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戰“疫”期間,大家“宅”在家中,生活垃圾增量明顯。同時,大量用過的口罩、一次性手套等也成為新的垃圾增量,廢棄的口罩等防護用品該怎么扔?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危害到家庭和社會的健康安全。除了政府部門實行多項舉措之外,我們作為普通人,做好垃圾分類,就是理所當然的分內之事,也是幫助社會把有限的醫療廢物處理能力用在疫情防控的“刀刃”上,共同筑起牢固的抗疫防線。
所以,有必要強調的是,做好垃圾分類和居家防疫一樣,是疫情防控鏈條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而從更長遠角度來看,做好垃圾分類,也是提升公眾生態文明素養、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應有之義。此次疫情,既是危機也是契機,希望每個人都能認識到垃圾分類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處理生活垃圾時都能不厭其煩做好分類。
早上8點多,東城區崇外街道新怡家園的居民張阿姨戴好一次性醫用口罩、手套,提著家中分類好的廚余垃圾袋、其他垃圾袋和口罩垃圾袋走出家門。她繞過離家最近的垃圾桶站,來到小區南側的分類投放站點,將三袋垃圾分別投入綠、灰、黑色的垃圾桶內。
“黑桶是春節以后新怡家園新置辦的,專門收集口罩、一次性手套,在小區南北側各有一個。”張阿姨說。
1月底,崇外街道在12個社區的出入口附近都增設了黑色垃圾桶,專門收集新冠肺炎防控期間居民使用的口罩、一次性手套等生活垃圾。新怡家園有1470戶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指導員韓瑞香回憶,最近每個黑桶一天能收集約50個口罩和手套。

與新怡家園類似,目前,北京多個街道都配置了專門回收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的垃圾桶,如石景山區八寶山街道、西城區新街口街道、海淀區中關村街道和順義區勝利街道等。
崇外街道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濤說,由于居民都很少出門,加上部分住戶還未回京,與春節前相比,崇外街道的廚余垃圾分出量減少了近50%。
除了增設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加強生活垃圾消毒也成為當下多數街道社區的標配。居民投放生活垃圾后,社區將對垃圾進行初步消毒,這一步驟通常由垃圾分類指導員完成。
韓瑞香在新怡家園擔任垃圾分類指導員已有一年多,最近每天早晨上崗前,她和同宿舍的指導員都要測溫,然后戴上街道發放的口罩、手套各兩層,提上84消毒液噴壺。
韓瑞香負責看管和清理新怡家園40組垃圾桶站中的11組,近期她的任務量有所增加,主要是對垃圾桶和垃圾進行消毒。“桶站一天三消毒,早晨上班、中午下班和下午上班各消毒一次。每個桶里的垃圾也要噴消毒水。”
李濤介紹,崇外街道12個社區每日都須對垃圾桶站進行全面消毒,街道25條路段每天也會由街道清潔員全面消毒兩次。
疫情出現后,西城區新街口街道也對垃圾桶站加強了消毒,每組垃圾桶每天至少進行2次消殺。記者在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師院看到,這里每個生活垃圾桶外罩有一個金屬外殼,阻隔垃圾與外界接觸。現場環衛工人專門準備了一塊抹布,配合使用84消毒水對垃圾桶外殼進行擦拭和消毒。此外,每名工作人員都配備了口罩、一次性手套和消毒液等防護用品。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小區、胡同就里有這樣一群人——清晨或傍晚,他們“守”在分類垃圾桶前,指導居民正確投放;有時他們還會在小區、胡同里“擺攤”,向過往居民宣傳。他們,便是垃圾分類指導員。
石景山區八寶山街道沁山水北社區是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試點社區,每天清晨,王之紅便會把印有“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指導員”幾個字的綠袖標別在袖子上,沿著自己熟悉的路線,開始一天的工作。她首先將小區放垃圾桶的地方轉了一遍,這可不是“走馬觀花”地轉,每到一個垃圾分類點,她都會拿著小鉤子翻一翻,看看是否有投放錯誤的或者分類不夠徹底的垃圾,如果有,就用夾子夾上來,現場進行第二次垃圾分類。


“作為一名垃圾分類指導員,我們主要負責向社區居民宣傳垃圾分類常識、監督居民垃圾分類情況、指導居民進行正確的垃圾分類等,必要的時候還要對垃圾進行二次分類。”王之紅說,“垃圾分類這事,其實沒那么難。”北京的垃圾實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小區的垃圾桶也根據這四類垃圾分成四個顏色,可回收物是藍色桶,廚余垃圾是綠色桶,其他垃圾是灰色桶,有害垃圾是紅色桶。“哪怕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眼睛看不清桶上的字,通過顏色,也能辨別出是哪一類垃圾。”
