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泳忠
在甘肅永靖縣,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木匠之鄉”——白塔寺川。千百年來,聰明勤勞的白塔寺川人,以其執著堅守、敬業專注、臻于至善的“匠人”精神,在祖國西部大地上建設了一座座古樸典雅、氣勢恢宏的獨特建筑藝術。這里的匠人在明代就建設了形似故宮的佛教圣地青海樂都瞿曇寺,因其工藝精湛、造型古樸、形神兼備,得到明永樂皇帝特賜一乘綠轎的最高賞賜。新中國成立后,他們又領工進京,參與修建人民大會堂甘肅廳木活的榮耀,并主持修建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圣地之一的拉卜楞寺,以及陜、甘、寧、青、川、藏的大部分佛教寺院,得到幾任班禪大師的贊譽與獎賞……
這些成就,足以使白塔寺及其藝人的名字在陜、甘、寧、川、藏各地名聞遐邇!
胥得輝就是生長在白塔寺川、世代工藝成就突出家族中,技藝集大成者。而其后代傳人,堅持新時代大國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創新進取,堅守匠人匠心,將這一祖傳藝術更加發揚光大。今天,讓我們揭開胥得輝及其傳人的神秘面紗。
出生工匠沃土 志在潛心學藝
胥得輝于1922年出生于永靖縣白塔寺川一個匠人之家。白塔寺川古典建筑的歷史究竟有多悠久,無確切考證,但據說已很久遠,也有神奇而美妙的動人故事。相傳1000多年前,木匠鼻祖魯班在古絲綢之路上的炳靈寺峽口的黃河上修架“天下第一橋”時,不慎把偏斧掉入滾滾黃河,隨激流沖卷到下游的白塔寺川(現在的劉家峽水庫底部),被當地工匠拾得。后魯班修橋完工路過此地,又把自己發明的“陸角尺”傳給當地匠人,并傳授了很多精巧技藝。從此白塔寺川成了遠近聞名的“木匠之鄉”。
傳說歸傳說,歷史卻實實在在地告訴人們,千百年來,白塔寺川這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養育過無數手藝不凡的能工巧匠。
據記載,胥得輝高祖在二十多歲時,伴侶染病而亡,家境貧寒,生計難以維持。作為生活在封建社會且科學知識非常貧乏的農民,他在生活無奈、無處投身的情況下,不得不求助神靈,卜卦抽簽,得到的“結論”是:你是魯班的道人,云游八方,學藝為生,修建民族信奉之地最為恰當。于是,其高祖扮成道人模樣,云游外地,考察古代建筑的各種結構和造型,走遍了陜、甘、寧、青、川、藏等地。每到一處,即細致觀看,盡心學習,繪制圖紙,刻苦鉆研,弄清疑難,直到心領神會為止。就這樣長年累月,漫游考察研習,借鑒吸納提煉,終成為一個自成流派的工匠。在后來的實踐中,總結出了古典建筑的特點:古典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體、用磚雕裝飾墻壁為輔助、以石頭與石雕為基礎、用石色原料彩繪為色調、以鐵制器具防盜為安全五大材料組成的西北建筑風格。他還拜師訪友,研究總結出了西北各民族的建筑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建筑風格,并能將這些相互借鑒,取各家之長,融為一體,創出新意。胥家的先人們將這些工法經驗加以總結,留下了胥家匠人的家譜。家譜中記載有設計、施工的方法,木雕的技巧、磚雕裝飾的手法、石雕基礎處理措施、彩繪的各民族特色、鐵制器具的制作及技術裝飾等等。就這樣,胥家成了遠近公認的匠人家族。接著一輩傳一輩,輩輩有發展,心靈手更巧,工藝愈出眾。
