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婕
摘要:經過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當代以礦物質顏料為媒介所創作出的工筆畫在繪畫形式、意蘊、藝術表現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面貌。全新的思維方式結合開闊的視野,為當代工筆重彩畫增添了更多時代精神。
關鍵詞:礦物質顏料;材料技法表現;材質美
在中國畫的歷史中,有非常多的作品都是運用礦物質顏料來進行創作的。這些作品往往都是用線作為造型手段,運用礦物質顏料的色彩體系表現畫面。傳統的色彩與技法表現有一定的局限,所以不能充分發掘礦物質顏料特有的繪畫語言表現能力。經過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當代以礦物質顏料為媒介所創作出的工筆畫在繪畫形式、意蘊、藝術表現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面貌。
當代工筆重彩畫更加注重材料技法表現和制作肌理,在于運用礦物質顏料進行創作時,更強調色彩表現,通過現代的筆彩類和非筆彩類技法,來增強工筆重彩畫中的色彩表現力。無論是繪畫工具的開發,還是材料技法表現的豐富,這些都與創作者繪畫觀念的改變息息相關,全新的思維方式結合開闊的視野,為當代工筆重彩畫增添了更多時代精神。
所以,當代工筆重彩畫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還發展出了許多新的筆彩類、非筆彩類技法。例如現代的筆彩類技法有:勾、撞水撞粉、托色、點染、干畫、刷、濕畫、沖脫粉、潑彩、積色、擦、沒骨、掏、錯位染(非錯位染)、平涂、分染、立粉、皴染法、虛染法等等;現代的非筆彩類技法大致有滾、揉、灑、磨、噴、貼紙、貼箔、蘸、印、刻線法等等。這些新開發出來的技法,都是為了更好地展現礦物質顏料的材質美感與特性,增加作品的制作感、肌理效果。
天然礦物質顏料不僅在古代的繪畫藝術中被普遍使用,在當代工筆重彩畫中也被廣泛應用。它有非常好的飽和度和厚重感,且顏色可以經久不變。在當代的工筆重彩畫中,它不僅被用來制作畫面,有的畫家還使用它勾線。因為天然礦物質顏料有粗細顆粒的變化,所以勾出的線有一定的厚度,這種厚度可以使勾出的線條有高度,不容易被淹沒。對比傳統的墨線,雖然沒有那么工整、均勻,但是卻生動富有變化,會產生一種“屋漏痕”的視覺效果。除此之外, 還可以使用金屬色來進行勾線,當然,選擇什么顏色進行勾線,需要根據畫面需求來進行選擇。由此可見,天然礦物質顏料在當代工筆重彩畫的創作中,應用范圍變得更為廣泛了。它獨特的材質美,為畫面增強了表現力。
除了天然礦物質顏料,水干色也被廣泛應用于當代工筆重彩畫中。水干色是由蛤粉染色制成的顏色,它具有流動、含蓄的特點。水干色可以制作畫面,還可以直接作為背景,它的變化、靈動之美可以豐富畫面。
具有晶瑩、閃光之美的礦物質顏料——云母,它色質唯美,色性穩定,在古代被廣泛應用于唐代的敦煌壁畫和明代的法海寺壁畫中,云母晶瑩、閃光的華麗之美,是其他礦物質顏料不能代替的。當代工筆重彩畫中,它的特質被發掘,得到了更廣范圍的應用。云母不僅可以用來做背景,也可以灑在畫面上制作肌理,還可以與天然礦物質顏料調和使用,以追求靈動、變化之美。它若隱若現的閃光,會使畫面更加生動和諧。
當代的工筆重彩畫中,往往不會只看到一種礦物質顏料或者一種繪畫技法,各種材料之間的對比、交織、透疊襯漏,為我們展現了富有變化之美的作品。所以在當代工筆重彩畫中,畫家更加注重發揮礦物質顏料的材質特性,在通過礦質顏料獨特的特性,與畫面想要表達的整體感覺相結合,使之相得益彰,最終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完整的作品。其中,肌理的制作,更能淋漓盡致地展現礦物質顏料的材質美感,再配合多種技法,反復制作,可以使畫面更有豐富、靈動的審美情趣。
礦物質顏料的應用經過了歷史演變、發展,到了今天,變得更加多元化,這些無不表現出華夏民族在繪畫藝術中所展現出的智慧與審美情趣。以礦物質顏料為媒介創作出的作品,如今更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全新的創作思想結合礦物質顏料合理的開發與運用,使當代工筆重彩畫更具藝術感染力。其中,肌理的制作為畫面增添了更多的表現力,它的不同變化與不可復制性,結合作者想要表現的內容,會使作品更有藝術魅力。所以,合理地運用礦物質顏料進行創作,最終可呈現出和諧統一、生動而富有變化的畫面。
通過對礦物質顏料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可以發現當代工筆重彩畫已經有了全新的面貌與藝術表現空間。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打破局限性,充分利用更多繪畫工具來展現礦物質顏料的材質美感,還要運用豐富的材料技法表現,在制作肌理效果的同時,結合富有時代感的藝術觀念與自由的創作思維,注入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與主題,才可以最終呈現出生動的作品。以材料技法表現進行“對話”,以礦物質顏料進行“交流”,通過在創作中的感悟體會,產生共鳴,使作品富有時代精神,形成礦物質顏料的“中國樣式表述”。
所以,當代的工筆重彩畫已經具備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內涵,它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各種材質的礦物質顏料自身含有的特性,為作品增添了不可復制的藝術魅力。它的珍貴,它的絕對美麗,它的靈動變化,為當代工筆畫重彩畫的創作未來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時,對當中國繪畫的發展也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