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曉丹 魯媛媛
1月24日下午,按照廣東省衛健委的統一部署,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1小時內迅速組織15名醫護人員加入第一批廣東醫療隊援助湖北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除夕夜萬家團聚,他們義無反顧選擇與家人別離,勇敢逆行,踏上了馳援武漢抗擊疫情的征程。26日,醫療隊員們陸續進入武漢收治新冠肺炎的定點醫院——漢口醫院,開始展開醫療工作。于是,一幕幕感人的瞬間、一個個暖心的故事也徐徐呈現。
故事的主人公李君是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醫院兒科中心PICU護士長。武漢是她的家鄉,也是她從小長大的地方。來廣州工作后每年總會抽出時間回去一兩趟,陪陪媽媽。然而,2020年的春節,她卻沒想到自己會回到武漢卻沒有告訴相距不遠的媽媽。
2020年本沒有回武漢過春節計劃的李君,大年三十那天接到醫院要組建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通知,她毫不猶豫地報名了。她說:“因為武漢是我的家鄉,我義無反顧,責無旁貸。”因為怕媽媽擔心,李君一直沒敢告訴媽媽自己回到武漢了,也沒讓家里人說。其實,媽媽就住在武漢洪山區,距離她支援的漢口醫院只有十幾公里。但從大年初一凌晨下飛機到武漢后,開會、培訓加上各種準備工作,忙得一點兒空也沒有,完全顧不上抽空回家一趟去看媽媽。李君說:“再說了,在這種特殊時期,為了保護家人、保護自己、更保護等著我們照顧的病人,也不能回家。”
年初二晚上,李君正和另外幾個醫院醫療隊的護理組長在討論病區管理問題,突然接到了媽媽打來的電話。老太太開口就問:“君君,你是不是來了武漢?”李君心里一驚,趕忙解釋說,“因為忙,所以還沒來得及告訴您。”沒想到媽媽很干脆地對她說:“君君好樣的!你莫擔心家里和我,好好工作,我不打擾你!”說完就掛了電話。
開完會,李君趕緊回電話問媽媽:“誰告訴您我來武漢啦?”結果媽媽說:“你以前每天或隔天就給我一個電話,你這幾天都沒來電話,我就猜到啦。”李君笑著說:“我媽真聰明!”媽媽語氣自豪地說:“我可不是一般的老太太,你放心好好工作,照顧好病人,照顧好和你一起工作的那些醫生護士,我身體很好,你不用擔心,你們都要注意休息啊!”
李君帶著媽媽的牽掛和祝福,與醫療隊戰友們一起奮戰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守護著家鄉。
1月30日李君上的是0時到4時的早班。前一天晚上11時,她和另外兩名醫療隊員于麗麗和鄭爽歡就從酒店出發。深夜的武漢街頭寂靜無聲,路上只有她們在互相打氣為各自加油。

這個病區有70多名病人,一上班李君和隊員們就忙開啦。盡管看不到對方的臉,但熟悉的聲音已經讓大家倍感親切,那一刻感覺仿佛回到了珠江醫院,身邊都是熟悉的“戰友”。技術精湛服務至上,全心全意為病人,援鄂醫療隊員們正是在踐行這樣的誓言。
李君接班后,仔細查看新收的急診病人,高流量下氧氣罐氧壓慢慢下降,很快氧氣罐氧氣將用光。因為醫生處理病人走不開,李君主動下樓將氧氣罐搬到病人床邊,為病人做充足準備。要知道,那可是幾十公斤重的氧氣罐,而且沒有推車,她就這樣靠自己從一樓旋轉著將氧氣罐運到了三樓。李君和其他隊友從一樓搬了近十瓶大炮氧氣,為病房幾位重病人存夠了氧氣。病房里有三個病人情況不穩定,她不停奔忙,看著病人血氧從六七十升到八十多,李君的心里別提多開心了。