在這個融木匠、鐵匠、畫匠、石匠為一體的世族家庭里,胥得輝從小耳濡目染,汲取了豐富的藝術營養。為了把祖業發揚光大,胥得輝的祖父在小字輩中注意選拔培養后繼對象,當他看到胥得輝乖巧伶俐、心明眼亮、反應敏捷、記憶力強,且對木活等有濃厚興趣時,就打心眼里選定其為栽培繼承的唯一對象。在平日里,有意識地灌輸祖先們學藝謀生的家史,以激發胥得輝熱愛祖業的思想,講解古典建筑基本知識和美好藝術,使其產生興趣。天遂人愿,年幼的胥得輝確未辜負祖父的一片心愿。清晨,他站在祖父等工作的案前看刨花飛舞;黃昏,他在鐵匠爐火旁聽鐵錘叮當。民間的能工巧匠啟迪了他藝術創造的遐想,砥礪了他藝術實踐的技藝。在民間傳統工藝的熏陶下,實用的設計意識、精巧的構思取向和材料性質的檢驗及對工具的嫻熟掌握,早在胥得輝少年時代,就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心靈中播下了美的種子。
由于他少年時就潛心好學,精心鉆研古典建筑結構與造型,加之其祖父嚴格要求,善于教導,巧于傳授,小小年紀就做出超人的絕活。例如,他自行設計制造了折疊式的“甩不散”的“寶塔”模型,人們幾十年來傳頌不絕,擊節贊嘆,把胥得輝稱為神童。胥得輝到16歲時,已成為一個基本功扎實、能獨擋一面并精通工藝的古典建筑師。
迷途參加邪教 悔過立功新生
盡管白塔寺川是地杰人靈的風水寶地,但人們遠沒有擺脫愚昧、狹隘、自私、蒙昧的農民意識,所以常常有被封建迷信、外道邪教引誘走入歧途的事例。1949年秋季,胥得輝當時正值年輕氣盛,雖然在工藝方面心靈手巧、絕頂靈敏,但在思想認識上仍處在蒙昧之中,因而被反動會道門所利用,唆使其以一貫道馬腳的身份,干了禍民害眾的一些惡事被被捕入獄。
當時對胥得輝判了有期徒刑18年。經過改造、深刻的反省,他很快認識到了這一道會的反動性質。于是暗下決心,要從思想和靈魂深處,徹底痛改前非,立功贖罪,早日獲釋。由于他改過自新認識錯誤到位,并誠懇接受管教,很快在勞教中做出了優異的成績,后來幾經減刑。用胥得輝老藝人的話說:“當時我對黨和人民政府給我減刑的恩情感激不盡,心想無法報答,只有以誠心的勞動,精心的學習,主動贖罪來報答。”
“天生我材必有用”,事實上只要懷有一技之長,打心眼里要奉獻社會,做有益于大眾的事業,社會總會給予你顯露的機會。武威的涼州城樓年久失修,中心傾斜嚴重,武威地區專署決定拆了重建,但在涼州周圍到處尋找工匠,總找不出來能“玩動”這古典建筑名樓的人。城建人員慕名到“木匠之鄉”白塔寺川去請“高把式”掌尺,當地人說:“你們涼州農場勞動改造的胥得輝,就是技藝超群的掌尺,何必舍近求遠呢?”。于是,武威專署派人到農場說明緣由,招請胥得輝出來,修復城樓。管教人員把胥得輝叫到辦公室,面對惴惴不安的胥得輝說:“歪斜的涼州城樓要你負責拆修,看你有沒有本事?”聽了此番話,多年操過“老業”的激情誘惑了他,便對隊長說:“本事不大,先看看再說,成不成?”于是他跟隨城建人員和管教人員乘車到涼州城樓下,看了看四周,又走上城頭,細看目測城樓的每一梁、每一檁與每一柱,并一一敲打了鉚跟楔后,對管教人員和城建部門的領導提供了兩種方案:第一,拆下來重修,費時費工,不一定保持原貌,但能使城樓牢固;第二,城樓原封不動,用“牮正法”校正,節省時力,但不一定保證恢復端正。經過多方充分論證,領導核定采用“牮正法”校正。根據方案,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只要40名木工,以及所需用的木料、繩索等器具,并把時間選定在春天少雨季節。到時,他帶領被選來的精強能干的木匠和民工40余名,準備好滾牮、繩索,并在城頭上架設了電線,裝上了電燈,工匠們在工地安下營寨,休息等候三天有余。在一個夜深人靜之時,在胥得輝指揮下,工匠們使牛的使牛,打牮的打牮,燈光中胥得輝利索的身影如云燕穿梭,一把锃亮的斧子敲打著大木楔。樞紐部分楔上了五個楔子,只聽一聲吆喝,一座城樓穩穩當當牮了個端端正正。這時,時間已經八點多,祁連山頂上冒出了鮮紅的太陽,涼州城樓像經過了春風的吹拂而擺正,在陽光的沐浴下端正地矗立在城頭,重放古色古香的異彩。胥得輝在大家的歡呼稱贊聲中走下了城樓,又走進了那個改造靈魂的沙窩農場,繼續接受改造。他在內心深處為這次牮正涼州城樓而高興,也為魯班老祖傳下的手藝有用武之地而喜悅。因勞改踏實,牮正涼州城樓有功,他又被刑減。
