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說到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 《清明》。
這短短的一首小詩,不過28個字,寫出了清明春雨中的所見所聞——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千百年來,此詩被廣為傳誦。杜牧與清明也像一條隔不斷的連線緊緊連在一起, 《清明》一詩因此被譽為清明節日民俗的千古絕唱。
中華文化,在五千年文明發展中源遠流長,讓清明這本屬于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自然節氣,又兼有了傳承中華習俗文化的功能,成為迄今為止唯一身兼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的中華民間傳統節日。其凝結著中華文化之精華,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而今,清明節又以寒食節、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不同的稱謂,廣泛流行于全國的大部分地區,現漢、壯、滿、彝、侗、瑤、白、布依、土家、黎、傈僳、畬、水、納西、仫佬、羌、毛南、仡佬、錫伯、普米、京、俄羅斯、鄂溫克、赫哲等各族人民都過此節,亞洲一些國家以及世界華人社會也在以不同的形式過清明節。
在我國中、北部地區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農諺,這充分體現出清明節的歷史起源與氣候變化和農時的關系。
其實,清明最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春分與谷雨之間。“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氣溫、降水、物候等方面的變化,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古代“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斗柄從“寅位”開始,然后順時針旋轉。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漢代至清初,因采用“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分割為24段 (每段15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每個節氣時間15天;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西漢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在清朝 《歲時百問》中也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的記載。古人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將清明又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三花一開,春滿枝頭,春意盎然,綠意萌動。
當今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來自于公元1645年訂立的“定氣法”,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當太陽黃經達15°時,為清明交節點,且沿用至今。時至清明,在黃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帶地域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的含義也就是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有民諺道,“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宋詩也有“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等詩句,這都反映出了這一時節的特點。
那么,清明本屬于二十四節氣中的自然節氣,為何又演變成中華傳統民間節日了呢?
我們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雖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也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習俗和文化觀念。清明演變成中華傳統民間節日,這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兼容并蓄民間有價值的習俗文化而形成的。中華民間節日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節日內涵的擴展和發展性。清明發展成民俗節日原因無非有二:一是兼容了民間寒食節的禁火習俗,所以,至今我國民間還把過清明節叫做“寒食節”;二是吸收了三月三“上巳節”的祭祀習俗。
寒食節是流傳于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據史料考究,寒食起源于上古的改火舊習,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從文獻記載可知,先秦時期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周禮》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并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之說。即,每當仲春季節,氣候干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過于殘酷和嚴厲,并不顧各地具體情況,甚至影響到民眾的生產和生活,于是,在漢代發生了周舉在太原一帶廢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據 《后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唐代非常重視“寒食”節,唐詩中有很多關于“寒食”的詩作。譬如,沈佺期、杜甫、孟云卿、韓翃都曾寫過以 《寒食》為題的詩。因為重視,所以也有了官方假期,根據 《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開始寒食清明放四日假,唐代宗大歷十三年開始寒食清明休假增至五日,唐德宗貞元六年開始寒食清明前后各給三天,也就是說,從唐代開始,“清明”正式成為官方節日。寒食節變成三天后,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隨著文化科技的發展,以“禁火”為內容的民間寒食節逐漸式微。當然,民間也有傳說,寒食節是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說的是春秋時,介子推輔保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列國,曾割下股肉給重耳充饑。當重耳回國即位為晉文公,封賞功臣時,獨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與其母隱居綿山,后晉文公為通子推出山受封,下令焚山,子推不愿復出,背負老母抱樹而死。晉文公為悼念子推,將山名改為介山,并下令禁止在子推亡日生火煮食。后沿襲成“寒食禁火”之俗。但這只是民間傳說而已。
