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家均
【摘 要】 “節奏快、容量大、要求高”是高三政治復習課的特點。如何在短短的45分鐘內做到知識掌握、能力培養、覺悟提高呢?加強課內訓練、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知識的遷移、向課堂要效率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上好高三政治復習課,談幾點教學體會。
【關鍵詞】 高三復習 ?政治課堂 ?“五多復習法”
一、教學手段多樣化
高三的學習任務很繁重,學生的心態是緊張疲勞的。盡管學生們目標明確態度積極,主觀上都想做出最大的努力,但出現課堂上犯困,或者精力不集中的情況還是難免的。當一個人無精打采或過于疲勞時,他的注意力往往是分散的。在這種狀態下,教師如果拿起粉筆就上課,即使教師滿腹經綸也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時教師不僅要在語言上能抑揚頓挫吸引學生,還應該利用多變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每節課前,教師可安排學生講述最新的國內外重大新聞或是發生在身邊有意義的事情,也可以開展課前小活動,讓學生做個游戲,講個故事或者唱支歌。教師課前精心準備的活動、故事、歌曲等應與本節課所復習的內容有關,自然過渡為該節課的導語,課堂效果將是十分明顯的。
二、師生互動多交流
在高三第一輪復習階段,學生雖然對高中三年的知識框架有了大致把握,但對高一、高二的基礎知識遺忘太多,在回答問題或是做練習時常感覺很茫然。對此,教師應置身于學生的立場,鼓勵學生多質疑、多提問,多與同學老師交流。通過質疑、探索、解疑,歸納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并總結解題方法。如:選擇題的目的是檢驗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辨別分析能力。題干中的情境設計和設問多種多樣,題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強,稍一疏忽,就會選錯。如何高質量地完成這類題目呢?學生在訓練中可通過質疑、解疑,歸納做到有的放矢。特別是牽涉到基礎知識更要多質疑、多提問,如工人的獎金、津貼屬于按勞分配嗎?高二哲學常識中講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和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這兩個飛躍是一回事嗎?通過質疑、解疑、歸納可以得出在公有制范圍內獎金、津貼都是對勞動者工資的補充形式屬于按勞分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治制度之一,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到實踐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對前者的升華,這兩個階段也是有別的。諸如此類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渠道來解決,即強化了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很容易就發現學生對哪些知識掌握得不夠,這樣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用典型例題加以訓練和鞏固。
三、聯系熱點多探究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所在,也是高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因此無論是平時教學,還是總復習階段,政治教學都必須緊密結合時政熱點,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正確運用理論知識的方式方法,通過運用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解答能力。例如:我在講授科技創新這一專題時,例舉了我國安徽的奇瑞汽車公司注重科技創新,最終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發動機ACTECO,成功搶占國內外市場,成為國內乘用車前八強、出口量第一的自主品牌轎車企業。然后問學生:你對奇瑞汽車公司走科技創新之路有哪些思考?學生從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角度分別加以闡述。從經濟常識角度看,體現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企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經濟效益,走品牌之路。從哲學常識角度,體現了奇瑞公司善于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的原理。從政治常識角度分析,說明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通過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進行分析、綜合,起到了“一點輻射一片”的作用。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高三政治課總復習,它不但鞏固了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還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巧妙設問多啟發
高三復習課容量大,時間緊,教師往往會“填鴨式”的“滿堂灌”,從頭到尾連連“轟炸”,但師生無碰撞、無交鋒的課堂,效果是不理想的。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要積極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對教師精心準備的材料、圖表、問題等應積極響應,通過動腦、動口、動手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答案。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多設置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參與爭論。鼓勵學生討論、提問,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如果教師不設置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只是給標準答案,那么死記硬背標準答案則會抑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這種“不勞而獲”的成果在學生思維的空間中印象不深,往往下次再遇到相似題目又一籌莫展。教師應多設置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參與爭論,在爭論中使問題更明朗化,結論更多樣化,思維的浪花結出了累累碩果。
五、建構體系多綜合
在高三的總復習中,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構架知識體系,不僅要注意學科內框與框、節與節、課與課之間的聯系,還要注意與史地之間相關知識的聯系,這樣做才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高屋建瓴,從細微入手,分析實際問題,防止出現答題思路狹窄,答題要點缺漏等不足。例如:政治常識第二課第二節“我國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有三框內容,那么框與框之間關系是怎樣的?它與第一節“我國的國家機構”有關系嗎?與課標題“我國的國家制度”的關系如何?要求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要向學生揭示清楚,這樣學生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從整體上把握,全面答題。對于教材上的知識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簡單的背誦,還要挖掘它們的內在聯系、各學科間的聯系。這樣從一個問題中聯想到更多的內容,養成善于動腦、善于聯想的習慣,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可操作性方法的五點總結。我想,只要我們堅持以上的“五多”原則,精心準備,靈活處理,高三政治復習課一樣可以上得生動活潑,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 于杰.高中政治在高考復習階段的教學關鍵點[J].華夏教師.2018(06).
[2] 陳要娟.“導學誘思”教學模式在高三政治首輪復習中的實踐研究——以內鄉高中政治教學為例[D].河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