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化 高立英 陳國全 孫興維
動員令、請戰書、決心書……自除夕夜緊急馳援疫情防控一線以來,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堅決落實習近平主席重要指示,勇挑重擔,敢打硬仗,沖鋒在前,彰顯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火線宣誓,火線入黨,火線立功……連日來,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和地方醫護人員并肩戰斗,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在荊楚大地上演繹了一曲曲英雄壯歌。
荊楚大地,遍地英雄,只為一個目標: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13名戰“疫”勇士火線立功!
日前,一則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立功受獎的消息迅速刷屏。眾多網友紛紛轉發留言:“沖鋒一線,當獲殊榮;獎勵及時,實至名歸。”
此前,來自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10名隊員火線入黨的消息,也引來廣泛關注。
細心的網友發現,火線立功的不少隊員都有多次參加重大任務的經歷,而火線入黨的隊員,大多都是第一次奔向“前線”。無論是“多次”還是“第一次”,他們的心中涌動的是同一種豪情——“見紅旗就扛,見任務就上”。

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名單中,我們看到了隊員劉蕊的名字。17年前,她曾作為第一批軍隊醫療隊隊員,奔赴小湯山參加抗擊非典任務。劉蕊比任何人都明白疫情的風險。但17年后,奔赴武漢火神山醫院的隊伍中,又出現了她義無反顧的身影。
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1400人的隊伍中,不乏像劉蕊這樣任務一來就往前沖的身影——
“老任,這一次你能不去嗎?”得知丈夫又主動報名參加支援湖北醫療隊,任小寶的妻子有些想不通。這些年,任小寶參加過汶川抗震救災、援非抗埃、玉樹抗震救災等任務,哪一回都讓她跟著擔驚受怕。
“我是軍人,有戰斗必須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襲,任小寶覺得,又到了自己該出發的時候了。除夕夜,他打起背囊和戰友們一起奔赴武漢。
望著妻子姜雪背上出發的行囊消失在夜色里,同是軍人的丈夫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給愛人壯行:“除夕,朝著生命的方向逆行!你的優秀,記載在汶川抗震救災現場;你的優秀,書寫在援非抗埃的利比里亞;你的優秀,奮戰在武漢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在抗疫一線,讀到這條微信朋友圈,姜雪的眼眶紅了。她說:“作為一名軍人,我一定不負這身戎裝。為了人民生命和健康戰斗,這是我一生的榮耀!”
來到武漢抗擊疫情一線的第10天晚上,曹國強從立功獎勵通報中,聽到了自己的名字。10天前,正在與家人包餃子的呼吸科專家曹國強,手上還粘著面,就接到了集結的命令。57歲的他立即收拾行李打包裝箱。
“爺爺,給你3個棒棒糖。”出征前,3歲多的小孫女把糖遞到曹國強手上,“一個在去的飛機上吃,一個下了飛機吃,一個留在回來的飛機上吃。”直到接受采訪的時候,孫女送的棒棒糖,曹國強還一顆也沒舍得吃。
在老家和父母團聚的隊員湛又菁,把兩個兒子托付給父母。從西藏邊防某部探親回家的丈夫驅車疾行3個小時,在醫療隊出發前半個小時,將妻子送到機場。
距離跨年鐘聲敲響只剩16分鐘,醫療隊抵達武漢。隊員宋彩萍和戰友們用最短的時間,將武漢金銀潭醫院普通病房改造成傳染病用房。為收治患者贏得寶貴時間,也為醫務人員安全筑牢了防線。到達武漢后的4天里,她總共睡了不到7小時。
醫療隊對口支援的金銀潭醫院收治病人多、病情最嚴重,隊員王斌和戰友全副武裝,接診醫療隊首例患者。在日記中,王斌這樣寫道:“前面是來勢洶洶的病毒,后面是我們的祖國和人民。戰斗已經打響,我們惟有沖鋒!”
連日來,無數人見證了人民軍隊的快速反應,無數人見證了人民子弟兵的“最美身影”“最美面孔”。武漢百姓感嘆:“解放軍來了人心定!人民信任解放軍!”有一種溫暖的色彩,叫迷彩;有一種希望,叫“解放軍來了人心定”。
入伍30多年的曹國強,這一次也在火線立功的名單中。盡管他格外珍視軍旅生涯榮立的第二個軍功,但在曹國強心里,幾天前一位患者發來的一條短信更值得珍藏——“很多時候,您不僅僅屬于自己,還屬于大家,許多人都需要……有您在,患者心里踏實,便會感到有生的希望,便會堅定快樂生活的信心。”
立過二等功,這次又榮立三等功,但在隊員任小寶的心中,人民健康才是最大的“軍功章”。他感到自豪的是,那些出院患者對他和隊友們反復說的一句話:“謝謝你們救了我的命!”
