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有一些特殊。疫情延緩了各地開工的步伐,也給春耕生產帶來了壓力。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生產,有一群科學家一直忙碌著——他們是農業科學領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舌尖上的院士”。
哪怕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90歲的袁隆平仍然不肯歇息。為了盡快實現第三代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應用,他不僅制定全盤計劃,動筆撰寫文章,還給團隊成員具體的種植指導。此外,袁隆平心里還記掛著今年“最緊要的幾件事”。一是有關三分地養活一個人的“三一工程”的實施;二是超高產雜交水稻攻關示范;三是“海水稻”——也就是耐鹽堿水稻的攻關示范。
“辣椒院士”鄒學校也在這個春天里忙碌著。正月,湖南省組織了一批專家研究疫情發生之后全省蔬菜生產的應對措施。由于當時不能線下開會,鄒學校就帶領科研團隊“云討論”,仔細研究、反復修改,提交了一份《新冠肺炎疫情下湖南省“菜籃子”保供生產技術措施》。疫情剛一緩解,鄒學校就出差了。長沙望城的萬畝蔬菜示范基地、郴州汝城的辣椒基地、湘潭市蔬菜種苗中心……湖南許多地方都留下他的身影。
與此同時,“油菜院士”官春云也閑不住。3月初,82歲的他還下了田,在湖南農業大學油料作物研究所的示范基地里,仔細觀察油菜生長情況。因為痛風,官春云住院了。盡管不能四處奔波,他卻在病床上當起了“在線答疑”老師。官春云的指導,成了農技員們的定心丸。
正值采茶好時節。除了指導茶農開展生產,“茶院士”劉仲華還化身“網絡主播”。3月底,在湘西古丈縣的春茶開園儀式上,他穿著雨衣站在茶園里,為觀眾們介紹“古丈毛尖”嚴苛的采摘標準和制作流程。幾天后,他又來到福建福鼎市赤溪村,與當地簽署了科技扶貧合作項目。
(據新華社4.29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