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良 盧燦
摘要:近年來,社區文化養老模式因社區老人心理問題頻發而陷入發展困境。基于此,本文以社區文化養老為背景,通過對積極心理學和社區心理學在文化養老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的整理分析,得出相關體系未建立、人才供需不平衡、社區心理服務系統欠缺、預防措施不到位等心理學在社區文化養老的四大應用難題,并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探析老人養老心理問題的解決之道,從政府、企業、社區和家庭四個維度提出未來心理學視角下社區文化養的建議,助推社區文化養老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心理學;社區文化養老;發展路徑
1 心理學在社區文化養老的應用背景
1.1 社區文化養老的興起與癥結
社區文化養老模式是自2011年中央“十二五”規劃提出,為進一步提升我國養老質量以來,逐漸流行的養老模式。其打破機構養老、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三者相互隔絕的局面,將社區文化互助的養老理念植入其中,著重關心老人們精神層面的狀況。鼓勵老人們相互幫扶和帶動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并通過提供多樣的文化活動來滿足社區老人的精神需求。但這種新興模式尚未成熟,老人們仍存在一些諸如:孤獨感、失落感、恐懼感、抑郁感等心理“頑疾”。這也是制約社區文化養老模式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1.2 心理學在社區文化養老應用的必要性
我國老年人心理問題人群基數龐大,約有2760萬的老年人心理狀態存在問題(中科院,2008)。且社區老年人中有65.2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邱雨,2019)。心理學家伯尼斯·諾嘉頓提出的“社會時鐘”理論指出:每個年齡階段都應該有與之相契合的行為和認知。通過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對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明顯提升作用,有助于緩解焦慮、抑郁等問題(彭淑穎,2019),故在社區養老中對老年人的行為和認知進行心理干預是有必要。
2 兩種心理學在社區文化養老的相關理論應用研究
養老心理學研究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而現代養老心理學將積極心理學與社區心理學初步融入進社區養老中,以解決社區養老問題,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發展。
2.1 積極與社區心理學在文化養老的主要成果
目前,兩種心理學尚未在養老領域形成專門的養老理論體系,僅對心理學做出了整體性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有幸福感研究(Daniel Kahneman,2000)、真正幸福論(Seligman,2002)、生態理論(Kelly & Trickett,1968)、心理社區感理論(Sarason ,1974)、賦權理論(Rappaport,1987)等。這些研究成果作為專業領域內的突破性成果,為后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性的借鑒。并且現今國內外養老的相關研究大都以此為基礎理論指導進行社區養老分析與實踐。
2.2 積極心理學在文化養老的研究
從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方向看,形成積極心理狀態是促使養老質量提高的關鍵,而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就是否定消極心理。例如在“專念”理論(Ellen J.Langer,1976)指導下的“盆栽”實驗就證明了老人擁有積極心態對養老質量的改善具有顯著效果。它將老人“醫學上的心理疾病”與“個人發展”相結合,進而促進社區文化養老質量的整體提升。
2.3 社區心理學在文化養老的研究
社區心理學強調社區感是促使社區老人們走出心理障礙、提高參與度、解決心理癥結的關鍵所在。詹姆士·H·道爾頓在《社區心理學--聯結個體和社區》一書中指出:高度的社區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區氛圍,從而提升生活質量。社區心理學將通過協調關系的手段來促使心理問題的解決,同時社區心理學強調預防重于治療的觀念。通過運用社區心理學進行心理衛生干預對改善社區空巢老人生理狀況有明顯效果,并且心理狀態有較大改善(藍醒瓊等,2017)。
鑒于兩種心理學在實際運用中的有效性,本文認為:有效解決社區文化養老頑疾的重點是以兩種心理學的結合和實際應用為抓手,加速社區文化養老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完善和發展,為社區文化養老的相關研究作出有效貢獻。
3 心理學在社區文化養老中應用的難題
3.1 專業的心理學養老理論體系尚未建立,相關研究成果較少
目前我國關于養老問題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生活和醫療社會保障的物質方面,且心理學研究起步晚發展淺,基礎心理學理論的非本土化、心理測評工具的局限性,導致無法形成專業的心理學養老理論體系,故而相關理論研究成果較少借鑒性不高。
