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進入經濟轉型和創新驅動階段轉型發展的關鍵期,對高校的”雙創型”人才培養有了新的要求。在工匠精神的視域下,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雙創型”人才的重任。高校要把資源與時代潮流的變化結合起來,在培養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的整個過程和各個環節中發揮工匠精神的成分。高等院校職業教育重在鼓勵學生不斷追求創新,提升創業能力。文章以作者所在單位的大學生雙創教育成果為例,提出學生、高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創新創業教育不僅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教育內容,同時也與當前我國大力提倡的創新型國家建設密切相關。自黨的十九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思想要求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對發揮“雙創”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雙創型社會人才的重擔,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迫切需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雙創型人才,在人才培養的同時與工匠精神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我國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的原本含義,是指的工匠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對產品追求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一種職業態度和職業理念,它提現了一個國家的制造業水平的最高境界,是社會文明的一種重要體現。工匠精神的內涵可總結如下幾點:一是精益求精,即追求卓越、追求美好的最高境界,即使只是為了一點微小的改進或提升,也愿意花費大量的工夫和時間來進行反復雕琢打磨;二是嚴謹態度,對自己所負責生產的產品始終保持著極高的要求和一絲不茍的態度,按照嚴格的工藝標準和檢測標準來要求和對待,不達到標準絕不交貨,嚴厲拒絕投機取巧或偷工減料的行為;三是耐心專注,利用極高的耐心來一點點追求產品的完美,專注于提高產品質量,不斷對設計、材料及生產等環節進行改進,在追求更高質量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四是專業敬業,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愛崗敬業,以成為業內最優為目標。
二、工匠精神視域下理工類高等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世界上都處于領先地位,我國和發達國家在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來越小。這與我國對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學習和借鑒是分不開的。但我國要進一步趕超發達國家,則需要更多地依靠我們自己的自主創新。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更多創新創業的社會行為。因此在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自主創新大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性、實踐性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也是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實際需要。
三、工匠精神視域下理工類高等院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現途徑
(一)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搭建創新人才培養的經費平臺
理工類高等院校應積極成立“雙創”領導小組,頒布大學生雙創項目立項實施辦法,制定相關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辦法與參賽細則,同時要完善創新創業的項目經費保障。理工類院校應該實行引進來,走出去的模式,以學生就業單位為導向,充分利用好企業的資金來源,拉動企業對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立項項目的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資金使用流程細則,為大學生雙創項目提供充足的活動經費,促進大學生雙創項目的穩步發展。理工類高等院校還應該組織相關的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積極申請校級、市級、省級以及團中央的一些資助項目,在獲得資助的同時,也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資助背景支持,進一步確保了雙創項目的健康發展。
(二)增強大學生實訓經驗,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創新創業教育重在實踐。2016年10月,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中強調:重視實踐環節,拓寬大學生參與實驗實踐的渠道,特別是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搭建平臺,增加投資,優化服務,使他們在實踐中接受教育和人才[3]。理工科院校“雙創型”人才的培養是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高等院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歷史較短。創新創業人才的理念模式還處于摸索階段。近十余年來,“互聯網+”,“創青春”等全國大學生雙創活動正在全國范圍內火熱的開展。理工類高等院校應該根據大學生專業異向,積極組織搭建相關專業的雙創實踐平臺。化工類專業的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竟賽,全國制藥工程設計大賽,省科技創新大賽,全國移動互聯網+大賽等;機械與自動化類專業的全國機器人設計大賽,AI智能制造設計大賽以及面向各個專業的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高等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學院應積極指導相關專業的學生參加各類雙創活動。依托學校、地域特色,打造出適合本專業發展的特色雙創項目,搭建出有特色的實踐平臺。
(三)依托學科特色,打造創新創業硬件平臺
理工類高等院校的學科特色鮮明。以作者所在單位,化工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為例,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基礎設施是極其重要的。其設施包括: 一是各種專業實驗室,仿真模擬實驗室,創新創業實驗室和實訓中心等實驗教學平臺; 二是高校科技園,創新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雙創空間,創客空間等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三是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創業示范基地等。以作者所在單位為例,為豐富學生的實踐、實訓提供了專業的科研實驗室,積極打造學生第二課堂。比如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依托山東省生態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化學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化工過程與裝備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化工分離過程工程實訓基地、化學反應過程工程實訓基地等教學實踐平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同時,還創建了生態化工創客空間,為學生的實踐提供了場所。化工學院還與相關企業合作,建成了北京歐倍爾軟件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和青島泰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校外實習實踐基地。
(四)強化制度供給與文化支撐,建立健全創新創業體系
“如果沒有工匠精神文化氛圍,工匠精神很可能成為一個時尚的口號。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來塑造工匠精神,創造出符合慣例、自律等規律的氛圍,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因此,高校應結合“創新與創業”教育的需要,以工匠精神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制高點,貫穿于高?!皠撔聞摌I”人才素質教育的全過程。積極構建以工匠文化、企業文化為核心的高等院校校園文化體系,搭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平臺,強化制度供給與文化支撐,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提供重要途徑。以作者所在單位為例,為強化制度供給與文化支撐,學院開展了“卓越工程師計劃”系列培訓,“憶青春·揚未來”校友論壇、“沐風”論壇、飛躍論壇等培訓與講座,將企業、科研院所優秀的校友邀請到校,為學生傳經送典。積極開展“先進企業文化,熟練進入校園工藝”和“校友創業成功舉報會”的主題活動,邀請企業共同組織技術創新競賽,大學生“金點子”競賽等校園文化活動。整合工藝和企業文化。在各種主題活動和社團活動的建設中,培養學生的優秀專業精神?;W院針對大學四個不同年級的特點,構建了立體式創新創業體系,形成了“大一抓基礎、大二抓動手、大三傳幫帶、大四結碩果”的模式。
在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自主創新的大背景下,理工類高等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而且影響著我國先進科技創新能力與新型人才的培養。理工類高等院校應以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通過強化制度供給與文化支撐、構建創新創業體系、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撐多個角度來聯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雙創型的人才要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才能使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上升到一個新高度,才能把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石穎.工匠精神視域下藝術類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路徑[J].中國農村教育,2019(20):47-48.
[2] 朱瑋.工匠精神視域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分析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02):36-38.
[3] 張旭剛.高職“雙創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探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13):28-33.
[4] 秦洪慶,李國選.以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8(0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