1月31日,李君負責早上8點到12點的班。一早進入病區,因為防護服等物資緊缺、穿脫不方便又耗時間,大家決定先一次性領完必需物品后再進病房。李君和隊友從四樓搬著幾箱手消毒液、垃圾袋之類的物品下到二樓。來來回回,已是滿身大汗。
穿好防護服,戴好護目鏡,李君走進病房,世界又是一片朦朧。因為護目鏡數量不夠,都需要消毒后重復使用,這樣使用時鏡片容易起霧、視線會變得模糊。透過護目鏡,職能看見工作人員忙碌而模糊的身影,大家分辨不出誰是誰。
病房里重病人占了40%以上,任務很重。按照前一天晚上的分工,大家各自忙開了。配液體、打針、抽血、查醫囑、發藥、給病人送藥、配合醫生搶救……配藥臺上,密密麻麻擺著幾百袋液體;穿梭在各病房之間,大家都是一路小跑。
這時,李君突然聽到隊員的求助。“君姐,60床我們打不進針。”“12床、43床我們也打不到。”戴著幾層手套本來就影響操作,護目鏡起霧又導致視線模糊,加上有些病人血管條件差,平時對護士姑娘們堪稱小菜一碟的打針,現在都變得沒那么容易。而李君是兒科中心PICU護士長,素有兒科“神槍手”之稱,有她出手,幾個病人都是“一針見血”。
忙碌的時間總是很快過去,整整4個小時,屁股幾乎沒有挨過凳子。下班要脫下厚重的防護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已經輕車熟路,互相幫忙,但李君還是花了近半個小時。脫完防護服,里面的兩層衣服早都濕透了,頭發也是濕的。

其實,來武漢馳援的醫療隊員們早就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不管是工作強度,還是生活物資、居住條件。然而在病房,當李君看到病人氣喘吁吁,想調高他們氧濃度時,她居然發現無法調節——醫院不是中心供氧,氧流量最高只能到3升,而且氧氣面罩也不含儲氧袋。
空氣中氧濃度是21%,每增加一升氧,氧濃度上升4%,所以在李君所在的病區里,病人如果使用供氧袋里的氧氣,最高氧濃度只有33%,氧療效果很不好。說真的,有些病人只需要稍微再上調點氧,就會舒服很多。但是條件不允許,醫療隊員們也很無助和無奈。
在醫療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李君主動募集到來了500套含儲氧袋的面罩,一定程度緩解了最緊迫的供氧問題。含儲氧袋的面罩又叫非再呼吸面罩,因為自帶儲氧袋,可以讓氧濃度達90%以上。李君還募捐了10000個正壓接頭和10000個留置針頭、100瓶美林等醫用物資。正壓接頭是無針接頭,可以減少護士針刺傷的發生;漢口醫院之前沒有退燒藥,只能用退熱栓納肛,這會增加醫護感染的風險,因此美林到得也很及時。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ICU青年醫生王凱是名1989年出生的年輕隊員。王凱自關注到疫情,就向科室主任主動請纓——如有需要,申請參加醫療隊,奔赴武漢。年三十,正在安徽阜陽老家陪伴父母的他看到組建援鄂醫療隊的消息,就第一時間強烈要求報名參加。獲批后,立即啟程,從阜陽趕回廣州,與醫療隊匯合。
他說:“2003年SA RS時,我正上初中。看到新聞上說,一大批醫務工作者奔赴一線,和疾病戰斗,至今仍然記憶深刻。那時,是他們在保護著我們,如今我自己是一名醫生,還是一名重癥醫學科醫生,我責無旁貸的要去奮戰,才能保護更多的人。”王凱說,父母都很理解他的職責和工作,立刻幫他收拾行李,叮囑他注意安全。在機場候機時,他用手機匆匆寫下了一份“入黨申請書”。
1月29日晚上10點,急診收入一名呼吸衰竭的患者,鼻導管吸氧狀態下血氧飽和度還不到60。下病危、面罩吸氧、連接心電監護、高流量吸氧,護士有條不紊地執行醫囑。就在這時,傳來護士的喊聲“醫生,中心供氧設備壓力不夠,血氧上不來”。根據醫院現有條件,氧供應設備出現故障,氧壓不夠,病人血氧難以維持,怎么辦?
