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進均,劉孟林,樂伍杉
(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重慶 401147)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各功能片區不斷向外延伸。為更好的在龍盛片區聚人氣、提品質,完善魚嘴國際汽車城產業業態,魚復工業園擬在雙溪片區打造雙溪汽車產業流通園和兩江國際公路主題樂園等項目。片區原規劃用地西側為主要以配套服務周邊產業用地的居住、城市綠地為主;東側為工業、倉儲物流用地為主。由于片區城市功能定位擬發生變化。片區所承載的出行特征,主要交通吸引方向也發生變化。為支撐片區功能轉型,提前謀劃交通,特開展本次交通改善研究工作,本文借助Vissim仿真軟件對龍盛雙溪片區城市路網進行交通仿真應用,得到客觀真實的評價結論,可為規劃管理部門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
片區部分用地功能發生變化,根據與兩江國際公路主題項目業主溝通以及相關城市經驗分析判斷。片區主要由汽車主題公園、汽博中心以及其他性質(居住、商業等)用地產生的交通構成。本次假設最不利情況下,各類項目車流高峰疊加,雙溪片區高峰小時總共產生交通量約10 768 pcu/h。

表1 片區新增交通量預測分析表
兩江國際公路主題交通分布:主城客流約占50%(龍盛內部約10%),區縣及遠郊客流占30%,外地客流占20%。汽車產業流通園交通分布:主城客流為主,約60%~70%。結合對外聯系大通道,交通組織示意如圖1所示。

圖1 交通組織分析示意圖
(1)外圍干道較發達、但內外銜接較差
受地形、道路節點形式等因素影響,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大通道與雙溪片區內部路網銜接較差,既有的次支路網體系無法服務片區功能轉型帶來的遠距離交通出行需求。

圖2 片區內外銜接節點分布圖
(2)進出交通集中,未來道路及節點壓力大
片區內外銜接通道單一,雙輝路不僅承擔片區內外交通轉換,還承擔了沿線用地服務功能;盛唐路右進右出節點服務了一橫線、繞城、渝宜高速等多個方向前往項目基地的車流,未來道路及節點交通壓力大。

圖3 片區交通壓力集中節點分布示意圖
(3)支路網密度偏低
片區支路網密度僅為1.73 km/km2,低于國家規范要求的5~7 km/km2的參考值。片區支路網密度偏低。內部交通組織及對外交通疏解存在困難。
本次優化以“激活對外交通、保障進出通道、暢通內部循環。”構建合理暢通的交通網絡和基地良好的交通運行環境??傮w形成一是新增對外進出通道共計7處,其中進口4處,出口3處。二是提升片區對外輻射能力,即通過新增匝道的方式加強與對外轉換通道的銜接。三是提升雙輝路通行能力(拓寬至雙向6車道),完善片區結構性次支路網,增強片區內外轉換能力。

圖4 片區優化前路網圖

圖5 片區優化后路網方案圖
按照既有控規路網以及優化后路網,構建至VISSSIM仿真模型中。仿真模型道路標高及坡度與規劃及優化路網方案保持一致。
車速限制:結合規劃路網等級對片區道路車速進行設定,小區出入口及車庫連接道考慮轉彎半徑限制,轉彎車速按6~20 km/h設定。
交通控制形式:次干路及以上相交道路等級采用信號控制。其他均為右進(出)交叉口,右進右出用地出入口采用停車讓行規則。
結合重慶市主城區綜合交通預測模型,預測得到片區背景交通流量,然后疊加調整片區用地功能后產生的交通需求。將對外虛擬小區劃分與交通需求預測中小區劃分個數一致,在仿真模型中:

圖6 雙溪片區背景流量分布(左)、仿真模型路網(右)圖
根據前文分析,雙溪片區高峰小時總共吸引交通量約10 768 pcu/h。
一是優化前片區出入口總體通行能力:出入口合計7處,總進口車道數為13,高峰小時總體通行能力為:1.17萬pcu/h?;灸軡M足片區需求,但部分對外節點存在擁堵,如圖7所示。

表2 基地進口通道交通影響評估(優化前)

圖7 片區路網改善前交通仿真示意圖
二是優化后片區出入口總體通行能力:出入口12處(9處出入口、3處入口),總進口車道數18,高峰小時總體通行能力1.62萬pcu/h。進出交通組織由“單一”至“分散”,且各進口通道能力有一定富余,如圖8所示。
雙輝路提升車道數后,通行能力得到提升,運行情況明顯改善。
本文借助VISSIM仿真模型,對龍盛雙溪片區道路交通改善規劃前后進行仿真分析,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直觀的顯示片區運行狀況,為交通管理部門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

表3 基地進口通道交通影響評估(優化后)

圖8 片區路網改善后交通仿真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