大躍進時期,胥得輝在臨夏新生古典建筑工程隊勞改時,用“反封建”拆下的寺廟木料,帶領工人修建起了初具規模的臨夏紅園。尤其在1954年,全國開展的技術革新運動中,他夜以繼日、埋頭苦干,進行技術革新。他用汽車轉動和推動原理,加上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了一輛高1.7米、寬2米、長3.6米、由12個大小輪子組成、一個操作方向盤、四輪地下滾動的木制汽車,能裝載一噸土肥,行駛數百米。值得稱贊的是,在他勞動改造的1956年,組織上讓他帶領九個技術工匠,在嚴密組織下,不聲不響地遠赴北京,參與了人民大會堂甘肅廳的大部分木質裝修項目。
此后的胥得輝沒有在成績面前駐足,而是更加信心百倍,奮不顧身地勞作著,始終以悔過和感恩之心鞭策著自己。在他負責修建臨夏回族自治州糧站、臨夏石頭洼糖酒廠、臨夏州招待所、臨夏州汽車站等工程時,總能匠心獨運,對工程質量高度負責,保質保量地一個個提前完成了修建任務。為此,臨夏州政府又給予了他好評。根據其表現,已改造了七年的胥得輝被提前釋放,留隊工作。
藝術煥發青春 妙手美化山河
孟子說過:“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這對詮釋胥得輝的人生發展軌跡再也恰當不過。胥得輝已經過了少年時期勤奮學藝的艱辛和七年監獄生活的磨練及“脫胎換骨”的靈魂改造。下一步路如何走下去呢?胥得輝說:“從這時起我更要繼續以革新創造的積極思想和行動,做出不平凡的事跡來,以報答黨的恩情。”胥得輝釋放留隊后,他大顯伸手的第一“戰役”就是擴建臨夏紅園。組織上了解胥得輝的內心感情和思想動機,所以把擴建紅園的任務全權委托給了他。胥得輝以百倍的責任心與神圣的使命感帶領施工人員緊張地投入工作。設計中晝夜思考,精心構思,有時徹夜不眠;不停地擺布模型,研究方案,繪制多種圖紙,甚至廢寢忘食連續工作幾天幾夜,最后在眾多設計方案中選定了突出民族特色的月牙式樣式:中為三間大殿,左右為兩排廂房,兩梢頭為兩座兩層的六楞亭。每種建筑中雕有花草樹木——梅蘭竹菊、益鳥祥獸、青山綠水、綠樹碩果、龍鳳呈祥等栩栩如生的圖案,設計成了一座錯落有致、色彩斑斕、各顯風姿、渾然一體的建筑群。為節約開支省工省料,施工建設中他更是率先打頭,吃苦耐勞,使施工程序高效有序地進行。他的以身作則、帶頭苦干,激發了所有施工人員的工作熱情,一個在全國獨具特色、風格奇異的公園提前完工了。現在中外賓客若到臨夏,主人首先讓其領略的就是臨夏紅園美景,而賓客們領略之后不禁要問,臨夏地區不大,可這公園名氣不小哩!是誰設計修建了這樣的美景?主人不無自豪地說:“就是我們臨夏永靖白塔寺川的木匠修的。”
爾后,他自己動手制作了許許多多的雕刻藝術工具和裝飾材料,在積石山下修建了保安族、撒拉族、東鄉族、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大河家清真寺、保安墩和高趙家拱北。在這些建筑群中,他將回式古典建筑的四角飛檐,“桃格”與藏式古典建筑中的“七層坊”同漢宮廷建筑中的花草、鳥蟲、走獸等雕刻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合理布局,動靜相宜,讓人耳目一新。在臨夏太子山下修建了蓮花山公園的大佛殿及康樂大東清真寺、甘河灘清真寺、劉家集清真寺、馬集大中寺、三甲集清真寺等。在黃河之濱修建了劉家峽濱河公園、蘭州仁壽山主體大殿、甘肅省老干部活動中心等古典建筑群及蘭州五泉山公園亭臺樓閣。在河西走廊修建了敦煌市門樓、敦煌月牙泉月楞寺。在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天水,指導修復了伏羲廟等。
