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妍
那是十二月下旬的一個周末,我下班晚,順便去附近的菜市場買點東西,菜場外圍都是些小商鋪,蛋糕店、白切面、烤鴨店……冬季天黑的早,各店鋪都已亮起昏昏黃黃的燈光,進出菜場的人也不多了,一切都安靜下來。“嚓-嚓-嚓-”菜場入口右邊第二個鋪子傳來大鍋炒花生的聲音,還有一些花生快熟的微香味,我不由走過去。冬季人容易慵懶,周末嗑嗑瓜子剝剝帶殼的花生,喝喝茶水曬曬太陽,就很愜意呢。
走近鋪子門口,一口炭火大鍋里正翻炒著大半鍋花生,絲絲熱氣從鍋里冒出來,鍋底下還有不少沙子,放沙子應該是防著花生焦糊。炒花生用的是一把農用大鐵鏟,翻炒需一刻不停。我打算用手摸一摸鍋里的花生,“不能摸,燙呢!”我以為那么多花生在一起,不會有多熱。聽到這聲音,尷尬地抬頭看去,我這才注意到這個炒花生的人,是一個孩子!大概十五六歲的樣子,個子高身材魁梧但一臉稚氣。“你炒花生啊?不少人家都用機器炒了呢。”我說。男孩沒吭聲,屋里忽然傳來很高的聲音:“他炒花生,有得讓他炒就不錯了,現在誰要他?老師不喜歡他,同學們也不喜歡他,學校都不要他了!”朝里看去,鋪子里還有幾袋花生,男孩媽媽正在挑揀,燈光下只能看見她半邊臉,四十歲左右,紅腫且粗糙的雙手翻著花生。“誰說同學們也不喜歡我了?誰說的?” 男孩忽然情緒激動起來,聲音很大,隔壁蛋糕店的伙子都伸出頭來看。我一時語塞,感覺這不愉快都是因我而起。
“這花生怎么賣?”因為不過意,我由看看,決定買點花生。
“誰說的?不說我也知道,不然你怎么會來這的?人家都讀書,你怎么不讀的?”媽媽繼續道。“我就是不想讀了,你管我?我一年到頭見過你幾次?一來你就嫌棄。”男孩漲紅著臉,“砰”地一聲把鏟子扔了,回身走進屋里,越過他媽媽的花生袋子,進里屋去了。
媽媽嘆了一口氣,起身撣撣身上的灰,拿起鏟子繼續炒。作為任教多年的老師,我看出個大概來: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孩子在老家留守,孩子的成績并不理想,又處于青春逆反期,于是,跑到南京來尋找父母,不想上學了。孩子的媽媽呢,雖然自己做小本生意生活也不易,但不想十幾歲的孩子就輟學。
“嚓-嚓-嚓-”由于生氣,男孩媽媽翻炒花生的聲音更大了,幾乎要把鍋鏟出一個洞來。嘴里還同時發出一些不成字句的“噓!”“切!”“哼!”等帶著怨氣聲音來。
我知道,像這樣的情況如果不解決,不要說家庭不會和諧,孩子長期這樣下去,對他成長尤為不利,甚至會帶來社會問題。家庭不希望如此,孩子也不希望如此,但他們不知道怎么解決,就互相慪氣。
“孩子還小,十五六歲吧,就這么打算不去學校啦?”我問。“十五了,初三,他還能怎么樣?在家跟爺爺奶奶在一起,這兩年開始不怎么聽話,成績也往下降。老師說他幾句就跑我們這來了,他成績不是很好,人家老師知道他來了,也不喊他回去。我們沒臉去學校,自己孩子跑出來,怎么再回去嘛。”他媽媽一口氣說了許多,大概壓抑的情緒積累已久,也沒人傾訴。
“那你跟孩子談過他的打算嗎?”我進一步問。“有什么好談的,剛來那天,他爸打了他一頓。我們沒有文化就只好賣花生,他不念書了,就跟我們一起賣花生吧。他爸起的天天喝悶酒,看見他就來氣,一見面就吵。”說著一鍋花生熟了,他媽媽把花生往旁邊的大匾子里裝。讓我沒想到的是,男孩出來了,幫著媽媽推勻匾子里的花生。
“小同學,你們幾號放假?”我拿個袋子裝了些花生,若無其事地問。“我們應該是一月十五號放。”“那你趕快回去復習參加期末考試,你看,我們最近學生的練習題可多了。”我翻一下隨身的帆布包給他看看。他和他的媽媽同時看向我,眼神里是驚訝,還有信任。“你是老師呀?”他倆幾乎同時問。“是啊,我是老師。”接著,我就跟男孩講了一通話:父母生活不易,理解中學會自己獨立堅強;你年齡小,進社會前要給自己充電,多學習才能掌握更多的本領;學習不理想,回去靜下心來努力,實在跟不上也無悔青春。我說什么,孩子都應允著點著頭。最后我問:“想老師和同學們嗎?”男孩眼淚在眼眶里打轉:“想啊!”
接著,我又小聲地告訴孩子媽媽,孩子離校出走不是丑事,逆反期又是留守在家的孩子,你們要理解這么大孩子的內心世界,平時電話微信視頻多鼓勵,假期讓孩子來團聚,趕快讓他去復學。你們送他回去,學校不會不接收他。孩子媽媽激動地拉住我的手:“老師,感謝你了!感謝你了!我們不懂。”她硬是裝了一袋子的花生給我說不要錢,我丟下二十元,跟母子倆道了再見。
第二個周末,我又去了菜場,又見到了孩子的媽媽,孩子爸爸也在。夫妻倆笑瞇瞇地說孩子回老家上學了,還是連聲向我道謝。
回家路上,我非常地開心,覺得自己走出了校門,也還是一位老師,發出了一束小小的微光。社會上,還有多少這樣的家庭啊,由于原生家庭沒有文化,而孩子的教育容易出問題,尤其是中國若干留守家庭的孩子,他們更需要幫助,他們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關愛。
那位孩子的老師們,我想告訴你們,成績的考評固然重要,但讓一個孩子健康成長、內心明亮比分數來得更重要。在他們迷惘無助的時候,請伸出你的手,我們要完做的的不光是“教書”,還有“育人”。遙祝遠方安徽的十五歲小伙子:一切安好,加油!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弘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