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呈哲


《呼蘭河傳》:滿眼寂寞清貧
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悲苦,才能讓文字透紙生涼?哪里才能看到一束生命的光?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顛沛一生的蕭紅一頭扎進魂牽夢縈的呼蘭河城,描繪出一幅幅刻骨銘心的人生畫卷。
呼蘭河城只有兩條大街,晴天時煙塵滾滾,雨天時滿地泥濘,東二道街上那個赫赫有名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三天兩頭上演馬陷了、車翻了、人掉進去了、豬淹死了、狗悶死了的鬧劇。一下雨,行人就得扶著街旁人家房子的外墻才能通過。呼蘭河城里的人們,默默地生老病死,做著各種各樣的營生,蕭紅為之一一畫出像來。不同營生下的人們,卻有著高度一致的麻木。
在《呼蘭河傳》中,蕭紅和祖父的故事是唯一的光亮。四五歲的蕭紅在祖父懷里開懷大笑,“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后園里邊。”后園在小蕭紅眼里天高地廣,“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遠,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長的又是那么繁華,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覺得眼前鮮綠的一片。”一天又一天,祖父、后園、小蕭紅,三樣是不可或缺的。可是一到冬天,后園就得封門了。
在大地都能被凍得裂了口的漫長冬季里,小蕭紅只能轉而進行室內探索。她琢磨祖母和母親屋子里的各種物件,翻著儲藏室的陳年舊物,直至傾箱倒篋。她跟祖父學古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聽了祖父的講解,想到自己以后離家,等到胡子白了回到家時,祖父不認識她了,心生恐懼。
那時的呼蘭河城,在封建剝削和帝國主義兩重枷鎖的壓迫下茍延殘喘,而這個結果也是由悲涼的愚昧性造成的。蕭紅懷著一雙悲憫的眼睛,審視著悲涼的一切。這就是她的童年,是那一代勞苦人民的眾生相。
《他鄉的童年》:教育的哲思
教育,是令無數家庭焦慮的問題。在中國,有的家庭為給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而窮盡一生,也有無數家庭把孩子送到國外,尋求不一樣的出路。
周軼君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身為一名國際記者的她同樣為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為了尋找心中的答案,她走訪英國、芬蘭、日本、印度和以色列,最后回到中國,踏上了一條教育哲思之路。
芬蘭:說起芬蘭,大家或許會想到寒冷、社交恐懼癥,但是,芬蘭的教育確是長年位居全球第一。在芬蘭的教育中,“平等”與“快樂”是很重要的內容,教師會帶學生去體驗生活,在自然中尋找萬物與知識的關聯。芬蘭的教育資源全部是平均分配,因此芬蘭家長不存在“擇校困難癥”。
日本:日本的教育更加講究規矩,強調集體的重要性。紀錄片拍攝了兩種創新型教育,如哭的教育,在一個密閉的空間中,通過環境渲染,幫助學生通過哭這一形式來釋放自己的情感。
英國:英國的學校分為私立和公立。私立學校學費高,門檻高,課程體驗性、教師資源配置更優越,幾乎每一所私立學校都有自己的劇院,戲劇課是極其重要的課程;公立學校依靠政府資金辦學,資源較少。通過兩種學校的對比,也是對英國教育現狀的反映。
印度:若說芬蘭在追求極致平等的話,印度則是在因地制宜上做到了極致。紀錄片中的兩位受訪者都會教孩子利用手邊的材料制作各種玩具,與我們小時候的手工課不同,不是買專門的手工材料來教孩子做,而是直接利用各種閑置物品——一根廢棄的吸管也能做成玩具。
以色列: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之一,以色列對青年的教育,重在思考與創新。他們幼兒園的孩子,有的在傳統的宗教學校讀書,有的則在新式學校,但相同點是,無一不親近自然,與自然為友,與書籍為友。
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國家不同的教育模式,你不妨打開眼界,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你的同齡人都在做些什么,并以此為基點不斷改變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