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利娟
近年來,我國積極建立鳥類自然保護區,實施瀕危鳥類拯救保護行動,嚴厲打擊非法獵捕野生鳥類違法犯罪活動,持續加大鳥類保護力度。我國有鳥類1445種,約占世界鳥類種數的六分之一,是世界上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為保護鳥類,4月2日,“愛鳥周”活動正式啟動拉開序幕,今年的主題是“愛鳥新時代 共建好生態”。從今天起,各地將陸續開展形式多樣的鳥類科普教育宣傳活動。“愛鳥周”LOGO也同期揭曉。
據了解,“愛鳥周”LOGO的外形像“周”的第一個英文字母“W”和一只鳥;綠色代表“森林”,藍色代表“藍天”,象征著鳥的生活環境;“W”像鳥兒飛翔時候的動作,并融合愛心和保護的雙手,代表奉獻愛心,保護鳥類,體現保護好野生鳥類,傳播生態文明的理念。
自1982年開始舉辦“愛鳥周”活動以來,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到鳥類保護活動中,成為生態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重要力量。特別是,近年來保護候鳥志愿者“護飛行動”在各地蓬勃開展,為候鳥遷飛保駕護航。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共有約3.3萬人次的志愿者參加了護飛行動,行程累計達48萬公里,拆除各類捕鳥工具1.9萬件,簽署“共建愛鳥護鳥文明鄉村”176個,構建起主管部門主導、社會參與、多方合作、共同保護的鳥類保護新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積極推進鳥類保護工作,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實施瀕危鳥類保護工程等,加強鳥類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的保護,維護鳥類種群種源。新的《野生動物保護法》首次將候鳥棲息地和遷徙通道納入法律保護范圍,將候鳥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和遷徙通道作為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目前,已建立以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2處,省級自然保護區131處,市縣級自然保護區159處,使鳥類資源以及候鳥遷徙得到積極保護。并重點開展人工繁育、馴養和野化放歸,加強瀕危鳥類保護。朱鹮由最初的7只增加到4000多只。中國最大的丹頂鶴人工繁育與野化研究基地—扎龍自然保護區,已人工繁育丹頂鶴超過1000只,有350只融入了野生種群。我國還順利完成了世界首例中華秋沙鴨人工繁殖,確保種群數量保持穩定增長。

同時,圍繞中日、中韓、中澳、中俄、中新等政府簽署的候鳥保護雙邊協定及《遷徙物種公約》中的白鶴保護備忘錄,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合作伙伴關系等相關內容開展國際合作,積極參加一帶一路候鳥保護工作,提升了我國鳥類保護的國際形象和聲譽。
據了解,今年2月,為保障候鳥平安遷徙,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加強鳥類保護工作,強化種群及動態監測和疫源疫病防控預警。整合執法力量,提高執法效力,協同應對和打擊鳥類非法貿易。加強區域性省際聯防聯控機制,全面提升區域性鳥類協同保護能力,有效遏制違法犯罪行為。
|鏈|接|
“愛鳥周”的由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天是鳥兒繁殖的季節。
人們常說“莫打三春鳥”,我國勞動人民對于鳥類的認識和愛護自古以來就有著優良傳統。
鳥類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加強鳥類保護工作,對于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保護遷徙于中日兩國間的候鳥,1981年3月,我國與日本簽訂了《保護候鳥及其棲息地環境協定》。
1981年9月14日,原林業部等8部門向國務院提出了《關于加強鳥類保護執行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請示》,在該請示中“建議在每年的四月至五月初(具體時間由各地規定)確定一個星期為“愛鳥周”。
1981年9月25日,國務院批轉了該請示的通知,決定從1982年春開始開展全國性的“愛鳥周”活動。
1992年,國務院批準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愛鳥周”被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