王之紅是從“老街坊”志愿者轉行來當“指導員”的,工作第一天,她就跟八寶山街道垃圾分類負責人打了包票,說這事交給她沒問題。然而,3個月的工作后,王之紅發現事情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廚房產生的垃圾是廚余垃圾,但僅包括剩飯剩菜、菜葉菜幫等,包菜的保鮮膜、外賣的包裝盒、吃剩的大骨頭就不屬于廚余垃圾,應該挑出來投放到“其他垃圾”的桶內。但很多居民圖省事,一股腦扔進了廚余垃圾的桶內,還得王之紅從垃圾桶分揀出來,再進行二次分類。
在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時,她特意針對這件事給居民們“劃了重點”,似乎也無濟于事。再就是入戶宣傳,也不是街坊鄰居之間“串個門、聊兩句”就能解決的。小區里的年輕人忙著工作,早出晚歸,不容易碰上家里有人。小區里上了歲數的人倒是愿意聽她“嘮兩句”,也口口聲聲地保證“從我做起”,但是執行力又比較弱一些。其實,在王之紅看來,垃圾分類的宣傳從來不是一件難事,“事實上,很多人對哪類垃圾扔進哪個桶里都門兒清”,即使有不清楚的地方,他們這些垃圾分類指導員反復說一個月,居民們也能熟記于心了。關鍵就在于真正進行垃圾分類時,居民們能不能形成習慣,并且長久地堅持下來。
46歲的郭小忠,是北京市北清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一名保潔人員。去年,他隨公司正式入駐安定門地區,成為一支由100名平房物業人員和安保人員組成的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中的一員。
穿上藍馬甲、戴上綠袖標,郭小忠與同事李雷在負責管轄的交北二條、三條胡同垃圾分類點位來回巡視,一包一包地“掃描”即將入桶的垃圾,指導居民正確投放。
據平房物業垃圾分類項目經理鄭斌介紹,目前,安定門地區共有71條胡同,已在311處點位設立了垃圾分類桶組,每個桶組包括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3個垃圾桶,方便居民就近分類投放。每位垃圾分類指導員負責三至四個點位,在每日7時至9時30分、17時至19時30分垃圾投放高峰時段上崗,巡回指導居民正確分類、投放。同時,指導員將在日常工作期間深入各社區宣傳“為何分” “如何分”,增強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
“安定門街道配備了3輛廚余垃圾、2輛可回收垃圾運輸車輛,結合投放情況,日均4次運送,保證生活垃圾分類運輸,堅決杜絕混裝混運。未來,安定門街道還將在各社區設置一處有害垃圾投放點,并配備一輛運輸車輛。”鄭斌表示,為進一步推進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精細化、規范化、長效化,街道將探索垃圾分類從“源頭”抓起的創新機制,在轄區范圍內推廣“京環管家”微信公眾號,通過定期推送的方式拓寬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普及渠道。同時,微信公眾號將為居民提供預約上門回收服務。“例如,居民家中有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可通過公眾號預約工作人員上門回收,根據數量兌換相應的積分。”鄭斌說,“安定門街道將吸納更多責任心強、分類意識強的社區工作者、熱心居民、環保志愿者、在職黨員加入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
疫情期間,生活垃圾分類的工作也沒有放松。記者了解到,不少社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對居民生活垃圾的二次分揀更細致,尤其要將投放錯誤的廢棄口罩分揀出來。
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師宿舍院在1996年成為北京第一個試行垃圾分類的小區,至今垃圾分類從未間斷。目前,該小區三個出入口均需居民通過人臉識別或刷社區門禁卡方能進入。
作為小區5名垃圾分類指導員之一,崔湘文向記者介紹,他們主要負責廚余垃圾“破袋”分揀,檢查其中是否混有其他類別的垃圾,然后集中等待統一收運。“其實現在大家都很注意,偶爾有錯分的,主要是餐巾紙一類。”
街道給居民發放廚余垃圾袋,每個袋子上印有二維碼,可以掃碼對垃圾溯源并記錄。“往常,居民累計分錯三次,我們就上門進行指導。現在不便入戶,就改為打電話提醒。”崔湘文說。



