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輝
統計數據是監測國民經濟的重要指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其不僅為政府相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也為公眾進行經濟決策、判斷等提供信息,是公眾關注的重要對象。對于政府部門而言,其有義務提高統計數據的真實性,確保其與客觀事實一致,令公眾獲取具有高可度的統計信息,提高公眾對政府統計部門的信任,持續增強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其直接影響政府治理能力,是政府必須重視的問題之一,本文著重就此展開分析。
政府統計數據的生成過程如下圖1所示,其具有權威性特征,且直接面向公眾,引起了廣泛關注,一旦發現統計數據失真的情況,將直接影響公眾對政府統計部門的信任,由此引發信任危機。基于此,研究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其指的是政府統計部分通過履行自身職責、義務,向公眾提供準確的、高質量的統計數據,獲得公眾對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的認可。
根據相關理論分析,可將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基本屬性歸納如下:
1.代表社會公眾對政府統計數據的信任程度,是一種主觀性的評價;
2.負載于政府統計數據內,以政府統計部門為主體;
3.是一種介于“強”與“弱”之間的量化評價。
圖1 政府統計數據生成過程
從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的價值角度分析可知,其屬于是一種無形信用財產,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展現了政府統計部門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影響力,是政府統計部門與公眾之間的重要連接紐帶。由此,維護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在保證政府與公眾互信關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直接關系到現代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提升。
近些年,我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問題較多,公信力下降,下文主要就其存在的問題與影響展開具體分析。
1.主要問題。
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受損的根本原因在于統計數據質量差,出現失真的情況,其主要存在問題可歸納如下:
(1)政績觀偏差。
部分地區、政府領導干部在政績觀方面存在偏差,追求“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甚至是在遭遇發展瓶頸時,為掩蓋實際情況采取統計數據造假的做法,以致于整個統計數據失真,不具備參考價值。
從我國政府統計情況來看,GDP 是公眾主要質疑對象質疑,其是地方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政府領導政績的直觀反映。自1992年以來國家統計局開始對GDP 進行全面核算,各省的GDP 平均增速一直高于全國增速,且從2004年以來各省的GDP 總量高于全國總量的情況,且部分省市出現了各城市GDP 之和高于全省總量。此種“1+1>2”的怪相長期存在GDP 數據統計中,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質疑,尤其是近年來各地不斷曝光統計數據造假事件,如:2017年遼寧省數據造假問題,根據調查顯示,一個鎮年財政收入為160 萬元,最終上報金額2900 多萬元,數據失真嚴重,直接動搖了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造成極為嚴重的社會負面影響。
(2)長期積累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在政府統計目的方面主要偏向于為政府相關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在一定程度上不夠重視社會公眾的需求,這也就導致政府部門公布的一些統計數據面對公眾時參考價值不高,甚至是出現誤導的情況。
從近年來的社會焦點——社會平均工資這一統計數據來看,其統計對象是勞動報酬總額,即勞動者稅前工資,且涵蓋個人繳納的五險一金等。此種計算方法與社會公眾所理解的平均工資存在較大的差異,由此每年社會平均工資統計數據一經公布,就會引發社會大范圍討論,不少公眾認為自己“被平均”,對政府統計數據的信任度大大下降。由此,政府統計部門在公布統計數據時,不應僅僅是數據的簡單告知,還需加強統計方法、過程以及目的等方面的宣傳普及,減少公眾誤解。
(3)統計指標方法不合理。
目前,我國統計指標、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影響政府統計數據質量。一方面國家在制度設計方面不夠完善,缺乏強有力的審核,導致統計數據質量難以控制。另一方面統計指標體系無法滿足當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需要,如:部分指標過于繁瑣,但是現實意義不大;部分指標解釋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相關數據獲取難度大,且指標的時效性相對較差;統計報表設計邏輯性不高,且存在反復增減審核公式的情況,以至于給企業填報人員、統計人員的相關工作帶來較大的負擔。根據實際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的相關統計指標主要由國家統計局直接制定,多次推敲、完善,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地區依舊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亟需做好相關完善工作。