當年,被譽為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小金瓦寺因年久失修,底層梁柱朽爛,以寺主第六世嘉木樣活佛的名義,派遣寺管人員來到胥得輝居住地請其維修,并給他奉上了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代表草原藏族牧民心意的潔白哈達。他心潮澎湃地接過了哈達,來到拉卜楞寺。胥得輝看了這座樓閣重疊、氣宇軒昂的四層佛殿后,幾經思索,最后使用省時省力省錢的使牛打牮法。施工中既沒有眾多的工程人員來壯聲威,也沒有帶復雜的工具以張聲勢;他只帶領五六名徒弟,悄悄地走進了小金瓦寺,仔細觀察,周密計算,一個方案否定了,另一個方案產生了,這樣反反復復,整整苦思冥想了半個多月,最后選定了最佳方案。一天下午,他同徒工們帶了15噸的“千金”機械兩臺,帶了事先準備好的檁柱梁椽百余根,在光線幽暗的佛殿里拉開了戰幕。用“千金加牮”之法,把四層多高的佛殿懸懸吊了起來,眾徒弟遵照他的施工步驟與方法,密切協作,快速施工,抽換六根金柱、四條大梁。然后把偌大的金瓦佛殿又穩穩當當、安安全全地放置在新做的柱子上,前后共用了40分鐘,神不知鬼不覺地便大功告成了。寺管人員和喇嘛們看到小金瓦佛殿一會兒梁柱一新、穩固牢靠的情景,欣喜若狂,驚嘆不已,紛紛交口稱贊胥大掌尺的高明。為此,胥得輝得到了來拉卜楞寺視察并進行佛事活動的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的專門接見。嗣后,胥得輝在夏河拉卜楞寺又應六世嘉木樣活佛之邀,為其修建了拉卜楞寺賓館、辯經樓……一座座佛殿、經堂在夏河之濱矗立起來了,一座禪寺、昂欠在扎西旗灘上映放著異彩。
藝林春深永不休 爐火純青照來人
胥得輝自十多歲跟隨祖父學藝,在藝術的無邊世界里奔波游走。按說,他已良好地傳承發揚了祖業,做出了無愧于父老鄉親的業績,回報了“木匠之鄉”這塊土地的養育之恩,實現了人生的夙愿。可以說功大于過,名利雙收,已到坐享其成、安度晚年的時候了。
可胥得輝與常人的想法不同,在他眼里藝林春深似海,心中藝苑樂意無窮,他對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胥得輝的絡腮胡子已漸花白了,歲月刻在臉上的皺紋一天天在加深。遺憾的是,胥老先生多年過重的身心負荷使他積勞成疾,但他常惦念著未竟的事業,如何把它圓滿地交給后輩。雖然在多年無形的大課堂里,他對大多為學習本領而來的眾徒言傳身教、嚴格要求,通過崗位練兵等手段培養了不少古典建筑專業技術人員,但業務上精通、技術上超群的出類拔萃人才仍顯奇缺。故此,他強打精神,頑強地與病魔抗爭,支撐起帶病的身體,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咬緊牙關,堅持不下“火線”。1988年,省上主管敦煌文物所的領導前來請他,要修建敦煌城門、敦煌月牙泉月楞塔及藏經洞等,接著天水伏羲廟也要維修擴建……面對這眾多建筑水平要求很高的工程,胥得輝并未推辭,而是爽快地一個個答應了來人的請求。可他內心矛盾重重,這些工程相互距離上千公里,自己又身體多病,怎么辦呢?思考許久,便毅然決定采取“把住關頭,設計求精;抓住關鍵,講究質量;宏觀指導,微觀點迪;放開手腳,培養能人”的思路,把他多年培養成長起來的精明強干的堂弟胥元明、侄兒胥恒通等叫到跟前,告訴了他的想法。徒弟們很快領會了胥得輝在有生之年急切栽培他們、讓他們能獨當一面的愿望。他運用“整分合”管理的辦法,讓技藝水平高、善于組織管理的幾個人分管各個工程點,由他們提出多種設計方案,繪制出圖紙,然后胥得輝與他們一一審查與研究,最后選定最佳方案,讓他們根據分工分頭奔赴各地的施工單位。他自己巡回檢查質量,解疑排難,點撥指導,耐心教育;具體工作則放開手腳,使之漸漸擔當全部古典建設工程的擔子。胥得輝就這樣不停地奔波,有時疾病發作,痛不可忍的情況下,在工地上輸液打針,服藥治療。人們勸他住院治療,可他怕工程搞不好,仍帶病堅持繼續奔赴工地。他多么希望后輩們快速成長啊!他對徒弟們說:“你們現在要能單獨領工承建,我就放心地回家住院治病了。”弟子們也深知老人的心意,不辭勞苦,抓緊時間學習,積極主動請教,爭取早日成才。經過幾年的精心栽培與實踐鍛煉,一批批新人成長起來了,胥得輝會心地笑了。截至1991年,敦煌、伏羲廟的大部分工程前后完成,成千上萬的游人們看到一座座造型各異、精妙絕倫的建筑工藝時,交口同贊。一位來敦煌考察的日本專家看后敬佩萬分,曾三次邀請胥得輝去日本傳經送寶。但考慮到走后會影響工程與對后輩們的培養,胥得輝都婉言謝絕,把個人的得失放到腦后了。
