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燕
(南京市浦口區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1800)
近年來,智慧圖書館建設備受圖書館界重視。智慧圖書館建設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其原理主要在于通過機器學習方法及深度學習技術來實現圖書館的智能化形態。智能化圖書館建設更多將用戶體驗需求置于核心地位,具體是通過搭建一個創新循環來實現,即數據—服務—用戶體驗—全新數據。因此,圖書館向智能化模式發展,首先應從管理模式入手,加強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建設,在圖書館內建立相應的網絡體系,將數字化設備與圖書館的管理服務有機結合,這樣不僅能擴展圖書館的現代化功能和業務范圍,還能為閱讀者提供更豐富的人性化閱讀體驗,從而拉近圖書館與閱讀者之間的距離。
我國文化部發布的《“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中指出,到2020 年,我國的智能化圖書館發展將又會向前邁進一步,全國的圖書館中所運用的網絡設備也會得到進一步完善,給予文獻資源更大的保護力度。例如,廣東省市級圖書館中如今已經有87.17%具備了智能化建設的基礎設施,并相應地進行了智能化管理。縣級圖書館中也有85.71%實現了信息管理系統的運用,智能化建設已經起步。從全國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實踐來看,近年來我國智能化圖書館建設實踐不斷深入,智能圖書館數量也在不斷增多(如圖1)。
與傳統的圖書館相比,智能化圖書館會依靠人工智能技術更加準確地為用戶提供他們想要的書籍資料,具有敏銳的感知力和洞察力,智能設備與智能服務連接成一個整體,確保每一個設備都能發揮有效的作用,當所有設備都同時保證著高效的協作時,就能將用戶引向一個更高深、更高效、更全面的知識世界,為用戶提供更人性化、更和諧的學習環境。而智能圖書館的顯著特征主要表現在智能化服務,它是依托智能化圖書館衍生出來的新型服務形式,在為用戶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圖書館服務的同時,也極大程度地豐富了圖書館的內涵。

圖1 我國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總量
在圖書館智能化建設領域,國際上有很多國家的圖書館都取得了積極進展。如印度、澳大利亞、新加坡、荷蘭、馬來西亞等國家,有很多圖書館運用了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其中,新加坡是第一個運用“射頻識別”系統的國家,將這種技術運用到圖書館內,主要流程是在每本書上都貼上RFID標簽利用標簽讓書和設備聯系起來,讀者借書、還書只需要掃碼即可,這樣就能很快找到書籍所在位置,簡化圖書館借書還書的流程。在我國首先采用這種技術的是深圳智能圖書館。深圳智能圖書館將法國TAGSYS公司的RFID系統運用于圖書館管理,其流程與新加坡圖書館基本相似,很快便實現了方便查找、借還自由的功能,而如今國內更多圖書館成為擁有整套RFID 系統的圖書館。智能圖書館建設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豐富了人們的閱讀體驗,同時也簡化了圖書館的管理流程。
智能化技術應用于圖書館采編工作,大大提高了采編工作效率。無論是現場采購還是網絡采購,采訪人員都可結合資料對應的電子代碼,通過數據庫來自動調取該資料相關信息,并且還可由此掌握其生產、運輸到倉儲的全部數據記錄,切實保障資料的系統和完整性。由于這一電子代碼直接連接出版者數據庫,可給采編人員提供相關信息參考,從而可有效提升圖書館采編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在圖書分類及編目工作中,其能夠將所有所需材料與系統數據進行匹配,由此真正實現圖書館采編工作的自動化、智能化及高效化(具體原理如圖2所示)。

圖2 現代圖書館智能化采編工作流程
圖書館用戶借閱習慣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圖書館不再辦理傳統的借閱證,直接通過網絡系統實施動態查詢及管理,每位用戶的個人信息、資料及記錄等隨之納入數據庫中心,由此可結合用戶類型展開區分服務及信息管理,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2)在用戶借還書操作上,采用無線射頻技術,可無接觸地秒讀50-100 份數據。通過安裝統一識別系統,在用戶借書走出書庫的時刻,也即自動辦理借書手續。在還書時,無需前往固定地點還書,同樣也是瞬間完成整個還書的程序操作。
圖書館用戶檢索習慣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圖書館可在智能化形態下針對用戶身份、閱讀情況、閱讀內容實施動態管理。同時可在此基礎上設計和制定相應的購書計劃,規劃空間布局,獲取資源分布、館藏情況及流通信息等。在智能化技術支撐下的圖書館,只需借助管理系統通過IP 及WAP站點開通終端接口,即可輕松實現以上管理和服務內容。
