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統梳理了天府文化研究的重點。隨著關于天府文化的政策出臺,國內對天府文化的研究出現了小高峰。現有研究主要關注兩大問題:天府文化內涵和天府文化的塑造。在梳理已有研究的過程發現學者對天府文化內涵和范圍缺乏清晰界定,與國際學者無對話,對天府文化發展的具體實證研究相對較少。
關鍵詞:天府文化;綜述;塑造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要深度發掘地域文化特質,從市民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汲取營養,推動天府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彰顯繼往開來、革故鼎新的時代風尚,發展“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隨后,2017年9月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了《關于成立成都市天府文化中心優化提升領導小組的通知》。成都市黨的重視和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使得天府文化迅速成為最近兩年城市文化的研究熱點。
1 天府文化研究重點
以“天府文化”為主題詞,在CNKI文獻數據庫中檢索到文獻197篇,其中核心期刊26篇,最后有效研究核心期刊8篇。從中篩選部分文獻為基礎分析天府文化研究的歷程和方式。學術界的關注從2011年正式開始,直到2016年開始至今學術界的關注才升溫;媒體關注度主要從2013年開始呈現上升趨勢,到2017年達到頂峰之后開始下降,主要是因為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發展天府文化。
1.1 天府文化的內涵
關于天府文化內涵,最后由成都市政府在對成都“天府文化”特點的概括中形成討論。徐學書(2011)認為,以“天府”作為區域文化形象概念,其內涵隨著社會發展應予以豐富和發展,才能適應時代需要。2017年,在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天府文化”的內涵后,多數學者都在此基礎上來解釋天府文化的內涵的來源及在當代社會中如何體現。石至王碩(2018)從自然地理環境和移民角度來分析天府文化的兼容特點即友善、包容的特點。黃劍華(2018)認為古蜀文明既與天府文化存在源流關系,更是天府文化的根脈所在,兼容并蓄是天府文化的個性特色。李后強(2018)認為天府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在不同圈層是由不同文化的組合而成的。
1.2 天府文化的塑造
關于天府文化的塑造,學者從多角度提出建議和多平臺進行嘗試。王祖明(2017)認為要塑造“天府個性”,建議做好兩件事:一是實施成都天府記憶工程;二是打造成都故事展播品牌。黃杉(2019)認為天府文化是成都的城市文化,從歷史文化遺產的整理著手來系統研究成都城市文化形象的打造視角,提出以下建議:進一步理清天府文化形象塑造理念,將“全域成都”作為成都市文化形象塑造考察的視野范圍。王淼(2019)認為把川劇作為天府文化的載體,天府文化的內涵在川劇中以其的各種元素相對應。馬勤(2018)著眼于交通傳播天府文化的特點與意義,通過梳理成都市內公共交通站場承載的天府文化的現狀,得出利用交通站場傳播天府文化不夠充分的結論,最后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借力交通站場助推天府文化的發展的一些思考。還有學者把塑造天府文化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相結合。
2 總結與評論
從天府文化的研究重點看,主要關注2類問題,天府文化的內涵特征和天府文化的塑造。不過,現有研究在以下幾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未來應該繼續深入分析。
2.1 天府文化的概念不夠清晰
盡管天府文化的提法被廣泛運用,然而目前學術界并未給出其確切范圍區分。天府文化的內涵和成都市“天府文化”內涵并未明確區分,也沒有明確統一。這導致大多數研究對天府文化的具體內涵缺乏清晰界定,不同研究對天府文化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這導致了兩個問題:一是對天府文化的研究只是政策類的研究,不能深入下去;二是,把什么東西都往天府文化里塞,導致天府文化的內涵過于寬泛。天府文化的內涵是否需要地區的明確區分?它到底涵蓋那些文化?這些問題有待深入研究。
2.2 與國際學者無對話
現有研究中,國內出版的文章或專著占了絕大多數,以英文發表的論文沒有。這與前面提到的概念不清的問題相關,并且從側面反映了已有研究的兩個局限。一方面,沒有國外學者參與天府文化研究表明,目前對天府文化的研究仍然局限在高度地方化甚至政策化的背景下,導致天府文化的相關研究問題缺乏國際上的普適性,因而難以引起其他國家學者的興趣。另一方面,從國內學者沒有與國際學者交流合作來看,目前對天府文化的研究仍然以本土的概念和視角為主,沒有與國際已成功的文化名城(如巴黎)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問題銜接。
2.3 對具體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
目前的研究對天府文化的內涵和塑造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但很少關于推行天府文化發展的實證研究。現如今,中國各大城市都在為如何打造城市文化發愁,如若能夠通過如何推行并打造天府文化的實證研究,提取城市文化的打造范式,能推動中國各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如何進行天府文化的實證研究,這需要考察多個方面?如何提取重要參考對象,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徐學書.“天府四川”:神話、歷史、現實疊加的區域文化形象——對四川“天府”文化形象的新解讀[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
[2] 石碩,王志.論天府文化的兼容特點——兼論成都在漢藏交流中的連接樞紐作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02).
[3] 黃劍華.從成都平原考古發現說天府文化[J].地方文化研究,2018(02).
[4] 李后強.天府文化的特質與公園城市的內涵[N].企業家日報,2018-09-04(001).
[5] 王祖明.豐富表達載體 塑造“天府個性”——關于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的思考和建議[J].先鋒,2017(08).
[6] 黃杉.天府文化形象塑造探究[J].四川戲劇,2019(02).
[7] 王淼.錦江水逝川戲喧——從川劇看天府文化的傳播[J].先鋒,2019(01).
[8] 馬勤.成都公共交通助推天府文化發展[J].時代報告,2018(22).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華大學2020年“西華杯”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類研究課題成果(編號:2020088)。
作者簡介:鄧燕(1996—),女,四川省遂寧市人,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