年逾古稀的胥得輝老藝人,老驥伏櫪,志不減當年,繼續做著他未竟的事業。他不顧身患疾病,依然不停地奔走在河西走廊和隴東高原及蘭州、臨夏各地的施工現場,并用心設計、竭力監管施工質量與進度,堅持帶病工作。由于過度的勞累,持續的費神,胥得輝老人的病情加重,不幸于1992年8月去世,享年70歲。
回憶胥得輝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有過失足痛楚的磨難歲月,更有過人生道路上獨特的豐碩年華。正是這不平凡的人生道路,成就了古典建筑藝術史上的一位大師,造就了他百年絕唱的藝術風格。他留下的除理性把握人生、嚴防誤入歧途的教訓之外,更多的是中華民族古典藝術史上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與辛酸痛苦鑄就的藝術瑰寶。他才華橫溢,匠心獨具,追求藝術,奉獻社會,延譽新秀,造就人才,所作的貢獻,更值得世人稱頌。
傳承創新事業旺 根深葉茂碩果豐
雨過禾苗潤,業傳子弟澤。胥得輝老藝人的去世,不僅是胥氏家族的一大悲傷,更是隴上古典建筑藝術的重大損失。凡知訊者,無不惋然痛惜。幸好胥老在世時,已精心培養,愛心執教,培育了一批古典建筑藝術的后來人,一批出類拔萃的能工巧匠已脫穎而出。特別讓人們欣慰的是胥老的侄子胥恒通、堂弟胥元明等已經學習掌握了古典建設藝術的工法,能獨立承攬古典建筑工程的修繕建設項目了。更令人慶幸的是,在胥得輝等老一輩藝人帶領下,古典建筑事業的發展引起了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三級黨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在縣政府的積極申報和省、州的大力支持下,在胥得輝的建議下,早在1982年就在臨夏市成立了古典建筑隊,胥得輝承擔了副隊長與工程師的重任。1986年又成立了永靖古典建筑工程總公司。2014年,永靖古典建筑工程總公司經過重組成立了大型國有控股企業“甘肅古典建設集團”。重組后下設9個子公司、27個分公司,胥得輝侄子胥恒通帶領組建了“甘肅古典有限建筑總公司一公司”, 胥得輝堂弟胥元明帶領組建了“甘肅古典建筑有限總公司二公司”。從此,一個從單向承包古典建筑工程項目的公司,走向了綜合承包古典建筑群工程的大公司;從僅以干古典建筑木工活走向了工程總承包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從民間工藝走向了政府整合發展的大雅之堂;從單一的木構件制作走向了集約化品牌發展的軌道。
胥恒通先生帶領的“甘肅古典建筑有限集團一公司”,先后承攬修繕近百項古典建筑代表性項目,青海玉樹新寨嘉那嘛尼堆復建、敦煌莫高窟牌坊門樓修繕抬高與彩繪項、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加固維修項目,蘭州四庫全書文溯閣的玉牌廳、琉金拱及文溯閣前后主樓的興建項目,天水伏羲廟整體修繕項目、張掖大佛寺大殿修繕及臥佛后十大弟子的扶正維修項目,永登魯土司衙門及妙音寺修繕項目,張掖鐘鼓樓的修繕項目等等。在修繕眾多古典建筑項目中,胥恒通先生帶領的團隊還破解了多個技術難題,如在維修敦煌莫高窟下寺的危墻時,時任敦煌莫高窟研究院的樊錦詩院長提出要想盡辦法保護危墻上常書鴻等學者院長的題記。由于此墻風吹日曬、黃沙侵襲、年久失修、保護不夠、墻壁風化、墻體嚴重損壞,面對這種松落不堪的土圍墻,要留住題記來保護原墻體實在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對此,好學深研的胥恒通先生反復琢磨,深入思考,整整想了一周,運用危墻“墩接法”,在松落的土墻上打了若干小洞,然后用木楔子釘進墻體內,用這種辦法托住了墻體,保護住了墻壁及題記。