到了宋、元時期,隨著二十四節氣被官方所重視,其清明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同一時間段內的民間節日的境地。寒食在冬至后 105日,寒食共有3天,過后就是清明,從時間看,節日過于緊密合二為一也是必然。不僅寒食節被取代,此時間民間農歷三月三“上巳節”的習俗也逐漸兼容到了清明節中。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 “上巳”。“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的節期改到農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上巳節主要風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 (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等。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 “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那么,今日的清明節為何日期不定,多在陽歷4月4日至6日之間呢?清明節雖然歷史悠久,多在農歷三月間,但改為陽歷過節也僅百年歷史。今日的清明節“屬”陽歷,一般在4月4日到6日之間變動,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5日最常見。這是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太陽在星空背景下的視運行路線稱為“黃道”。自清代開始,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定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由于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定出,二十四節氣也是用太陽的視位置定出,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然而,一個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歷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 (相當于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為修正它,公歷歷法中有“閏年”制度,每4年會多出2月29日一天。民國推行陽歷紀年后,這就有了清明節,在陽歷4月4日到6日之間變動。
伴隨時代節日文化的發展、內涵的豐富,今日的清明節已成為一個以倡導感恩、弘揚孝道、祭祀先人的追思為主,以休閑娛樂為輔助的綜合性春季節日。其中主要的民間風俗是掃墓,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民間掃墓過程一般會包括:墳墓除草、清掃垃圾、墳墓上土 (培土)、插柳獻花、祭祀追憶等過程。
那么,清明節為什么衍生出祭祖掃墓習俗呢?綜合分析來看,有三點:
一是學古代“墓祭”之禮。掃墓源于5000年前的墓祭,就是在墳墓前祭祀先人。根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已經有了墓祭習俗,在殷商時期墓祭之風漸為風行。在古文獻中曾提到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這個齊國人經常到東郭的墳墓前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當時掃墓的風氣已經盛行。在我國民間“一年三祭”,分別為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此外,古代帝王曾將墓祭確定為國家禮制。上古時期有“墓而不墳”之說,就是只打墓坑,不筑墳丘。后來,便“墓而且墳”,祭掃之情便有了依托。而清明節掃墓習俗也始于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后來隨著民間上巳節的日漸式微,民間也爭相仿效帝王將相的“清明墓祭”之禮,于清明日祭祖掃墓,便歷代沿襲,從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即使遠離家鄉也要盡可能在清明回鄉掃墓。
二是倡傳統“氣節”之韻。清明屬季春之月,細雨綿綿,草木萌生,踏青遠足,南燕北歸,雨季也將到來。“事死如事生”,自然想到墳塋墓地中已去的親人,引發清明墓地祭掃追思的情懷,于是,清明萌生去探視亡親墓地、清理四周障礙、加固修繕墓地之“掃墓”。這正是由與農事活動相關的自然之“氣”,而轉為緬懷先人品質之“節”,具有特殊的感恩意涵。
三是揚“慎終追遠”之孝。孝道是中國文化精神之本,“孝無則德無儒無”,傳統文化之神亦無。良好的家風,不僅是先人給后人留下的持家之道,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指引著我們對 “惡”防微杜漸,對 “善”積極作為。家風的傳承,不僅需要內容,也需要行動。古人說,“禮有五治,莫重于祭”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而春光明媚的清明去祭祀掃墓,也在于教人返本報始以示知恩報恩,以表孝道。通過慎終追遠、學先人品質、銘先人教誨、倡孝敬先人,借以表達感恩之情,體現血脈相連的親情之愛,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傳承。緬懷先人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過往歷史的敬畏,對先人奮斗和辛勞的敬重。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隨著職業的分工、勞動節奏的加快,我們在傳承慎終追遠之祭祀文化的同時,也應與時俱進,讓清明掃墓文化清明起來。
對于眼下一些地方民間盛行的燒香燒紙、放鞭炮、獻紙人紙車和糕點酒水等祭祀習俗,己影響到社會的文明發展,影響到人們生活環境的改善。在倡導低碳環保的今天,我們更要帶頭積極推行低碳環保祭祀方式,倡導生態文明祭祀新風尚,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給清明節等祭祀風俗注入新時代民俗元素也是當務之急。而近幾年,一些地方民間興起的清明網上祭、鮮花祭、洗墓祭、植樹祭、家庭追思會等祭祀新風,都能同樣表達心緒,寄托情感,不失為好的風尚。這既傳承了中華祭祀文化的涵義,也讓傳統對接現實,讓祭祀感恩孝道觀融進現代文明生活。這些祭祀方式的革新,值得社會提倡。另外,只要心有,無論何時掃墓祭祀,都能表達同樣的心緒,寄托同樣的情感。
隨著時代的節日文化的演繹和兼容并蓄,而今的清明節已成為中華節日長河里,唯一身兼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的中華傳統節日,因而,也逐漸形成了除了祭祀外,還有踏青、蕩秋千、玩蹴鞠、牽勾、打馬球、插柳、斗雞等頗具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節俗。有的地方清明也有吃雞蛋和小蔥,取其清白之意;有的地方要吃紅皮雞蛋,表示既懷念已故親人也希望子孫滿堂。
近些年,清明文化的深刻內涵和豐富的內容也吸引了眾多外國人的關注。伴著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春游踏青的好時節,清明文化正在時代的春風中走向海外。2013年,清明節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