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帆
最近火爆的電視劇《慶余年》里,范閑吐槽“京都天氣特別干燥”,便自制了一臺“機械結(jié)構(gòu),水力驅(qū)動”的加濕器。這也引發(fā)了觀眾的熱議:沒有加濕器的古代,人們都怎么護膚?
早在漢朝的一部古籍中,就記載了關(guān)于潤膚脂的內(nèi)容,其中形容使用了面脂之后的皮膚會非常細(xì)膩光潔。一個“脂”字,說明了這款古代面霜是從動物體內(nèi)提取的含有油脂的材料做成的面脂,這道工藝一直沿用到了唐朝。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記載了,明代面脂一共分為四種:紅藍(lán)花粉染胡粉、山燕脂花汁染粉、山榴花汁制成和紫礦染棉。這些面脂實際上也是前幾代制作方法的延續(xù)和改良。
不過有不少愛美人士覺得,這種含有色彩的面脂,可能有不止滋潤皮膚的功效,也許還有隔離或者改善膚色效果的作用吧。
除了在面脂工藝上下功夫,古人也發(fā)明了不少“偏方”。雞蛋清,是古代女子的必備“護膚品”:在洗完臉后將蛋清涂在臉、手或脖子上,據(jù)說堅持一個月便有滋潤柔嫩的功效。
古人還用淘米水洗頭,淘米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淀粉和蛋白質(zhì),具有滋潤養(yǎng)顏的功效,古代稱之為“潘”。可見在先秦時期,淘米水也是非常常見的護膚品。
到了后期,這種局部的“水療”被升級改造成了木桶“SPA”,也就是在洗澡時,在泡澡木桶里加上一勺黃酒或撒上新鮮花瓣,便能使皮膚更好地吸收養(yǎng)分,保持水分。
自古以來便有“一白遮百丑”的審美觀念。古代的美白多是通過內(nèi)調(diào)。有些美白護膚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白芷來熬水喝。白芷的主要作用就是清除黑色素,加快皮膚的新陳代謝,有美白、亮膚的作用。
為了快速美白,古人還會采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手動涂白。北魏農(nóng)學(xué)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中提到過米粉的制作方法。這白色的米粉便變成愛美女子的“粉底”,但這“粉底”附著性不強容易脫妝,沒多久就會掉的一點不剩,之后便被胡粉取而代之了。一直到唐朝時期,胡粉始終是美白首選。
在這條歷史長河中,不論是為了護膚還是為了享受,人們對于生活的追求亙古不變。
選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