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史 詩

認識農村,才能認識一大半的中國。
在春耕備播的田間地頭,農民朋友迎來好消息。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20—2025)》(以下簡稱《規劃》)。
按照《規劃》部署,我國農業將在2025年經歷科技轉型;2035年農業生產將全面實現數字化;2050年農業信息化將滲透到農業全過程、全要素、全系統,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一直以來,農村是數字經濟最落后的地域,更是新基建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在國家大力推崇新基建的背景下,絕不能忘記補農村這塊短板。
農村基建無疑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重頭戲,是解決農業農村問題的關鍵環節。
2017年,“鄉村振興”被明確上升到國家戰略;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提出,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這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村交通物流設施、二是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三是農村現代弄能源體系、四是鄉村信息化基礎。
今年召開的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無論是補上突出短板,還是打贏脫貧攻堅戰,農村基建項目都是必要的支撐。
2020年,基建“補短板”將是農村工作的重點。
時至今日,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推動下,農村基建從公路、水利、能源、電網、信息化、農村金融六方面齊頭推進,已取得不少成果。
數據顯示,近5年來全國新建改建了農村公路127.5萬公里,99.24%的鄉鎮和98.34%的建制村通上了瀝青路、水泥路,解決了2.5億多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90%以上的村通了寬帶互聯網。
然而,對照新基建,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不少短板,城鄉差距仍然巨大。
例如,一些省份地區農田缺乏有效灌溉設施,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有待提升;某些鄉村農產品物流設施相對落后;不少農村互聯網設施建設仍需改善等。
“疫情期間,為了上網課,不少農村孩子爬山找信號、騎駱駝找網絡、到村委會蹭WIFI,十分艱辛。”共青團陜西省委青年工作部部長魏延安告訴中國科技財富,目前農村互聯網用戶比重呈下降趨勢,如果新基建浪潮再把農村落下,又會拉大城鄉差距,特別是城鄉數字鴻溝有可能要因此擴大。
因此,在高度關注新基建重要作用力的同時,還要看到農村的傳統基建卻還沒有完全到位。
魏延安說,“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些十幾年前修的通村路,由于現在汽車多了,顯得十分狹窄;鄉村旅游也一直面臨硬件條件不足的制約。”
對此,魏延安建議,應該以新基建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全面升級。
“上一輪‘鐵公機’給農村沒補的課還得補,路要拓寬,電要改造,網絡還有不通、不快、網費貴等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在城市大建充電樁的時候,實際上鄉村旅游景點也應該一并布局。雖然‘新基建’布局農村看起來‘不經濟’,但從長遠看,農村6億人口的新消費潛力是值得挖掘的。”魏延安說。
更多事實也顯示,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科技創新的成果及急需向農村地區輸送,體制機制也亟待創新。
政策創新,是一切改革創新的必要條件。
當前,中央大力支持的新基建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可見,信息化依然是重點,核心是5G網絡。新基建的目標則是能夠支撐傳統產業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加速全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基礎設施,正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信息時代,得數字化者得先機。數字化既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也是提升持久競爭力的著力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趙春江表示,“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廣泛深入應用,已經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傳統農村向美麗鄉村轉變、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農村網絡基礎支撐能力明顯增強,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明顯加快,京東物流、菜鳥網絡等構建的供應鏈平臺網絡,為鄉村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生產力變革起到了極大作用。
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業農村的數字基礎依然薄弱和落后。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中發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僅占農業增加值的7.3%,遠低于工業18.3%、服務業35.9%的水平。
魏延安分析稱,首先,農業農村大數據尚未建立,數字鄉村人才匱乏,相關應用研究開展不足;其次,農村創新能力整體不足,多是城市和工業數字應用的復制,關鍵核心技術滯后,農業專用傳感器缺乏,農業機器人、智能農機適應性還較差;此外,大數據表明,城里人已廣泛利用互聯網方便工作、生活和學習,但農村的互聯網應用多為娛樂和社交屬性,這有可能會引發新的城鄉數字鴻溝。
要想富,先修路。一方面,傳統基建包含的公路打通了農村與城市的物理連接;另一方面,隨著數字經濟的到來,以信息網絡為代表的“高速公路”正在成為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一環。
新基建是對我國數字經濟工作的細化,更應該成為農村基建的主要抓手。畢竟,農村基建的存量市場依然很大。
例如,在發展新基建的機遇下,京東數科數字農牧打造以AI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養殖技術,與農牧業在養殖設備的基礎設施部署階段就充分融合,自主研發推出集成“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神農系統(SaaS)”的智能養殖解決方案,獨創養殖巡檢機器人、飼喂機器人、3D農業級攝像頭等先進設備,開展集裝箱AI養魚、AI養牛等新型養殖模式,推動良種選育、健康養殖、精準營養,助力傳統農牧產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還有,廣東農業農村廳與拼多多合作,未來三年內,每年不少于12位廣東省市、縣一把手進入拼多多直播間助農直播,助力廣東特色農產品觸網上線進城,引領農民數字農業思想的覺悟,建設廣東數字農業“新基建”。
城鄉“數字鴻溝”的背后,更蘊含著農村新基建的廣闊空間。新基建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一方面,可以調動民間閑散資金找到相對穩定安全且高收益的投資項目服務農村;另一面,可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加速農村產業化升級。
“慶幸的是,今天最偏遠的鄉村,現在也長起了數字經濟的‘小草小花’,這就是希望。”魏延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