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書 余航
摘要:為支持我國企業發展,我國政府于 2008 年起逐步開展稅制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結構性減稅政策本文借鑒有關國家相關地方稅體系的發展和實踐經驗,深入研究有關地方稅體系的主流觀點。從地方稅體系現狀入手,研究該體系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為結構性減稅政府背景下地方稅收提供了優化路徑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結構性減稅;地方稅收;重構建議
為支持我國企業發展,我國政府于 2008 年起逐步開展稅制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結構性減稅政策,在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結構性減稅政策正在成為我們國家的一項長期的經濟調控政策。縱觀近幾年經濟發展狀況,我國在實施了一系列對企業的扶持和減免稅政策后,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受益,稅收負擔也有所下降,但一些企業仍然覺得稅收負擔較重,企業壓力較大,甚至一些企業反映其實質稅收負擔不降反升。因此,合理分析企業的稅收負擔問題,探討研究科學有效的結構性減稅政策,實現企業稅收負擔合理化,更好地促進我國企業持續發展、不斷壯大,成為擺在我國政府和諸多財稅屆人士面前緊迫而又重要的現實問題。
1 地方稅的定義
就目前而言,學術界給出的地方稅概念有如下幾種主流的定義闡述:如《財經大詞典》給出的地方稅定義為:“根據財政管理體制的規定,凡是劃歸地方政府固定收入的稅種稱為地方稅,對地方稅,地方政府擁有較大的管理權”。而在《現代經濟辭典》中所給出的地方稅的概念為:所謂“地方稅,又被稱之為‘地稅,是‘中央稅的對稱。該部門稅收是由中央統一管理,但是其征收工作由地方負責實施,也是地方政府的活動經費的主要來源”。上述觀點對地方稅的闡述仍有所欠缺,在前述內容中筆者給出了地方稅收入歸屬地方政府所實際使用支配的解釋,但是上述的描述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地方稅概念,并且并未對地方政府是否享有地方稅立法權進行明確說明。筆者在本文中認為地方稅是指由中央或地方立法,地方政府負責征收,稅款收入完全歸地方政府支配用度的各稅種的統稱。
2 地方稅體系的主要內容
“地方稅體系”是由地方稅收收入、稅收權限、征收管理以及相應的稅收制度共同構成的系統性整體,涵蓋下列四項:
2.1 收入體系
地方稅收入囊括了地方政府按比分成的共享稅收入和地方政府擁有獨立支配使用權的稅種收入。若地方政府能自主支配使用某稅種的收入,則即可判定該稅種的收入屬于地方稅收入體系內。能否獨立支配使用即是甄別某項稅收是否屬于地方稅收入的標準。地方稅收入作為最基本的財源需保障地方政府職能的有效履行。
2.2 稅權體系
地方稅稅權體系囊括了稅收歸屬權、稅收立法權和稅收管理權,其中稅收立法權是所有稅權的基礎。作為地方稅收征管和收入組織的法律基礎,地方稅體系是涵蓋了全部地方稅法律法規組成的稅收法律規范系統。
2.3 制度體系
地方稅制度體系涵蓋了地方稅稅種結構、主體稅種的選擇及各稅種間的搭配協調。是由地方政府所能自主支配的各稅種及要素間形成的互相協同、彼此配合的稅制體系。地方政府應依據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的選擇恰當的稅種組合,形成協調的比例關系進而發揮最佳效能。
2.4 征管體系
地方稅征管體系涵蓋了機構組織、管理服務、稅務稽查、評估監控等主要內容。是一套由地方稅各征管要素間彼此關聯、相互制約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地方政府機構所歸屬各稅種是其作用對象,其宗旨是合理高效的組織征稅活動并能有效的完成稅款征收和管理服務等各項事宜。
綜上所述,地方稅體系的內容相當豐富,從理論層面到實際工作涉及到多個系統多個維度的不同方面。其各子系統之間又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形成了地方稅體系的基本內容。
3 地方稅收的優化路徑
從對中小企業稅收負擔問題的分析來看,僅僅從樹立先進的稅收管理理念、營造良好的納稅營商環境、完善配套的服務體系等方面下功夫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從頂層設計角度出發,在推動稅制改革和構建稅制體系上不斷完善、優化,促進我國整體稅制結構穩定、公平、合理,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稅收負擔不合理的問題。 因此,當前可以在結構性減稅政策背景下采用構建集成化的結構性減稅體系來優化地方稅收的路徑。
3.1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結構性減稅政策
結構性減稅要以產業指導目錄為重要依據,推進產業稅負的結構性調整。產業目錄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新形勢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主要內容,更加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更加注重對服務業發展的支持,更加注重對產能過剩行業的限制和引導。同時還以增強產業升級動力為核心,培育激勵產業技術創新的稅收環境。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關鍵要把科技創新作為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將其貫穿在產業升級的全過程。因此結構性減稅政策應當瞄準創新驅動,為促進產業技術創新與進步提供激勵。
3.2 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結構性減稅政策
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推動科技創新、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稅制設計和實施中應當從中小企業發展困境入手實施有針對性的稅收扶持政策。當前,中小企業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資金積累慢、外部融資難、成本壓力大和虧損面較廣等方面。這些問題與稅收負擔偏重、稅收政策不合理有一定的關系,為此結構性減稅政策要為加快中小企業資金積累提供進一步的稅收支持。
3.3 改善居民消費的結構性減稅政策
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疲軟的主要原因是低收入階層消費需求不足,而消費水平則突出表現為不同收入階層消費水平和質量差距較大。因此將減稅的著力點放在中低收入階層身上,能夠起到擴大消費需求與減少消費不平等作用。可通過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直接稅負擔,增加其可以用于消費的可支配收入,也可通過減輕中低消費者的間接負擔,間接增強其購買力。
參考文獻:
[1] 龐鳳喜,張念明.宏觀稅負、稅負結構與結構性減稅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2] 潘文軒.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的著力點與路徑選擇[J].稅務與經濟,2012(04).
[3] 朱青.對當前我國稅負問題的看法[J].稅務研究,2017(03).
[4] 黃晶.我國稅負水平及經濟新常態下的優化路徑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7.
[5] 楊元偉.稅收收入視角下穩定稅負[J].稅務研究,2015(05).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結構性減稅政策背景下地方稅收的路徑優化研究”(編號:19G107)。
(作者單位:湖北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