再如,在修繕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及前面的廣場時,發現九層樓底下三層方向向東,上面幾層方向向南,而前面的廣場中心難以確定。對此,樊錦詩等也被難住了,報國家和省文物局論證后,也拿不出來好辦法。胥恒通心急如焚地帶領團隊深入洞窟,反復攀緣層樓,察看廣場周圍。經過認真細心的調查研究后,終于拿出了一個方案,即以九層樓覆蓋洞窟中大佛中心主線為中,確定廣場的中心。方案報國家文物局,文物局專家一致同意,并稱贊胥恒通先生很有智慧。又如在維修秦安縣興國寺時,為了保存大雄寶殿兩個大梁上的明代彩畫,采取了金蟬脫殼、新梁入肚的技術,使得一個外殼繪畫依舊完好的大梁橫臥在大雄寶殿之上,當地群眾被驚呆了,都稱這是一個神工巧匠。還有在扶正張掖大佛寺臥佛后面的十大弟子時,遇到了很大的難題,他整整跑了一個月,最后從《文物修繕概論》一書中,找到了攻克難題的技術,有效地解決了張掖大佛寺十大弟子扶正項目。
在幾十年的古典建筑修繕建設工程中,胥恒通先生帶領下的團隊解決了一個個的工程難題,保全了一件件的珍貴文物。由于他帶領的公司業績卓越、工程質量好、專業技術水平高,他本人被省文物局聘為“文物修繕專家庫專家”,被省文物局授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建筑修復技術的代表性傳承人”;他主持修建的蘭州四庫全書文溯閣,獲甘肅省建筑業聯合會組織評選的“飛天獎”;天水伏羲廟整體修繕項目,獲”省級文物修繕優質獎”。他所在的公司也被國家文物局頒發了“古典建筑修繕一級資質”,他們申報的“永靖白塔寺古建筑修復技術”入選全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胥元明帶領的甘肅省古典建筑集團有限總公司二公司與胥恒通的一公司比翼齊飛、各領風騷、相得益彰,先后承建了蘭州大學致公堂、觀成堂整體抬升修繕工程,敦煌陽關博物館新建工程,敦煌月牙泉月牙樓修繕工程,嘉峪關關城古建筑群修繕工程,甘南夏河拉卜楞寺馬頭明王殿修繕工程,甘南夏河拉卜楞寺嘉木樣寢宮修繕工程,蘭州白塔山公園的整治改造工程,臨夏民族風情步行街工程等經典工程。這眾多項目中讓人至今贊不絕口的有兩個工程:一個是蘭州大學致公堂、觀成堂整體抬升修繕工程。他們將致公堂、觀成堂屋面揭開后創造性地使用整體抬升技藝,使兩座140多年前修建的古建筑整體抬高1.39米,使這一古老建筑未受絲毫損壞,保存原貌,重新煥發了昔日的光彩。另一個是,甘南夏河拉卜楞寺馬頭明王殿修繕工程。對明王殿通柱腐爛壞舊問題,采取了“抽梁換柱”的辦法,巧妙地換掉了壞舊通柱,對整體結構未動一木一楔;節約資金100多萬元,僅用6萬多元完成了修復加固工作。
胥元明先生帶領下的團隊,在完成了幾乎遍及隴原大地的古建筑工程中,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保存了一個個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始終不滿足于現狀,虛心向實踐學習、向他人學習、向書本學習。他和同事們先后多次到北京大學、北京建筑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參加古典建筑研修班。在研修中,他廣泛向專家學者和同行好友虛心求教,不斷吸收江南古典建筑的特長,融合各民族各地區古典建筑的特色,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借鑒別人的技藝經驗,融合于自己的古典建筑工法中,并在每一個建設項目中創新變化。加上他在工程設計中精益求精、工程建設中兢兢業業、工程維修中細致入微,主持的工程項目始終確保優質,受到廣泛好評。