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開麟 章燕
陳云同志在1981年就評彈發展遇到的種種困難提出“出人,出書,走正路”七字方針,他說:“出人,就是要熱心積極培養年輕優秀的創作人員和演員,使他們盡快跟上甚至超過老的。出書,就是要一手整理傳統書目,一手編寫反映新時代、新社會、新事物的書目,特別要多寫多編新書。走正路,就是要在書目和表演上,既講娛樂性,又講思想性,不搞低級趣味和歪門邪道。”
陳云同志提出的“七字方針”高度概括了包括評彈在內的曲藝藝術的發展規律和方向,其中對傳承與發展的論述更對當前少兒曲藝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出人——讓更多孩子成為曲藝百花園的新苗
在青少年群體中推廣曲藝藝術,是保證曲藝事業整體發展常有源頭活水來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強大助力。但因種種原因,在繁多的少兒藝術教育門類中,卻很難看到曲藝的身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在家長眼里,曲藝不如鋼琴、古箏那般“高雅”,也不如唱歌舞蹈“腿長”;另一方面,普通話的推廣也在無形中消減了方言這一曲藝重要的藝術基礎。
為重新厚植曲藝生存發展土壤,有效提升曲藝在青少年群體中的關注度,近年來,上海曲藝家們在上海曲協的團結引領下,依托中小學教學資源,在平臺搭建和人才培養兩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獲得了一定的成就。

1996年5月,上海姚連生中學開設了評彈藝術特色教學,創建評彈特色班,成立評彈藝術團,特聘評彈藝術家余紅仙、國家一級演員周紅等擔任指導教師。學校還建立了每年選拔評彈團演員的機制,不少同學就是從學習評彈起步,或去國外繼續在藝術方面接受深造,或考入專業藝術高等院校,說唱表演藝術家黃永生創辦了上海說唱藝術學校,培養出了陳靚、邵印冬、薛文彬等一批優秀的說唱演員。黃永生在患病期間還不忘傳承初心,牢記育苗使命,收下了關門弟子連彬堯,成就了上海曲藝界一段佳話。
師承曲藝家張雙勤先生的顧竹君也是滬上家喻戶曉的說唱藝術家。顧竹君是國家一級演員,按理說要到60歲退休,但是她打報告要求55歲退休,“看到上海說唱后繼無人,我非常著急,早點退休,我就可以全身心培養說唱接班人了。”顧竹君在古鎮南翔成立了說唱基地,與丈夫、國家一級演員陳健,曲藝音樂人曹哲維,曲藝演員陳思清、張曉冬等一道,在小學生中傳播說唱藝術的種子,并義務培育出了江紫珊、卜詩意、汪澤鐸等一批很有潛力的青少年曲藝演員。
浸潤說唱藝術數十年的國家一級演員徐世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他始終以傳承發展民族文化為己任,創辦了上海市第一支紅領巾說唱團。除親自教學外,他還邀請說唱名家龔伯康、顧竹君、劉敏、林錫彪、任珍、陳韻芬等為小朋友們授課。張明欣、施姿羽、侯嘉祺等曲藝新苗,就是這批名師培養出來的曲藝“潛力股”。上海市少先隊總輔導員趙國強曾稱贊道:“上海說唱是個寶,上海小囡要學好。讓上海說唱這門獨特藝術發揚光大,我們必須從紅領巾開始抓起,讓小朋友們傳承好上海文化,讓我們璀璨的中華民族文化永放光華!”
