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
女,1938年8月1日生,江蘇省常州市浦前鎮人。1951年考入江蘇省師范學院數學系,1961年畢業后分配至南京曉莊師范學校,1997年退休。曾任曉莊師范數學教研組組長,江蘇省中等師范學校數學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參與編寫《數學邏輯初步與立體幾何》《數學史和教學思想方法》《形成性測驗手冊》《中師生數學基本功》等多本教材,其中1991年《小學數學教學基本功訓練教程》榮獲全國中師數學選修課教材評比二等獎。1995年榮獲江蘇省中師數學教學研究成果一等獎。
一、我的教育經歷(1938—1961年)
1938年8月1日,我出生于江蘇省常州市浦前鎮。父母是農民,也兼做手工,主要是紡線織布。我家有姐妹兄弟8個,我最小。我家的家庭情況一般,幾個大點的姐姐沒有讀書就去工廠工作了,稍微小點的姐姐哥哥小學沒畢業就去工廠做工或在家織布,我從小跟隨父母到田里除草勞動。1945年,我在家門口的浦前中心小學上學。1951年,小學畢業后我考取了常州市第一初級中學。1954年,初中畢業后我考取了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這所中學在1953年被確定為江蘇省首先辦好的十四所中學之一,是一所非常好的中學。1957年,高中畢業以后,我考取了江蘇師范學院數學系,也就是現在的蘇州大學數學系。
從1961年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曉莊師范學校,到1997年3月退休,一共36年,我這一輩子都在南京曉莊師范從事數學教學工作。可以說,我是曉莊師范學校的“永久派”教師。
二、初入教職(1961—1965年)
1961年8月,我去曉莊師范報到。走進校園后,我想這個學校怎么離城這么遠,交通不是很方便,校園看起來還比較落后,不然回家商量商量再說。這時候,一位老師看我走來走去,就對我說:“年輕人,你是新分配到我們學校里的青年教師吧?”我說是,他就把我喊到他的辦公室,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原來他是學校的書記兼校長。他的熱情打動了我,我就留了下來。
學校安排我擔任副班主任和數學老師。由于以前來校的老師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學校很看重我們這批本科畢業的年輕老師,首先安排我們擔任班主任的工作。我的工作除了上課帶班以外,經常晚上帶著學生到周圍農民家里掃盲,辦識字班。
1964年,學校領導看我思想業務表現不錯,就提拔我當數學教研組組長。那時候還年輕,很有干勁。成為組長以后,我認為必須要把工作做好,所以經常帶數學教研組的老師集體備課。集體備課就是對教材或者某堂課進行深入研討、發表意見。有的時候老師講公開課,我們互相聽課、互相評議,目的是上好課。那個時候大家都非常坦誠,教學研究的氣氛很濃,青年教師互相聽課,相互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和老師們都得到了成長。
三、編寫中師數學教材(1968—1998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動蕩,很多學校停止招生。1967年10月,中央提出“復課鬧革命”。1968年,我們就復課了。因為學校停止招師范生,我們就把學校辦成了初中高中,把周圍農村的小學畢業生招進來,招了好幾屆,我負責初中。因為“破四舊”①,學校什么資料也沒有,我就帶領數學組的老師,聯合南京市人民中學的數學教研組,一起編寫初中生的補充練習題。我們編寫了《初中代數習題集》上下兩冊、《初中幾何習題集》,這些習題集得到很多學校的認可。1978年,《初中代數習題集》(上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年,《初中幾何習題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那時中師沒有教材,學校就組織老師編寫中師的教材,特別是專業課教材。我們數學教研組就組織編寫了《數學邏輯初步與立體幾何》《形成性測驗手冊》《中師生數學基本功》《小學中小學教學概論》和《數學思想方法選講解》等多本教材。從此,我們就有中師教材了。
四、致力于提升中師數學教育質量(1981—1984年)
1977年,學校開始恢復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這一時期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師的水平低,其次是沒有高質量的教材。我們覺得要恢復教學秩序首先要恢復教材,其次要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1981 年,我去河北昌黎師范參加一個全國中師數學研討會。那是中師第一次召開全國研討會。會上,我們了解到有的省成立了中學數學中心組,專門研究中師數學教材和中師數學教學的問題,對提升中師數學的教學質量很有幫助,這令我感觸很深。1982 年10月,江蘇省在南通師范召開全省中師第一次數學教學研究會。會上,我報告了昌黎師范會議的情況,大會一致認為江蘇省也應該成立數學中心組,專門研究中等師范學校的數學教材教法。