王凱和隊友們發現將高流量的接口連接氧氣罐,就可以達到高流量所需氧壓要求,進而進行高濃度氧療,以改善病人缺氧狀態。將高流量機器連接至氧氣罐、調好參數、給病人戴好高流量鼻導管……很快,病人血氧就穩定到80%-90%之間,呼吸困難癥狀明顯好轉。
患者女兒看到父親癥狀緩解,激動地拉著王凱,不住地道謝:“非常感謝你們不遠萬里來援助我們,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太謝謝你們了。”王凱安慰她說:“我們是廣東醫療隊的,我們就是來幫助你們的,你們也一定要加油,我們陪你們一起共渡難關。”
下班后王凱在回酒店的路上,第一次看到凌晨3點30分的武漢。望著空無一人的城市,王凱突然想到了士兵突擊里的一句經典臺詞——不拋棄,不放棄。醫療隊員彼此之間是戰友,醫療隊員與患者和患者家屬之間何嘗不是占有。危難之中相互扶持,一定要一起戰斗到最后。
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酒店,盡管累得完全不想動,但為了防止交叉感染、必須先嚴格按照珠江醫院自制的防護貼士,給自己消毒。腦子有點兒興奮,睡不著。
鼻梁終于沒那么痛了。值班需要長時間戴防護口罩,但由于前線物資緊缺,并沒有防壓瘡需要的水膠體。前幾日,醫療隊里很多人下了班,鼻梁都被壓出了或大或小的傷口,輕輕碰一下,鉆心的疼。有一天傍晚去上班前,王凱擔心值完班后壓瘡會加重,于是去找隊友、重癥醫學科護士李萍求助。李萍立刻發揮聰明才智,就地取材,用姨媽巾DIY了一個“水膠體”。雖然說出來有點不好意思,但王凱感覺效果真心杠杠的。再戴N95防護口罩,舒服多了,值六七個小時班下來,傷口一點都沒加重。
2月3日早上7點至下午1點的班,任務艱巨。王凱他們需要分組對近80個病人進行查房、處理醫囑、詢問和記錄病人每日發熱、呼吸、飲食等情況,還要記錄每個人的治療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快,記錄本上就已經密密麻麻記滿了當日診療的注意事項。
查房到其中一名患者時,患者突然對王凱說:“王醫生,是你吧,我記得你,你那天幫我看了我的CT片子,說我在好轉,還鼓勵要我加油,我現在感覺好多了。”患者說,“全副武裝”之下,她看不到、也辨別不出醫護人員的臉,但卻聽得出聲音,這些聲音,給了她很大的信心。王凱那一刻心里真的很感動,他在戰疫日記中寫到,“我志愿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恪守醫德……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當年學醫時的錚錚誓言,時常在耳旁回響,我也始終在用行動踐行。
戰斗在武漢一線,卻牽動著廣州的親人,不管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每天都被醫療隊員和她們的家人所感動。“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們的心里只有這句話!
珠江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吳錫平到了武漢后,只要有時間,就會盡量抽空給家人發發信息報報平安。一天晚上他發起了視頻聊天,聊了一會兒孩子,聊聊武漢的工作生活,愛人的聲音有些顫抖,視頻鏡頭也一直對著天花板。吳錫平問妻子,我怎么看不到你,妻子哽咽著說,武漢那邊又確診了這么多,我好擔心你,我不想讓你看到我擔心的樣子!吳錫平忙回答說:“傻丫頭,最近檢測試劑多了,所以診斷效率也提高了。有省里的頂級專家在指揮,最齊全的防護物資在支持,還有醫院大后方的保障,相信我們,一定會盡快平安回去的!!!”
1月28日,珠江醫院心血管內科主管護師張瓊玲早上6點多下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酒店房間,一覺睡到下午三點。醒來拿起手機,幾十條來自親朋好友的祝福突然涌過來,她這才想起,原來這一天是她的生日。看著滿屏的生日祝福和對她來武漢援助的關心和問候,她默默許下了今年的生日愿望——早日打敗病魔,所有患者恢復健康,所有醫護工作者平平安安,我們廣東醫療隊全院順利凱旋。彩虹總在風雨后,相信善良的人們,總會被世界溫柔以待。
在戰疫一線,“弱女子”變身“女漢子”,熟練搬起幾十公斤氧氣罐、抄起扳手換氧氣罐接頭……這些早已是家常便飯。珠江醫院心血管內科護士長譚榮歡笑稱,自己一個班換了8個氧氣罐,不停地拎著扳手在走廊上一路小跑。譚榮歡的丈夫李先生,看到太太朋友圈的視頻,心疼之余,溫暖喊話:“等你回來,以后家里粗活重活家務活,你放著,都我來……”
珠江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盧毅榮,是個好爸爸,沒來武漢前,女兒一直是粘著爸爸哄睡覺的,現在好幾天了,爸爸都不在身邊,她每晚都要哭著鬧著找爸爸。盧毅榮晚上抽空跟女兒視頻了,女兒一直哭著說,爸爸你去哪了?什么時候回來啊?盧毅榮告訴女兒,爸爸和很多叔叔阿姨在打怪獸,打完怪獸很快就會回來了,她這才放心地去睡覺!是啊,這里有無數的爸爸媽媽在打怪獸,而且,很快就勝利了,真的,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