他們修繕的夏河拉卜楞寺嘉木樣寢宮項目榮獲“民族建筑工程金獎”;蘭州大學致公堂、觀成堂整體抬升修繕工程被授予“民族工程金獎”;夏河拉卜楞寺馬頭明王修繕項目被授予“優質工程獎”。同時,胥元明先生特別注重工法研究與實踐,2018年9月,他們公司獲得了甘肅省建設廳頒發的“甘肅工程建筑省級工法證書”及“省級工法藏式文物古建筑屋面、樓地面修繕技術改進工法證書”等五項榮譽。由于胥元明、胥恒通在古典建筑方面的斐然成績,他們所在的甘肅古典建筑集團,2015取得了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古建筑維修保護一級資質”,2016年取得了“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資質”,他們的古典建筑修復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胥元明先生虛懷若谷,傾心學習,2016年12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中國建筑與園林藝術委員會評為“中國古建筑保護工匠名師”,2017年被國家文化部、北京建筑大學特聘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訓培訓授課專家”,2018年5月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頒發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建筑修復技術代表性傳承人”。
胥恒通、胥元明叔侄在公司取得輝煌業績、個人獲得多項殊榮的同時,始終沒有忘記老祖宗的教導與遺訓:“你們要把這門手藝不斷傳承下去,千萬不能斷損在你們手里。這是我們給你們留下的看家本事,也是家族發展的法寶。”他們深深認識到事業在發展、技術在進步、技藝要傳承的重要性。近年來,他們共同加大投入,積極培養后來人,不斷壯大人才隊伍,從全國高校引進了不少大學生;自己的兒子大學畢業后,也加入到古典建筑事業中。現在,胥元明之子胥明智、胥恒通之子胥曙奎,都成了公司的頂梁柱,兩家公司專業技術人才達200多人。他們已經能夠獨立承攬并完成大型古典建筑工程群項目,為古典建筑事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讓人們更為欣喜的是,胥元明、胥恒通經營的公司,積極引進國內外現代數控技術,辦起了古典木構數控加工雕刻廠,培養學習過信息技術和數控技術的人才,通過應用計算機編程生產古典木構件,大大減少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已具規模化發展。
手澤與杰作書寫過去輝煌,口澤與智慧昭示未來華章。胥得輝這一大國工匠上下五代人傳承的古典建筑藝術事業,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生生不息,不斷發揚廣大,形成了一部特有的發展創業史,也成為了一部帶動影響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歲月不滯,事業永續。胥得輝老人已故去多年,但他和先輩開創的甘肅古典建筑事業,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從省內到省外、從國內到國外、從單項到整體、從零散到產業化、從小有名氣到成為國內外馳名品牌,一步步奏響了發展壯大的凱歌,一段段譜寫了喜人的藝術華章。展望未來,甘肅古典建筑事業走向產業化的步伐正在加快,邁向國際化的強音已經奏響。我們堅信,這一古典建筑藝術瑰寶將會閃耀出更加燦爛的光華,綻放更加獨異的風采!
責任編輯 閻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