此外,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所有涉疫情的垃圾會按照醫療廢棄物來處理,由專業機構按照工作流程和作業標準,集中收集、運輸、處置,不會混入居民的普通生活垃圾。在此基礎上,豐臺區對隔離人員生活垃圾的分類,提出了更為細化的要求。
豐臺區規定,曾與確診或疑似患有新冠肺炎者有過密切接觸、目前正在居家隔離的人員,將由街道安排專人上門為其收集生活垃圾。隔離人員需按照指定的分類方法,自行將自家垃圾分類分袋裝好,再交給上門收集的工作人員。
近些年,全市試點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但如何在住戶條件復雜、缺乏認知基礎的小區做到完全的垃圾分類,則并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為了讓大多數人培養起垃圾分類的習慣,北京的很多小區想了很多的妙招。
走進西城區德勝街道新風街1號院,智能垃圾柜以其特殊的形象吸引了記者。每組垃圾柜設有廚余垃圾、可再生垃圾、其它垃圾等投放口。分類最細的一組智能柜,位于社區居委會的一側,設有紙類、塑料、金屬、紡織品、廚余垃圾、其它垃圾、電池電子垃圾7個投放口。垃圾柜的上方,是每一種垃圾的詳細介紹。所有垃圾柜的傾倒口是封閉的,站在垃圾箱旁邊,聞不到任何異味。
一位居民手里拿著一堆整理好的舊衣物,走到垃圾柜的攝像頭前,刷臉成功后,將其投入標有“紡織品”的投放口后,里面的稱重儀器完成稱重,很快,她的手機終端顯示出了兌換金額。而投放廚余垃圾的居民,投入垃圾后,只要投入正確,就會有相應的積分入賬。整個過程,就像做游戲。
居民孫先生在接受采訪時稱:“其實我并沒有想過積分的事,就是覺得這么分類很清楚,比如電池以前不知道在哪里扔,現在很明確知道放哪個垃圾柜回收,以前有紙張就想著賣掉,現在不想賣不賣的事,直接投入紙張垃圾柜就行,很方便。”
“AI人臉識別技術,減少了以往垃圾袋碼和人員現場積分的復雜流程,實現了無人看管、自動積分、及時到賬、精準溯源的目標,方便了居民使用。”德勝街道城管垃圾分類負責人王雷告訴記者,能做到這一點,在于新風街1號小區打造了不可回收垃圾和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試點工程,將小區產生的常見可回收垃圾,包括塑料、紙類、金屬、紡織物等,進行了及時兌換,居民按要求標準投入可回收垃圾后,手機終端及時顯示兌換金額,居民不必再出小區到廢品回收點出售,而且回收價格還略高于市場價格。
除了“刷臉開蓋”的智能垃圾桶,小區還有一處垃圾袋自動發放機。居民用手機掃描機器上的二維碼,注冊后就可以免費領取兩捆垃圾袋,一種是綠色的,一種是灰色的,足夠家庭一個月使用。垃圾袋上印有二維碼標識,當居民領取的時候,賬號自動和二維碼關聯。
居民拿著這兩種垃圾袋分類投入垃圾柜后,扔對了得分,扔錯了就沒有積分。王雷告訴記者,后期還會有督導員對每個垃圾袋進行檢查,并在居民投放后通過掃碼居民投遞的垃圾袋進行評價,居民端自動收到評價信息,可以根據評價信息來修正自己不正確的分類行為。
也有社區在前端投放方式上作了更多嘗試。六里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是朝陽區第一個試點“撤桶撤站”垃圾分類方式的社區,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居民養成定時定點投放垃圾的習慣。
去年7月,六里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正式啟動集中時間投放、集中地點精揀、集中收集 (分類)清運的“三集中”垃圾分類法。集中時間投放,即每天早晚固定時間投放;集中地點精揀,即將小區原有的34組桶站縮減為8處投放點;集中收集清運,即安排街道垃圾分類引導員和社區志愿者引導居民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再分別由不同的車輛送至環衛清潔站,投放至與垃圾種類相對應的垃圾箱內,并逐步撤掉擺在社區內的垃圾桶。這意味著,該社區將成為朝陽區首個無垃圾桶站社區。今后在甜水西園社區,居民將養成“聽聲送垃圾”,即垃圾清運車響著音樂來社區收垃圾時,再把垃圾送出去的習慣。
“為了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社區對于在指定時間投放垃圾的居民,會有一定的積分獎勵,居民可以用積分兌換獎品;對于在指定時間投放,并且分類還特別好的居民,除了有積分獎勵外,還會有額外的紀念品贈送。”甜水西園社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社區還保留了5個集中精揀點,用于第三方人員精細分揀各類垃圾。同時配備電瓶車作為移動投放點位,按照固定路線和固定時刻表在小區內挨樓棟巡轉。隨著居民的逐漸適應,將逐漸減少集中精揀點和移動投放點的巡轉時間,最終全部取消。

社區居民張建平表示:“我們現在需要在家里把垃圾分類好了再投放,還要在固定時間段投放,是比以前麻煩些,但是養成習慣就好了。”