上海曲協惠民中學學生曲藝基地,專門成立了由錢程、梁定東、徐開麟、任群林、馮小英、陶鶯蕓、張文澤、李國靖等專家教師組成的曲藝傳承智庫。集聚如此強大的曲藝師資力量,可見惠民中學對曲藝傳承發展的重視度。惠民中學孫廣波校長喊出了“學語言,從愛曲藝開始”的響亮口號,并發起成立了校際滬語聯盟。在上海曲協的大力支持下,惠民中學學生曲藝基地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小品《洗腳》《一顆小紅星》還登上全國少兒曲藝展演的舞臺。
上海嘉定的汽車城安亭是“中國曲藝之鄉”,在上海曲協副主席黃震良的帶領下,以壯大曲藝人才隊伍、挖掘培養曲藝新人為宗旨,以少兒曲藝表演班、幼兒滬語班、青少年滬語班等為基石,逐漸建立了一條民俗文化傳承、發展、壯大的“反應鏈”,搭建起一個少兒練語言、長才能、養品性的好平臺,開辟出一塊不斷培養故事人才和小小故事志愿者的育苗地。肖霆筠、尤琪、王楨等就是安亭較為知名的曲藝新苗。
年近八旬的談敬德先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鑼鼓書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用曲藝記錄時代”,著力推動上海鑼鼓書的傳承與發展,先后在多家幼兒園和中小學建立起12所傳承基地,培養出了一批少兒鑼鼓書演員。他們中有的還登上了中央電視臺,參加過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多年來,在上海曲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藝術進校園”的底子越來越實,“曲藝進課堂”的步子越邁越大,孩子帶動了家庭,家庭又進一步鼓勵孩子,“小手牽大手,大手護小手”,上海少兒曲藝事業良性循環發展機制正在逐步形成。
二、出書——讓優秀作品成為滋養孩子心靈的“春雨”
成長中的少年兒童普遍有好奇心強而不久的特質,要讓他們對曲藝產生持久的興趣,易被他們關注并能引起他們心靈共鳴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盡管《蝶戀花》《金鈴塔》《三毛學生意》《拔牙》等經典作品可以常演常新,但它們畢竟跟孩子們的心理期待有著一定的距離。所以,“為孩子創作更多有時代性的曲藝作品”成為了致力于少兒曲藝事業發展的上海曲藝工作者的共識。
有一次,周紅來到嘉定區望新小學,聽到學校播放的校歌竟然是彈詞《我是小小臘梅》。再一打聽,她竟然得知全校人人會唱這個作品,并且在每天午飯時間,學校廣播里還會播放她平時教唱的曲藝節目,這讓她深受感動。望新小學還特地做了《評彈》校本課程。此外,周紅和徐惠新作曲的17首唐詩宋詞,也被姚連生中學編入了《唐宋吳韻》校本課程,并正式列入了教學計劃。
同樣,惠民中學也集專家老師的智慧,編寫了《南腔北調話曲藝》《學說上海閑話》《獨腳戲》等校本課程,有效地推動了校園的曲藝傳承。浦東新區新場鎮編印了三套《鑼鼓書》教材,并列入了小學、中學的音樂課程。
在學校和相關方面努力的同時,上海曲藝工作者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作和著時代節拍、符合少兒心理的曲藝作品。上海曲協主席吳新伯就認為,“我們的少兒曲藝傳承就是要讓孩子們從自己的視角,來抒發對創世英雄、慈善愛心、抗‘疫戰‘疫、懂得感恩等時代命題的情懷。”
談敬德在不同的時代創作了鑼鼓書《愛心傘》《老脫班》《金光燦燦浦東橋》《汰腳歌》《壓歲鈿》《垃圾分類小神童》等深受孩子們喜歡的作品;而顧竹君說唱基地成立兩年以來,就創作了《創世英雄贊》《生命的種子》《我家在古鎮》《我們也是戰斗員》《兩元錢》等多個作品。
優秀曲藝演員沈遠和曹毅多年如一日,堅持義務為上海虹橋中心小學、浦東南碼頭小學開展曲藝教學。在教授表演理論知識的同時,為加深孩子們的印象,他倆特意創作了滑稽小品《出租車衍變》,讓孩子們既能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又能對時代發展有所感悟。

說唱非遺傳承人任珍結合多年的曲藝教育實踐經驗,為給孩子們的積極性“保鮮”別出心裁,與老師們創編了校園版的《金鈴塔》和《好習慣》《徐家匯的變化》《中國夢》《喜迎十八大》等說唱作品,把“對老師禮貌點,同學友愛點,學習認真點,個人衛生注意點……”等日常的禮儀教育融入了曲藝作品中,在潤物細無聲中陶冶孩子們的心靈。小學生莉莉就曾自豪地告訴小伙伴:“過年時,我給老家的爺爺奶奶表演了一段上海說唱,家里人連聲說好,連不會說上海話的媽媽也跟著我一起學唱,有點搞笑,但真的好開心。”
齊齊哈爾路一小的評彈班帶班老師俞蔚就認為,廣闊的曲藝平臺既能給孩子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也有助于提升孩子自身的藝術修養,提升孩子的氣質。