3.2 養老心理服務人才緊缺,隊伍質量有待提高
面對市場旺盛的需求,心理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尤為突出。根據2017年第十次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約有90多萬名持證心理咨詢師,但僅有3萬至4萬人從事心理咨詢行業的專兼職工作,90%以上的人員屬于無證從業。質量參差不齊的人才隊伍難以保障心理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而在如此大環境之下,社區養老服務的心理學人才更為緊缺、質量更難保障。
3.3 心理健康重視程度不深,社區心理服務系統欠缺
據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的社區文化養老重點在于活動供給,而忽略了“心理供給”。社區的管理者心理衛生服務意識的缺乏更是致使社區約六成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的主要誘因之一。加之我國現階段的處于脫貧攻堅階段,在養老方面更注重于構建物質層面體系,基于此造成了社區文化養老中心理服務系統的欠缺。
3.4 “空巢家庭”現象普遍,預防措施不到位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絕大部分的心理問題源自于家庭。國家統計局經調查得出:目前“空巢家庭”占家庭總比為40%,所以這也是養老心理問題頻發的關鍵所在。而大部分家庭缺乏心理衛生知識,并未將預防心理問題作為養老的當務之急。總以物質養老代替精神養老,缺乏對老人心理問題的重視,未做到防范于未然。
4 心理學應用下文化養老的革新化的路徑分析
4.1 政府層面
政府應當縱覽全局,完善心理學的頂層設計,為其發展作出總體規劃,促進心理學在文化養老的應用。首先應在法律上予以保障,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相關產業政策和構建產業監督評價體系,為心理學應用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政府應當加大相關資金的投入,鼓勵高校、學者進行心理學學術研究,助力心理學養老理論體系的建立,同時搭建全國心理衛生服務體系,通過建立老年人心理衛生服務站,建立基層心理服務組織,促進心理衛生服務普及。最后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就業創業上予以政策性支持,提高行業待遇水準,并引入市場機制,從而打造更多高水平的心理養老服務與相關企業。
4.2 企業層面
企業作為市場服務的提供者,應勇擔重任,促進養老產業發展。企業應運用心理學+新技術,如:AI(人工智能陪伴)、大數據心理分析等,為老人提供更便捷更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此外需要打造更多適合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文化產品,利用文化產品解決心理難題。企業更要發揚人文精神,建立健全退休職工的精神關懷機制,對退休員工進行適當心理關切。
4.3 社區層面
社區作為養老服務的輔助手,應積極承擔起心理宣傳、服務提供的職責。社區的管理者應當重視起“心理學養老”的作用,通過視頻宣傳、家庭走訪等形式對心理學養老進行積極宣傳,促進社區居民的養老認同與支持。在此前提之下社區應當積極提供心理衛生服務,開展如:死亡教育宣傳課、老年心理學講堂、一對一上門心理疏導等針對性活動服務,助力社區文化養老難題的解決。
4.4 家庭層面
家庭作為社區文化養老中最重要的環節,應當積極參與到自身養老問題的防范和解決中。老人作為社區文化養老的對象,必須自覺樹立好積極老齡化觀念,保證自身擁有正確心態,正確看待自身變化,才能避免自身心理問題的發生。而家庭成員作為撫養老人的第一級別人群,學習好心理衛生知識是必要的。有助于其從物質贍養轉變為精神贍養,自覺地站在老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解決老人內心需求。
5 結語
加快心理學在社區文化養老中的應用,是我國在新時代下化解人口老齡化危機邁出的重大步伐。本文認為,解決心理學在社區文化養老的應用難題,需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社區輔助,家庭自主四級聯動的積極作用。心理學在社區文化養老的應用,有助于我國在完善當前養老體制基礎上,逐步實現養老服務向高質量方向升級轉型,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與體系。正所謂“長者之事興之,則國家必興之”,讓老人們都過上健康快樂的晚年生活,擁有高質量養老,更是一個國家的責任和興旺的象征。(指導老師:易露霞)
參考文獻:
[1] 包張凱,林喜好,孫靚.積極心理學在養老領域的應用研究[J].管理觀察,2019(30).
[2] 沈勤,韻卓敏.新時代文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路徑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9(08).
[3] 楊超,陳紅,羅念,群.西方社區心理學研究新進展:理論、方法、研究領域及其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攀登計劃”專項資金項目),(編號:pdjh2020b0700)。
(作者單位: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