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惠玉
摘要:群文閱讀視野下古詩詞教學,就意味著“教”和“學”的改變,既要研究怎樣確立課型建立議題,如何架構課堂,又要考慮“學”的指導。
關鍵詞:群文教學;文本特質;古詩詞;建立議題
有著詩歌國度之美稱的中國,歷來重視經典古詩詞的學習。近年來,部編教材更是大幅度增加了經典古詩詞的篇幅。整個初中學段,古詩詞就有84首之多。學校更是加強了經典古詩文的學習教育。但是,有些教學方法值得商榷。老師們常把教學重點放在文學常識的掌握、字詞理解、翻譯以及背誦默寫等“考點”內容上。過于“務實”的教學過程,把古詩詞整體的人文韻味和文學美感以及審美品質熏陶給忽略了。學生也逐漸喪失了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
基于此,筆者在日常教學中注重探討經典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群詩閱讀,讓古詩詞中的智慧、情懷、胸襟、美學以及積極的人生信念,厚植于孩子們的心田,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孩子終身發展奠基。
何為“群文閱讀”,百度的解釋是:它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中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群文閱讀視野下古詩詞教學,就意味著“教”和“學”的改變,既要研究怎樣確立課型建立議題,如何架構課堂,又要考慮“學”的指導,還要顧及如何指導學生思考表述,如何誦讀,怎樣有利于學生積累古詩詞等。
群詩閱讀教學實施的第一步是議題的確定和文本的編組,即“為什么教”和“教什么”。多文本編組的范圍可以是課內多篇、課內外結合或課外多篇,多個文本之間的關系可以是互為對比、互為補充或互為支撐。先說說面對課內多個文本如何確定議題。
確定議題的過程就是甄別文本特質、確立課型的過程。王君老師曾經把課文按文本特質型分成七種,分別是語用型、主題型、寫作型、思辨型、誦讀型、積累型及跳板型群文教學,從學生的語文素養成長和心靈品質成長的需求角度來確定組合文本、教學內容。
如八下的《唐詩二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這兩首詩歌的共同之處在于用文學的方式表達對民生的關注,呼吁對生命的關懷。于是就把整合課的最終落點確定為“惟歌生民病”,做主題型群詩教學,通過多樣求同、對比式誦讀、對舉式插圖擬題等活動,達成情懷熏陶和思想啟蒙的目標。又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和杜甫的《望岳》等三首古詩,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為落點,抓住登臨詩的精神特征,插入背景,以此引導學生領悟借景抒情和諸多美學手法,揭示了“登高是最美好的姿態”的主旨。“通過引導學生探尋唐代文人登高抒懷的精神密碼和文化內涵,從而與自己的生活與生命打通,引領孩子們精神成長,即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這三篇登臨詩分別也代表初唐、中唐、盛唐的巔峰之作,了解了它們的內涵,就等于了解了登臨詩的全部奧秘。群詩教學的核心是議題學習和議題建構,而文本特質分類意識可以讓我們快速確立議題,確定教學內容。“教什么”“為什么這樣教”一旦明確,“怎么教”的問題就相對輕松些。
議題確定后,后面要考慮的是架構課堂。群文教學的課堂架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橫式展開。多個文本以顯性的方式呈現,通過不同角度的求同、比異,最終抵達課堂落點。一種是縱式推進。多個文本以隱性的方式呈現,即先呈現一篇或多篇,循著教學切口,逐漸加入相同或相反的文本,構成多個類別或多個階段,文本之間互為支撐互為補充,讓學生形成或全面或立體或深刻的認知。
李白群詩的閱讀教學。設置問題:“讀完這三首詩,請你列舉李白詩歌里的意象,由此推斷,你認為李白詩歌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學生就分別從宏大意象、多種修辭、非凡想象等多種方法并舉上面概述。遵守“一課一得”的原則,獨選修辭手法闡述——夸張。分別從夸張的三種特征展開課堂,尤其聚焦于超前式夸張,打開學生對李白詩歌的認知,體味白式情感的蓬勃力。這樣的語言的“顯性特征”的語用價值和人物的精神內涵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又如蘇軾詞《水調歌頭》《江城子·密州出獵》,落點是“誦讀出豪邁情懷” ,在進行同類信息整合的思路下,提煉出“酒”文化的內涵,設置問題:這里的酒,怎么讀?出示:相同的酒不同的味道。是的,不同的味道亦是別一樣情懷:為國效力 兼顧蒼生 豁達樂觀 胸懷天下。以“怎么讀”提問搭建思維的支架,以“不同的味道”聚焦精神的活法,熏陶出一種包容、豁達的理性思想。抓住文本特質,避免了所有文本都當做主題文本的“滿漢全席式”課堂,一課一練,一課一得,語文教學才能扎實。
群文閱讀填補了單篇詩文的閱讀面和閱讀量的不足,通過多文共享,多角度、多層次來表現主題。在教學時,我們要關注學生閱讀量的增加以及閱讀方法的習得以及對文美、情美的感悟。但是,鑒于古詩群文閱讀的特殊性,因此一者要突出古詩的體裁特點——品悟意境,再者還要達成群文閱讀的基本目標——方法習得和美的熏陶。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