師從顧竹君的卜詩意在眾多大型曲藝賽事中屢獲佳績,她說:“我的父母都是殘疾人,是老師不僅教我學習曲藝,還教我如何做事,教我怎樣做人,給予了我和我的家庭滿滿的愛。我一定繼續努力,跟老師多學本領,做一名優秀的曲藝傳承人。”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徐世利帶領上海市紅領巾說唱團的100多位小演員,先后表演了兒歌表演唱《上海童謠》,說唱《民族文化是我根》《紅花送勞模》《中國節》,滬劇說唱《上海,我的家鄉實在美》,說唱表演《緊緊拉住媽媽的手》,故事《飲水不忘掘井人》等多個節目,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祖國母親賀壽。中國曲協顧問、上海文聯副主席王汝剛看了紅領巾說唱團的演出后感慨地說:“這就是海納百川的大舞臺,上海的孩子愛上家鄉的藝術是很正常的,可喜的是我發現舞臺上有好多外來務工者的孩子參加了演出,說明了曲藝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三、走正路——努力健全少兒曲藝發展平臺
教育不應該全部由居高臨下的說教和高瞻遠矚的指引組成,在溫暖的陪伴和親切的互動中,藝術的溫養應該成為當前教育中的一抹亮色。
藝術教育需要載體,曲藝則是當前上海提升少兒綜合素質的重要抓手。2010年,上海曲協和陳云紀念館等單位一起創辦了兩年一屆的“唯實杯”上海市少兒曲藝大賽。該賽事既是上海曲藝少兒展示自我的舞臺,也是曲藝知識普及的講臺和曲藝創新交流的平臺。在舉辦過程中,“唯實杯”的要求越來越明,參加人群越來越廣,表演形式越來越多,節目質量越來越高,不僅有上海地域特色的上海說唱、獨腳戲、宣卷、鑼鼓書、浦東說書,也有觀眾熟悉的相聲、快板、小品、故事,可謂南北曲藝交融,節目精彩紛呈。從2017年開始,“唯實杯”上海市少兒曲藝大賽首次納入了上海市民文化節體系中,在覆蓋面、影響力、輻射力、社會效益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
以“唯實杯”上海市少兒曲藝大賽為代表的各種青少年曲藝活動賽事,不僅得到了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還催生出了許多校園曲藝基地,激發了校園曲藝發展熱潮,在整合藝術資源、豐富校園文化、提高學生修養、培養健全人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少兒曲藝的傳承之路越走越寬。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市的中小學中,已有近50所開設了曲藝藝術教育課程,而開展滬語學習交流、積極舉辦學校藝術節的學校數量更數倍于此,依托上海市210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立起的以青少年為參與主體的說唱社團、快板社團、相聲社團、故事社團等,活動也越來越豐富。一個以學校為基點、覆蓋上海的少兒曲藝網絡正在逐漸成形。
近年來,上海曲協乘風借力,發揮專家名師和全體會員的作用,以中國曲藝名城嘉定為重要支點,進一步挖掘“唯實杯”上海市少兒曲藝大賽潛力,促使其與長三角曲藝聯盟結合起來。這顯著提升了“唯實杯”品牌知名度,擴大了賽事輻射面,能讓長三角區域多地青少年同臺競技,于自我展現中互通有無、互補長短,進一步推動青少年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的區域性、整體性發展。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上海少兒曲藝事業一路發展,艱辛中欣然,也有收獲。然而,新時代如何攀登曲藝事業的新“高峰”,是所有曲藝工作者都要深思的一個問題。陳云同志的“出人,出書,走正路”七字方針,依然是我們答題的正解,我們將銘記于心,致力于行,一如“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曲藝藝術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曲藝表演藝術家童雙春在觀看“曲苑芬芳·長三角地區青少年曲藝大賽”頒獎演出時所說:“我要用我的名字為孩子們祝福,祝他們在接受曲藝的傳承教育后,能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春天里,獲得藝術與成長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