智能化技術催生圖書館管理模式的變遷,大大提升圖書館管理水平。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加深了圖書館與出版社之間的聯系,兩者之間可及時聯絡,信息交互,圖書館可對文獻資源內容及類型提出特殊的要求,并將用戶要求及時反饋至出版機構。這就簡化了信息交流渠道,提高了供需雙方的工作效率。(2)簡化工作程序,提升管理效率。智能技術應用于圖書館,大大提高了圖書館工作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能夠將隨時待機程序系統轉變為實時動態運行系統,從而有效節約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時間,切實提升工作效率。(3)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使圖書館館際溝通、資源共享渠道更加順暢,圖書館通過建立一個電子身份代碼,即可輕松實現館際間文獻互借及資源共享。
在現代圖書館智能管理中,依托智能系統高效準確地實現對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數據管理是基礎保障。一方面圖書館要實現智能化管理,必須將館內重要的資料進行信息化管理,存儲為數據庫。通過數字化處理,也能將重要文獻保存得更好、更長久,并且也便于具體信息的更新。另一方面,智能化系統應用于圖書館管理,有利于圖書館更加快捷、高效地收集外界的信息資源,通過多種途徑擴大館藏電子資源的藏量和電子資源存取利用能力,從而無限擴大圖書館在網絡空間的服務能力。
圖書館要向智能化發展,除了應用圖書館智能化設備和系統之外,還應建立相應的智能化圖書館管理機制。首先,智能圖書館應根據智能技術給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帶來的變化,遵循智能圖書館發展的基本規律,建立一套適應智慧化圖書館發展的管理機制。可以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研究制定相應的規范和標準,為智慧圖書館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提高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服務效能。圖書館應發揮智能化技術的優勢,密切關注讀者需求,深入研究了解讀者的閱讀喜好和習慣,建立個性化服務、精準化服務機制,為讀者構建智能化的信息傳播平臺。同時,圖書館應建立智能圖書館管理與服務評價機制,綜合分析影響智慧圖書館管理與服務效能發揮的逐項要素,設計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制定評價標準。通過評價考核及時發現智慧圖書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不斷修正偏差,保證圖書館智能化系統運行高效,取得應有的建設效益。
創建智能化圖書館的關鍵在于引進和優化適于圖書館智能化管理和服務的軟件、硬件資源,這是圖書館智能化建設的基礎。圖書館必須加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綜合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搭建數字化信息管理和傳輸平臺,同時要有效開發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形成書與書相聯、人與書相聯、人與人相聯的智慧圖書館集成網絡系統,精準定位讀者需求,精準定位文獻信息資源,實現信息資源和讀者需求的精準對接,從而實現圖書館服務的智慧化、高效化、精準化。
智慧圖書館建設需要智慧型的人才。人才隊伍的建設水平決定了智慧圖書館建設事業的發展高度。在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無論是各種智能技術、智能設備的引進應用,還是基于這些智能設備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的開發實踐,都離不開懂管理、懂技術、懂開發的智慧型人才。智慧圖書館建設對圖書館的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個管理者都要做到“知人善任”,有一雙識得人才、重用人才的慧眼,能夠發掘每個人身上的優勢和特長,并將他們安排在合適的崗位上,這樣才能讓他們發揮最大的價值,在為圖書館創造更多價值的同時,也讓工作人員有了更多成就感。同時,針對智慧圖書館建設,圖書館應立足實際,針對館員展開一系列智慧圖書館管理知識、專業技能的培訓,要求館員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能準確無誤地操作圖書館內一系列智能化信息設備,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智慧服務。除此之外,圖書館對于特殊崗位需要的專門人才可走直接引進的捷徑。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圖書館向智能化轉變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圖書館引進了智能化設備,并不等于就建成了智能化圖書館,更不能稱之為智慧圖書館。只有充分開發圖書館智能設備、智能技術的功能,不斷優化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不斷提升圖書館為讀者服務的智慧化水平,讓更多的讀者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給他們帶來的便捷高效,才能說智慧圖書館建設趨近了既定的目標。當前,很多圖書館都引進了智能化設備,都在探索圖書館智能化的管理模式,積極探索圖書館轉型發展的路徑,愿以上拙見能給大家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