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楠
摘要:和諧社會的基礎是民生建設,科學的幸福觀是馬克思主義幸福民生的基本前提。和諧社會的幸福民生需要同時滿足精神與物質層面的要求;需要全體民眾與個人幸福的融合生長;要求自然發展、社會發展、個人發展和諧共進。在和諧社會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發揚先進文化、維護公平正義、保證政治民主、促進經濟發展等對幸福民生建設進行加強。
關鍵詞:幸福民生建設;和諧社會;物質;精神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主張對人民最直接最關心的利益問題進行解決,正在逐漸對幸福民生建設力度進行加強,能夠在和諧社會建設、實現中國夢以及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等方面發揮重要的意義,對我國的長遠發展有利。
1 幸福民生的重要作用
幸福民生問題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并且能夠對國家穩定發展改革大局產生影響,所以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應該對幸福民生建設足夠重視。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對各種挑戰和矛盾進行化解的社會轉型期,幸福民生的建設問題能夠直接影響國家發展。建設幸福民生的質量越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幫助越大,就能在越短的時間內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得以完成。
對幸福民生問題進行充分重視,能夠在實現科學發展價值目標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科學發展的科學性能夠在實現幸福民生的過程中得到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人民幸福、政治善治、經濟增長、社會和諧以及文化發展。
有效的進行幸福民生建設,能夠使復雜的社會利益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只有有效的保證幸福民生,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構建和諧社會。實現自身幸福是人類參與一切社會活動與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完成和諧社會的構建最主要的是對利益兼顧以及利益平衡的問題進行解決,并且以此為前提社會終極價值準則公平正義及逆行踐行和發揚。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條件就是保障幸福民生,只有對民生進行不斷改善。建設民生幸福的質量能夠直接決定社會和諧化的程度。民生幸福不僅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和諧之源與和諧之本。
進行幸福民生建設,能夠有效的提高執政黨的執政能力。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重視人們的利益,為廣大人民的利益提供保障。信服名聲進行最根本的人民群眾利益,能否有效的解決、發展、維護人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能夠為實現幸福民生提供保障,也是對執政黨的重要考驗。我們必須在最高標準上建設幸福民生,更好的為人民服務,使人們獲得的利益不斷提高。
2 基于和諧社會的幸福民生建設策略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幸福民生是其中的核心。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有效的建設幸福民生。
2.1 以經濟建設保障幸福民生建設
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有效的保證經濟發展,才能使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經過不斷的實踐證明,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能為幸福民生建設提供有效依靠,如果經濟建設的成果不好,將會嚴重威脅幸福民生建設。由此可見,幸福民生建設與經濟發展存在密切的聯系。但是,我們追求的是健康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幸福民生是其終極目的,不能一味的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實際上,在建設幸福民生的過程中經濟發展是重要手段,發展經濟能夠實現幸福民生的一項重要指標。所以,我們應該對經濟發展進行堅持,有效的同意發展目的與發展成果,充分的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對全面改革進行進一步深化,在更大程度上發展社會生產力,能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才能使建設幸福民生的目標得以實現。
2.2 對人民的民主權利充分重視
幸福民生建設處理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外,還需要一定的政治保障。如果民主政治保障缺乏,是無法從根本上實現幸福民生建設的。充分尊重人民的民主權利是幸福民生最基本的政治保障。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中,幸福民生是其關節點。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需要通過民眾的幸福指數來進行評價。充分的體現民眾民主權利和人民當家做主是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在這方面需要滿足兩個要求:一是對民眾的幸福指數進行提升,在他們享受民主權力的前提下對幸福和尊嚴進行體驗;二是要保證國家事物能夠得到民眾的有效參與。應該以改善民生為充分實現民眾民主權利的政治目標,推動幸福民生建設。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使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和矛盾,特別是幸福民生的相關問題,如貧富差距、社會保障等。這不僅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更對國家長治久安構成威脅。所以,在發展國家經濟社會、建設民生幸福的過程中,必須對依法執政、民主執政、科學執政的原則進行堅持,以解決民眾需求為出發點,完成決策評估監督機制以及民主決策機制的構建,使民眾對國家社會發展事務的監督權、選擇權、參與權、知情權得到提升,以可靠的制度為幸福民生建設提供保障。
2.3 對優秀文化進行發揚
同樣建設幸福民生也應該與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密切相連。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精神層面的保障。幸福民生的組成部分中包括文化民生。而文化有精華有糟粕。幸福民生建設需要對優秀的文化進行大力發揚。如果無法接受先進文化的有效指導,那么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性很難得到有效保障,更不可能使幸福民生得以實現。大多情況下,在人民溫飽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前,國家為了使人們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會將發展重心放在經濟民生上,但是在溫飽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后,就會努力發展小康社會,除了進行經濟民生建設外,還需要進行文化民生建設。只有共同發展經濟民生與文化民生,才能使幸福民生的目標得以實現。因為,在建設幸福民生的過程中先進文化能夠為其注入動力,能夠使民眾心靈和社會面貌更加純凈。特別是現階段,我國就已經進入小康社會,導致人們需要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更加迫切的需要文化民生。只有借助優秀文化的力量有效的發展文化民生,才能在精神層面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幸福民生建設,在能有更加的幾率使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得以實現。
3 結語
綜上所述,建設幸福民生是一項重要的社會主義建設工程,對國家發展存在積極意義,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既需要政府對自身的主導作用進行積極發揮,還需要社會各界進行積極配合,更加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幸福民生建設。在實際的落實過程中可以通過大力發展教育、加強社會保障、加強經濟建設等措施,對建設幸福民生進行進一步推進。
參考文獻:
[1] 唐弢,王健.和諧社會視域下的民生問題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5(05).
[2] 鄭杭生.抓住改善民生不放, 推進和諧社會構建——從社會學視角領會十七大報告的有關精神[J].廣東社會科學,2008(01).
[3] 金小明.基于民生改善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公共管理自動化方案構想[J].商業時代,2013(07).
[4] 王剛,張文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的民生幸福意蘊探析[J].理論探討,2016(03).
[5] 金偉,陶砥.新時代民生建設的旨歸: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J].湖北社會科學,2018(05).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 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