1983年,我們成立了江蘇省中師數學中心組,這應該是省內成立的第一個學科中心組。中心組下設兩個組,一個研究小學數學教材教法,組長是常州師范的邱學華老師,他是搞嘗試教學的專家;一個研究中師數學教材教法,組長是無錫師范的郭世熙老師。中心組將全省分為四個片區開展工作,每一個片區的教學研究由各個師范學校的數學教研組組織,他們推選一個片長,中心組把這個片長作為中心組的成員,領導他們開展工作。1984年,中學組和小學組合并,推選我為中心組組長。
20世紀80年代,中心組開展了很多活動。當時最重要的問題是中師沒有適合的教材,一直沿用高中教材,所以我們就組織編寫中師的數學教材,包括《代數與初中函數》《中師邏輯初步與立體幾何教材》《解析幾何與簡易微積分》。同時,為了便于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這三本書的基礎上,我們還編寫了相應的《形成性測驗手冊》。
五、創辦曉莊師范大專班(1985—2000年)
1985年,學校接到省師教處的電話,要求增加初中層次教師的人才培養,進行大專層次的小學教師培養試點。當時全國有6所試點學校,江蘇省有3所—曉莊師范、無錫師范和南通師范,前兩所是三二分段試點,南通師范是五年一貫制①試點。考慮到中學的需要和學生未來的學習能力,我們決定從即將畢業的畢業生中挑選優秀的人,再培養兩年,以達到大專層次的要求。從1985年開始,除了1988年停止招生以外,這個大專班一直在辦,一直到2000年曉莊師范學校升格。大專班的培養目標是在中師基礎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大專水平的小學教師。大專班培養了很多特級教師,首屆30名畢業生中就有五名特級教師。我認為大專班是曉莊師范的辦學歷史中非常輝煌的一段歷史。
當時大專班缺乏數學教材,我就開始編寫大專班的數學教材,一直到退休前都在從事這一工作。數學教材是由6所學校合編的。《小學數學教學論》后來改為《數學教學概論》,由我和金成良老師統稿,這一套教材擴展到全國二十幾所中師學校使用。
六、回顧我的一生
曉莊師范學校一貫堅持向附近的農民學農,到工廠學工,到實踐中鍛煉,培養教師與學生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20世紀60年代的一個冬天,12 月,所有老師要到附近周家山勞動,下河泥塘挑擔子,我的兒子不到兩歲,就在高崗上坐著小板凳吹西北風等我,我在下面跟其他老師一起挑塘泥。20世紀70年代,我們還下去夏收夏種。晚上睡覺的時候就用稻草打地鋪,身上被跳蚤叮得一個包接一個包。我們還到工廠勞動,到車間跟工人一起做車工,學生也要去。我認為,知識分子首先要跟工農相結合,教師要牢固樹立這一思想,然后才能灌輸給學生。曉莊師范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非常有名,各小學的領導對我們學生評價都很高。
我這一生盡管很清貧也很苦,但是還蠻充實的。我為曉莊師范、為全省師范教育,甚至是全國的大專層次小學教師培養,作了一點點貢獻;學生對我很好,我很知足,感到很幸福。我覺得自己生活總的說來很充實,很滿足,很幸福。這要感謝我們的國家,感謝共產黨。
訪談后記
周老師從大學畢業后投身教育事業,整整36年。在這36年的人生歷程中,國家經歷了大風大浪,但周老師并沒有受時代浪潮的影響,一直秉持初心,一心為提高中師的教學質量而奮斗。“文化大革命”前后,社會動蕩不安,工作、生活條件落后,連溫飽都成問題,周老師卻致力于教學改革,組織編撰中師教材,為中國教師的培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訪談中,從她的話語中,能夠深切感受到一名中師教師對中師教育事業的熱愛。“艱苦”可能是周老師所處時代環境的特征,但“無私奉獻、認真肯干”才是她內心不可動搖的存在。生活在物質條件豐裕和穩定的今天,或許我們需要反思我們應該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什么貢獻,如何實現我們在社會中的價值。今天社會建設的基礎都是前人奠定的,我們這一代,每個人都有為社會貢獻的責任。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國家才會繁榮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口述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