在這位老軍醫的記憶中,總有一些畫面和聲音讓他難以忘懷——
2008年抗震救災,任小寶和戰友們挺進汶川映秀鎮草坡鄉。一位骨折的8歲女孩哭著說:“叔叔,以后我還要寫字呀,你救救我,我給你背唐詩。”任小寶含淚抱住孩子,一邊給她包扎傷口一邊說:“你的手會好的,災難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大災大疫面前,一直在一線,從來未缺席。人民子弟兵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一次次不負重托、不辱使命。
在專門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癥患者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隊員毛青和戰友們爭分奪秒,48小時內完成實地了解診療環境、制定工作規范流程、明確醫務人員分組,并整體接手金銀潭醫院綜合病房樓的兩個病區,接手當天收治確診患者。根據在利比里亞抗擊埃博拉病毒的經驗,毛青和他的團隊在病區設立了監控機制,通過攝像頭實時觀察醫務人員洗手消毒、穿脫防護服等各個環節,一旦發現不規范操作會馬上喊“停”,并提供專業的補救措施。與高危污染物、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歷經生死考驗的毛青被戰友和患者稱為“可以生命相托的人”。
可以生命相托的人,是百姓眼中最可親的人。那天,隊員黃文撥通了患者劉大爺的電話。聽到劉大爺說話中氣足了很多,胃口也大開,能多吃一個雞蛋和包子,黃文由衷地替他高興。2天前,得知軍隊醫療隊要轉到火神山醫院,倔脾氣的劉大爺幾番輾轉,把電話打到帶隊領導那里,一遍遍說:“你們不能走啊,尤其是黃醫生,必須要留下來,我離不開他。”可以生命相托的人,是百姓眼中最可敬的人。
一條短信、一句感謝、一通電話、一個軍禮……映照著人民對子弟兵的深情,彰顯著人民對解放軍的信任。
時間,一刻不停。數字,每天都在刷新。
每天的兩組數據,時刻牽動著軍隊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們的心——一組是患者出院的“戰報”,讓他們欣慰不已;一組是確診患者報告,讓他們心急如焚。
這是一場與疫魔分秒必爭的戰斗,更是一場勇敢與恐懼的較量。“紅區”,抗疫醫院中重癥隔離病房的別稱,是人類與疫魔激烈交鋒的戰區。戰紅區,刻不容緩。在這里,醫療隊隊員個個是戰士,是勇士。
厚厚的防護服,包裹著高大的身軀。病床旁邊,隊員宋立強上身微微前傾,屏住呼吸,仔細辨別聽診器中傳來的聲音,任憑汗水在防護服內恣意流淌。50歲的宋立強,參加過抗擊非典和汶川抗震救災,不僅業務精湛,還是戰友們心中公認的“拼命三郎”。抵達武漢的日日夜夜里,他每天從清晨7點工作到深夜12點。
在武昌醫院收治的確診患者中,有14名重癥患者均為呼吸衰竭。作為一名有著多年臨床經驗的呼吸內科醫生,宋立強連夜編寫了《關于呼吸機經鼻高流量濕化氧療技術的操作規范》,下發給醫療隊員規范治療操作。在他和同事們的精心治療下,大部分患者病情平穩。
出征至今,宋立強還沒有跟女兒通過電話。“爸爸,加油!我以你為榮!”女兒發來的微信讓他倍感溫暖,給他無窮力量。他說:“作為一名中共黨員,我義不容辭;作為一名白衣戰士,我義無反顧。請祖國放心,請人民放心,我們有信心戰勝病毒。”
打針輸液、采集標本、監測生命體征,為病人進行心理護理,打掃病區清潔衛生……那幾天,隊員黃舒和戰友們穿著厚重的三級防護裝備,每天都要在“紅區”工作10小時以上。

防護服、護目鏡完全不透氣,全是水氣,口罩磨紅了臉頰,汗水浸透了衣背,他們在不分晝夜的忙碌中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春節。
病房里,一位小伙子過生日,黃舒好不容易弄來一碗熱長壽面。當她把面遞給小伙子的時候,在場的每一個人眼角都泛起了淚花。這位在一線遞交入黨申請書的隊員說,“這場戰斗我們必須贏,也一定能贏。”
這里,是生與死角斗的火線。每天,都記錄著悲愴,也孕育著希望。
在2月2日的日記中,隊員王斌寫道:“我的2床和3床患者今天康復出院了。”隔離病房門口,王斌目送醫療隊開診后治愈的首例患者漸漸走遠,“心里有點小小的激動”。
17年前的非典疫情,曾在少年王斌心中埋下一顆顆救死扶傷的種子。如今,這顆終于生根、發芽,開出了花朵。
也是2月2日這一天,一等功臣、抗非英模黃文杰和戰友們乘坐軍機抵達武漢,加入軍隊援助湖北醫療隊,向火神山醫院進發。
17年前,第一例報告非典患者,正是從黃文杰手中治愈的。聽到新聞中不斷攀升的確診患者人數,58歲的黃文杰心急如焚,主動請戰。他說:“穿著這身軍裝,我們不僅要敢打硬仗,更要能打勝仗!”
“敢打硬仗,能打勝仗”——此時此刻,這不僅是忠誠擔當,更是使命召喚!
看著病房里被病毒折磨的危重患者,隊員李雙雙下定決心:必須打贏這場戰斗!
看著地方同行身著防護服、拄著拐杖堅守的背影,隊員孔祥毓勉勵自己:穿著這身軍裝,我們更應該打贏這場戰斗!
一次又一次,他們用生命守護著生命——
一名重癥患者情況危急,已經工作4個小時的隊員王斌立刻趕來,緊急實施搶救。等病人脫離危險時,他已在病房忙碌近8小時。脫下防護服的他臉色蒼白幾近虛脫。
一次又一次,他們用真情呵護著生命——
在隔離病房,隊員湛又菁耐心鼓勵著患者多吃一個雞蛋,再喝一口稀飯……然而,她和許多同事卻因為超負荷工作、透支體力,而沒有胃口好好吃上一頓飯。
火線立功的消息傳到家里,湛又菁的母親特意發了一條朋友圈,勉勵女兒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
17年前,非典疫情來襲時,湛又菁還是軍醫大學護理專業的一名學生。目光送前輩們奔赴小湯山的場景至今令她無法忘懷。17年后的今天,她終于跟隨著他們的腳步,成為像他們一樣的戰士。湛又菁說:“我們站立的地方,就是戰場,就是守護人民健康的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