(4)被調查對象自身原因。
政府統計中的被調查對象主要指的是企業和個人,部分被調查對象因為利益的驅動,如:爭取相關優惠政策、逃避稅收等等,出現故意虛報、瞞報的情況,導致政府的相關統計數據出現失真的情況,直接影響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
2.要影響。
根據調查分析可得,政府統計數據失真、公信力降低,將直接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影響市場經濟發展秩序。對于市場經濟運行與發展而言,法制、信用是重要基石,一旦失信情況橫行,則必然對市場秩序產生不利影響;基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特殊性,政府政策引導、宏觀調控發揮著巨大作用,其需依托于真實有效的統計數據,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否則將阻礙市場經濟發展。
(2)影響政府公眾利益。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增加,企業投資、政府投資以及民間投資均顯著增加,其對投資項目的評估主要是以政府統計數據為依據,因此政府統計數據是否真實可靠、公信力高低,具有關鍵性意義。
(3)影響政府統計工作良性發展。對于政府統計工作而言,具有嚴肅性、系統性特征,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的高低不僅是面子問題,若是公眾失去對政府工作的信任,則極易出現方案、不配合相關統計工作的情況,引發統計數據失真的惡性循環,造成嚴重后果。
(4)影響政府威信力。正所謂“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的缺失,不僅是統計部門的事情,更是直接關系到整個政府的誠信,尤其是現代網絡的發展,輿論的放大作用越加凸顯,一旦政府失去威信力,對于整個國家發展而言都將出現巨大的障礙。
根據上述分析可得,政府統計數據失真、造假等問題的出現,嚴重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而言都將帶來嚴重后果,下文對提升我國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的幾個途徑進行了分析。
1.樹立正確統計觀念,提高統計數據質量。
態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在我國政府統計工作的開展中,從部門領導到基層統計工作者,只有樹立正確的統計觀念,方可保證統計工作的規范開展,保證統計數據質量,真實反映我國當前社會經濟客觀情況,有力維護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在實際工作中,將統計管理體制改革與從嚴治黨工作全面結合,政府領導樹立正確政績觀、法制觀,具體如下。
(1)加強黨章黨紀、法律法規學習與法制意識培養。對于政府領導干部而言,應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加強對黨章黨紀、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梳理正確的法制意識,明確統計數據造假的違法責任,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構建統計數據質量監控體系,筑牢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的堅實防線,一旦發現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立即處理并通報,落實監督與警示工作。
(2)弘揚廉政文化,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對于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而言,廉潔是底線問題,對于政府統計工作而言,腐敗是導致數據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政府統計部門而言,必須抓好廉政工作,切忌為追求政績為進行數據造假,對此應建立一個完善的廉政統計監控體系和部門聯合懲戒機制,將數據真實性與廉德政績掛鉤,實現對領導干部行為的有效約束,提高統計工作規范性。
(3)創新政績考核方法,從根本上減少數據造假動機。基于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對地方統計數據對領導干部考核任命的影響進行進一步的摸索與分析,梳理好統計數據與政績的關系,在考核領導干部的政績時,應從全局出發,從發展的角度進行評價分析,切忌以單個指標、短期指標為主要考核依據,需不斷創新政績考核方法,完善考核體系,有效減少數據造假動機。
2.完善法律保障機制,維護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
法律保障是維護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的重要措施,與社會實際情況相比,法律制度具有一定滯后性,具體如做好以下完善工作:
(1)增強統計法律保障力度:我國是法制國家,法律是保證統計工作規范實施的重要基礎,增強統計法律保障力度具有重要意義,主要措施包括:增強違法處罰力度、增加違法成本;擴大統計領域中的刑法處罰范圍;在以個人為統計調查對象的處罰方,對于情節惡劣者,加大罰款等有力的處罰措施。
