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事給我發了一張照片,是他的一位后來學醫的中學同學從武漢發來的。照片上的他全副武裝,防護服,護目鏡,口罩一應俱全,雙手叉腰,充滿自信。同事說這是一個很平常的同學,不知為什么,看到這幅照片,感覺他像個英雄。
在我心中,他就是英雄,在我們心目中,3.2萬名馳援湖北的醫護工作者和湖北當地的白衣天使,全是英雄。面對照片,我想起了劉鋒杰教授的一段話:人若是鳥,苦難就是人生的風暴。人有兩種選擇,躲避風暴,在避難所中求安逸,或者迎著風暴飛翔,將翅膀鍛煉得堅韌而剛強。沒有人能強求個體必須做出某種選擇,但從選擇的價值看,迎著風暴飛翔或許更為燦爛。在新型冠狀病毒面前,醫護工作者當仁不讓。一位母親在請戰書上強烈要求上戰場。她強調,我的兒子正在學醫,我要給他做個樣子!武漢一位86歲的老醫生,每天坐著電動輪椅趕赴醫院為病人開診,他說:干我們這行的,不就是救人命嗎??那位患了漸凍癥的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一瘸一拐地在火線上穿梭,一個多月來,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他的已經染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夫人在十幾公里外的醫院,正在隔離治療……
德國著名思想家歌德在1771年10月14日發表過一篇演說:我覺得我們最高尚的情感是,即使命運似乎已經把我們引向普遍的消亡,我們仍懷著存在下去的希望……毫無疑問,每一個人無論是最低賤的,還是最高貴的,無論是最無能的,還是最可貴的,寧可對一切都感到厭倦,也絕不會厭倦生命。
我相信沒有哪一位醫生護士是為了當英雄而開赴前線的。誰不希望天下太平,國泰民安。而此時此刻,與疫情短兵相接,白衣戰士負有神圣的天職。他們沒有退縮,他們挺身而出,他們在盡自己的職分。報道說,已經有1700多位壯士感染病毒,倒在一線。成千上萬的醫務人員處于極度疲倦狀態,幾十天難得休整,他們正在用全部的付出拯救生命。
在小說《鼠疫》中,作者加繆說: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只要有一絲溫情尚在,絕望就不至于吞噬人心……如果說世上還有什么東西值得永遠向往而且有時還能得到,那就是人間的真情。可親可敬的每一位醫護工作者不是正在將生命化作真情,溫暖著武漢三鎮,溫暖著千湖之省,溫暖著華夏九州。
幾天前,一組鏡頭讓人淚目:一群年輕的甘肅蘭州奔赴湖北的女醫護人員,出發前正在完成最后一個動作,徹底剪掉美麗動人的長發。迎接她們的將是長時間防護服的悶熱和盥洗的不便,為了以更高效的狀態適應新的戰斗,她們義無反顧,不惜以光頭示人。國難當頭,美發何足惜!
這便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力量。80多年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在文章中說道:中國民族,每每從自衛上發出力量來,能夠戰勝強敵。中國以整個國家為一個力量……一時的興奮沒有什么用處,要緊的是能沉著持續……這種奮勉向前的情事是我們隨在可見的……同心協力,奮勉向前,便是人生真義。
32000多名白衣天使筑成了新時代一座可歌可泣的防疫長城。在家與國之間,中國人從來都懂得忠孝的權衡取舍。
北京佑安醫院一位年輕的護士名叫劉薪,從疫情襲來的那一刻,她就把全部的熱情投到了患者身上。她既一絲不茍地完成著醫護的職責,同時又盡了一位心理輔導師的責任。那些初期倍感孤獨并不配合治療的患者,在她溫暖的話語中開始轉化。這令人稱道的高尚行為來自于她擁有家國情懷的父母。20多天沒有謀面的父親,給她寫了一封信:我一直認為女兒很普通,就是一名護士。但是戰役來臨之際,我才深深地認識到我的女兒是斗士,一名不畏生死,勇于擔當的戰士!老爸從女兒留守的那一天起,就把女兒的孩子接到自己身邊。老兩口知道女兒愛吃茴香餡的餃子,便千方百計托人將熱騰騰的餃子送上前線。餃子入口的瞬間,盡管含淚,但斗志更足。
作為當代最可愛的人,白衣天使感動著天南地北每一個華夏子孫。有一個叫做駱名良的參與建設雷神山醫院的普通工人,拿起剛剛發給他的全部7500元工資毫不猶豫全部都買了牛奶,捐給了醫院,只留下了簡簡單單的五個字:有國才有家!
武漢當地一位殘疾人理發師宋忠橋目睹醫護人員舍生忘死的感人行為,下定決心要為防控疫情做點事情。大年三十他就寫了請戰書: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要為醫護人員盡一份力量。疫情期間,理發店幾乎全部關張,他開赴一線,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剪發。他向醫生護士們表示,疫情結束,我一定免費為你們剪一個最美的發型,回家去跟親人團聚。
馮夢龍有言: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中華民族5000年來披荊斬棘,歷經劫難,百折不回。每到危難之際,家國擔當之人奮不顧身,一馬當先,這是存儲了幾千年的民族基因。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道德經》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令人感到欣慰的消息已經傳來,新增病例已經十幾天持續下降。
還記得宋代王令那句話: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