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銘
《刻舟求劍》出自于《呂氏春秋》,全文可比我們讀到的那個典故內容要豐富得多。戰國時期,有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不知變通。平時總按書上說的做,甚至盲目模仿別人,別人怎么做,他也學著怎么做,也不管別人的情況與自己的事情有什么不同。
有一次,那個楚國人經過山林,看見一個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不慎,斧頭從手上脫落,掉下山谷去了。樵夫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個明顯的記號,然后下山,對著山上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楚國人很是佩服。
這個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兩岸的美景令他陶醉。船行至江心,一不小心,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尋劍。他卻笑著搖搖頭,鎮定地說:“我自有妙法。”于是他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
船繼續前行,靠岸了,楚人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刻記號處跳下水,在水中摸索。結果摸了很久,也沒有摸到那把劍,他感到納悶,喃喃地自語道:“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么就找不到了呢?”
楚國人沒弄明白,山谷是不會移動的,記號在什么地方,斧子就在記號的下面,而船是移動的,船行而劍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