2019年11月27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6次會議表決通過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決定。修改后的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對于生活垃圾分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根據規定,北京市垃圾分類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廚余垃圾:家庭中產生的菜幫菜葉、瓜果皮核、剩菜剩飯、廢棄食物等易腐性垃圾;從事餐飲經營活動的企業和機關、部隊、學校、企事業等單位集體食堂在食品加工、飲食服務、單位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食物殘渣、食品加工廢料和廢棄食用油脂;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產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水產品、畜禽內臟等。其中,廢棄食用油脂是指不可再食用的動植物油脂和油水混合物。
有害垃圾:生活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主要包括廢電池(鎘鎳電池、氧化汞電池、鉛蓄電池等),廢熒光燈管 (日光燈管、節能燈等),廢溫度計,廢血壓計,廢藥品及其包裝物,廢油漆、溶劑及其包裝物,廢殺蟲劑、消毒劑及其包裝物,廢膠片及廢相紙等。
可回收物: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價值,回收后經過再加工可以成為生產原料或者經過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廢紙類、塑料類、玻璃類、金屬類、電子廢棄物類、織物類等。
其他垃圾:除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以及難以辨識的生活垃圾。

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單位的辦公或者生產經營場所:應當根據需要設置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類收集容器。
住宅小區和自然村:應當在公共區域成組設置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兩類收集容器,并至少在一處生活垃圾交投點設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其他公共場所:應當根據需要設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兩類收集容器。
條例指出,有條件的居住區、家庭可以安裝符合標準的廚余垃圾處理裝置。垃圾收集容器由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設置,可以根據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種類和處置利用需要,細化設置收集容器。市城市管理部門應當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的顏色、圖文標識、設置標準和地點等制定規范,并向社會公布。
單位扔錯的: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責令立即改正,處1000元罰款;再次違反規定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單位違反本條例受到行政處罰或者行政強制的,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將相關信息共享到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
個人扔錯的:由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進行勸阻;對拒不聽從勸阻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應當向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報告,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給予書面警告,再次違反規定的,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
條例還規定,應當受到處罰的個人,自愿參加生活垃圾分類等社區服務活動的,不予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