個人我的大學生來說,個人意愿相比家庭的意見會更加重要,所以會更選擇自己喜愛的或更有利的就業方式,如想要對感興趣專業進行更深層次研究的大學生來說,就會選擇考研或讀本科這種就業方式。
(3)在自我意識為表面我的中國大學生來說,往往更加注重他人對自己評價的好壞,并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言行,所以他們可能更加愿意選擇一個更加容易獲得他人贊揚的就業方式,如出國或者升學、創業等。而內在我為主導的部分人則遵從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希望追求自己的理想,如想要為人民作出貢獻的大學生來說,參加國家、地方項目就業就是實現其理想的最好就業方式。
(二)自我意識對就業地域的影響
(1)對于自我意識為大我的中國大學生由于更在意集體的利益,在這里也就是更在意國家的利益,所以會選擇一個國家更需要他的地方,如西部或是農村山區等地,根據大數據統計,近四年來中西部地區就業比率約為39%,吸納大學生的人數也在逐年上升。而對于小我的中國大學生來說,個人利益更加重要,所以他們會更偏向于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就業,如一些大學生喜歡大城市的生活,就會選擇在大城市進行就業。
(2)在自我意識為家庭我的大學生,他們的家庭中的其他個體包含于自我概念之中,就會在家庭中自我很容易形成一種就業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在就業方面也會依賴家庭的幫助,使家庭成員決定其地域[3]。如家庭中父母希望孩子回到成長的城市進行穩定工作,孩子就會選擇家庭所在城市。而個人我的中國大學生因為更注重自己的內心,家庭的意見不會對其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所以一線或者新一線對其發展有利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會成為他們的選擇。
(3)對于自我意識為表面我的大學生來說,根據上面對于表面我的解釋,表面我的人更加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表面我的人會選擇一些可以使他人對自己形成正面評價的城市,如部分認為經濟是他人對自己評價的重要標準,則會選擇北上廣、杭州、天津等發展較好的城市。內在我的中國大學生由上述解釋可知是處于人真實內心中的自我,這一類的大學生更會遵從自己的內心。由此內在我的更有可能遵從內心選擇城市就業,如一部分的大學生從內心喜愛杭州這個城市,就會遵循內心的選擇,選擇在杭州就業。
參考文獻
[1] 汪鳳炎,鄭紅.中國文化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第五版,2015:73-126.
[2] 高振強,王志軍.大學畢業生就業偏好實證分析[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
[3] 李雯.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影響因素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9(25):135-136.
[4] 李靜.大學生自我意識與大學生就業[J].勞動保障世界,2016.
[5] 孟曉樂.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分化、矛盾和統一[J].河南農業,2016.
[5] 侍夏芳,陳銀球,李坤.高校研究生就業偏好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8,34(24):113-116.
[6] 曹慶樓,劉雯,姜泰元.90后大學生自尊水平、創業效能感與創業意向影響關系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2018(06):89-98.
作者簡介:蔡莎莎(1997- ),女,漢族,河南濮陽人,本科,河南中醫藥大學, 研究方向:中國大學生自我意識對就業偏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