(2)完善統計失信懲戒制度:此方面的重點在于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規范性文件,著力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格局,為統計失信懲戒制度運行提供保障;做好地方統計機構協調工程,根據區域實際情況制定更具有實踐性法律規范性文件,為統計工作開展提供依據。
3.改革政府統計方法制度,抓好統計數據質量。
政府統計方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統計數據質量,做好相關改革與完善工作十分關鍵,具體措施如下:
(1)統計調查方法方面:此為政府統計工作實施的基礎環節,對此應積極構建一個統一的數據上報、審核、驗收制度,做好全流程控制;改革統計報表制度,構建簡單易懂、操作性強的統計報表,對于政府統計部門而言,對于部分無現實價值的報表,應及時放棄,同時根據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新問題、新痛點補充新統計報表,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積極推廣信息化技術,抓實統計“四大工程”——基本單位名錄庫、企業一套表、數據處理平臺、聯網直報,由此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減小數據被篡改風險。
(2)統計指標體系方面:基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統計指標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對此必須做好統計指標的更新換代工作,如:加大對民生就業、環境治理、醫療健康等數據指標的重視程度,落實相關統計工作。我國政府統計部門,需定期梳理統計指標,分析社會各界關注焦點,不斷增加新的、具有現實價值的統計指標,更好的滿足政府與社會公眾的需求。
(3)服務型統計工作方面:我國政府統計工作的開展中,需增強服務意識,積極打造現代服務型統計工作體系,重視對統計調查對象、社會公眾的服務,真正將統計數據服務于社會,由此也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①在統計用戶方面:一方面,我國政府統計部門必須明確其有兩大服務對象,一是政府部門,其可為政府相關決策工作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撐;二是社會公眾,政府統計部門應與社會公眾保護一個良好的交流溝通狀態,通過多渠道掌握用戶實際需求,不斷完善國家數據庫、各級統計信息網站,增強相關查詢、檢索功能,為社會公眾提供全面、高水平的服務。②在統計調查對象方面:我國政府統計工作的重點應放在調查流程與制度的優化方面,通過有效減小統計調查對象工作量,提高調查對象配合積極度;在依法統計前提下,要求統計調查對象獨立、真實上報相關數據;政府統計部門需掌握調查對象的實際經營情況,主動為調查對象提供服務,如:宏觀統計數據、行業統計數據等,提高調查對象對統計工作的配合度、信任度等。
(4)規范部門統計方面:落實《統計法》要求,規范部門統計機構,充實統計工作力量,強化基礎臺賬資料,規范規范統計調查行為,統一統計口徑和操作流程,推進部門統計科學化、規范化,提升數據質量。同時,強化部門之間協同配合,增強指標之間的匹配性。
4.改革人事培訓與考核制度,打造高素質統計隊伍。
政府統計工作質量與數據真實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到統計隊伍業務水平的影響,做好相關培訓與考核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統計隊伍十分重要,具體措施如下:
(1)加強統計人員培訓工作:在政府統計工作中,提高統計人員業務水平,是保障統計數據質量的有效措施,與一般政府工作相比,統計工作的專業性要求更高,其必須具備經濟、財務以及統計調查行業的相關知識。由此,一是要在考錄、選聘時,對報考統計部門的人員的專業、學歷等提出明確要求,選擇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工作人員;二是對于已經參與工作的統計人員,應定期開展培訓工作,組織集中學習,夯實相關理論知識基礎,不斷學習新的統計理念與方法,切實提高統計工作水平,保證統計數據質量,為提高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2)增強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對于政府統計工作的實施而言,規范的工作流程、高度的職業道德十分重要。一方面統計人員在開展調查統計工作時,需以數據質量為核心,嚴格遵守統計法律法規,不得出現虛報造假等行為,確保上報的數據真實有效;另一方面統計人員應具有高度的職業責任感,積極與調查對象溝通,認真核實調查數據,保證每一個數據都是真實的、可靠的,為最終的數據質量控制把好每一道關卡。
(3)完善政府統計考核體系:為保證政府統計數據真實性,其應積極接受社會各界的簡單,這也是消除公眾誤解、增強公信力的有效措施。對此,應構建完善的政府統計考核體系,一是各級紀檢監察機構應加強對政府統計部門的監督管理,包括:統計日常工作、統計報表工作等,積極推進全流程、全覆蓋監督管理;二是引進第三方統計考核方法,各級人大委員會可建立統計工作委員會,實現對同級政府統計工作的審核,提高統計透明度,保證統計數據真實性。
綜上所述,根據我國近年來政府統計工作的實施情況來看,數據失真的情況較為普遍,政府統計公信力面臨巨大的失信壓力,如何提高統計數據質量、遏制虛報造假等行為,為政府與社會公眾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是我國政府統計部門必須解決的問題。對此,必須要嚴格規范政府統計工作的開展,樹立正確的統計觀念,通過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體系,打造高素質的統計隊伍,保證統計數據真實、可靠,可為政府、公眾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全面提升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